不合群宝宝的应对方略

时间:2022-10-01 10:03:13

不合群宝宝的应对方略

你家的宝宝是“不合群宝宝”吗?别害怕,对于这样的宝宝,爸爸妈妈一样有办法!

一个不合群的宝宝是很难适应未来的集体生活的,那么,宝宝不合群的倾向究竟是怎样发生的,如果发现宝宝不合群,父母应该采取哪些措施,让宝宝逐渐变得活泼、开朗、合群起来?我们让育儿专家和有经验的妈妈一起发言。

不合群宝宝是这样出炉的

家长过分保护,对孩子的伙伴过分挑剔,都会造成宝宝不合群。

(杨女士29岁,律师)

有的年轻爸妈希望孩子的伙伴十全十美,至少要与自家宝宝的成长环境“门当户对”,受到家长的影响,孩子对伙伴的要求也会水涨船高,动不动就在伙伴群体中表现出骄横、傲慢、轻视他人的现象,久之,所有的人都不理他了。

由“爱静不爱动的老人”带大的孩子,特别容易不合群。

(李女士33岁,医生)

因为工作繁忙的缘故,不少人都把宝宝交由老人带大,如果老人爱串门、爱唠嗑,孩子的合群性完全没有问题,但如果老人是“爱静不爱动”的类型,孩子的成长环境中就不容易有同龄伙伴,造成孩子会与大人相处,却不会处理与同龄人的关系。这样的孩子入园后,在一系列活动中会成为“远远的观望者”。

孩子遇到交往挫折时没有得到父母的疏导与勉励,也会造成孩子畏缩不合群。

(刘女士 37岁,教师)

肥胖、长相不好看、近视、弱视、身体协调性和运动能力差,这些弱点都会使孩子在群体中受到无情的嘲笑。小孩子还不懂得嘲弄别人的短处是一种无礼和少教养的表现,因此,孩子们的小社会里,有缺陷的孩子受到的打击和压力往往比我们成年人想象的更严重。如果孩子在遇到交往挫折回来哭诉时,父母要么跟着嘲笑他“你真没用,只会哭”,要么去替他出头解决纠纷,都会对孩子进一步与群体中的其他人交往造成困扰。

越来越多的电子游戏产品使孩子变成“室内儿童”。

(林女士 38岁,社会学家)

我一直在观察思考,为什么我小时候不合群的宝宝很少,而到了我儿子这一代,变得多起来?我终于意识到现在孩子的成长环境与30年前不一样,30年前孩子们都是“户外游戏大王”,像跳皮筋、跳大绳、掷沙包、跳房子、滚铁环等游戏项目,都是要多人协作才能完成,你要玩得开心,必须合群,必须与人协作。而现在,电子游戏机、网络游戏大量入侵孩子们的生活空间,宝宝们都变成“室内儿童”,这使得他们缺少与人合作交流的机会,慢慢变得不合群。

天性敏感内向,或天生有洁癖的儿童本身就不容易合群。

(张先生32岁,画家)

有些孩子表面上木讷,内心情感极其丰富,又敏感,容易把其他小孩善意的揶揄放大成讥讽和侮辱,这样的孩子当然容易因社交挫折而变得不合群。有些孩子自己有洁癖,不允许其他孩子摸看他的玩具、图书,不许小客人上他的床,认为其他孩子都很“脏”,这样的宝宝很容易被其他小孩排斥,他自己也容易在游戏中成为旁观者(怕弄脏了自己的新衣裤),想合群也很难。

转园、搬家等突发事件会导致宝宝的社交退缩现象,让他暂时性地不合群。

(雷女士 34岁,全职妈妈)

如果生活环境突发改变,而宝宝又对原来的幼儿园、原来的朋友、原来的生活环境有了一定程度的依赖性,就会表现出对新环境、新伙伴的抗拒意识,造成一个阶段的落落寡合。只要帮助宝宝逐渐地接受并喜爱上这一新变化,这种暂时性的社交退缩是有可能克服的。

家有不合群宝宝的应对

不要给孩子贴标签,不要给宝宝制造紧张空气和精神压力

我们首先要认可宝宝的与众不同,千万不要给他贴上“胆小”、“怯懦”、“无能”、“不受欢迎分子”等标签。不合群已经给孩子造成了一定的精神压力,如果你爱他,就记得不要把你的担忧和焦虑传递给他,因此你要做的是强化他的自信和对自身的满意度。不合群的孩子往往内心敏感、有艺术天分、对他人有深入细致的观察,肯定他的长处,再对他的“对外交流”提出建议,孩子会很乐意地接受。

应及时发掘和强化孩子的“合群欲”

不合群的宝宝表面上对伙伴群体间的互动无动于衷,但事实上他一直躲在暗处观察,回家之后,他可能对你讲述对别的小朋友的看法,这说明,不合群宝宝身上也有“合群欲”。要及时地发掘和强化这种渴望,教导宝宝去观察别人、认识别人,比方,赞美别的宝宝舞跳得漂亮,赞美别的宝宝的大吊车新鲜有趣,然后一起跳舞一起玩。

制造一个“自然合群”的环境氛围

假期串门时,让所有的亲友都带上自己的宝宝,让年龄相近的宝宝在一起玩,鼓励他们自行解决彼此的争执与纠纷;多带孩子去社区活动中心结识邻居的孩子,而不是把他关在家中看动画片……不必过于挑剔孩子伙伴的家庭背景,因为将来,我们也无法保证孩子的交往空间纯净单一如一杯“太空水”。

多让宝宝接触需要团结的运动项目

复活像跳牛皮筋、玩沙包、滚铁环、跳大绳、跳房子等怀旧游戏十分必要,它可以使你的宝宝由呆板的室内儿童变成活跃的“室外儿童”,使他自然地参与伙伴间的互动,不合群的问题也自然而然解决了。

交往可以从做“边缘宝宝”开始

无论是社区院落里的宝宝,幼儿园或托儿所里的宝宝,还是早教机构里的“学习型宝宝”,部形成了相对固定的小圈子,与其逼自己的宝宝交往其中最活跃、最有号召力的“核心宝宝”,不如让孩子先交往那些自身也没有多少朋友的“边缘宝宝”,最后走“边缘包围核心”的道路,让孩子轻松地交往所有的孩子。

教会孩子响亮而幽默地应对交往挫折

父母要意识到你没有办法过滤掉孩子在交往中接受到的所有负面刺激,与其去拦阻这些刺激,不如教孩子响亮而幽默地应对它。比如孩子因为治疗弱视,必须遮黑一只眼睛,会被其他孩子称做“独眼龙”,你可以让孩子自称是“加勒比海盗”、“佐罗”;再比如孩子过胖,被其他小朋友嘲笑,你可以教会他加菲猫的名言“球形也是身材”。除了学会自嘲,父母还可教会孩子反问和反击:“你说我胖得难看,你有没有办法让我不胖?”“你有没有办法让我学会骑小自行车?”这样一问,交往中的嘲讽与对立,就变成了建设性的互助。

专家提示:

1 希望孩子合群的父母不要过分焦虑。父母的焦虑会形成孩子的压力,可能让情况更糟。

2 人生而不同,有的孩子天性活泼、热情,有的孩子天性沉静、喜欢独处,不能说后者就比前者糟。绝大多数孩子都会随着身心的成长、阅历增加而学会对群体的适应,早一点、晚一点没什么大不了。

3 孩子合群与否和父母的生活方式很有关系,尽量创造多人一起参与的活动,让孩子感受到集体活动的快乐,是最好的鼓励孩子适应群体的途径。

4 在日常活动中尽量强化孩子的两种行为:即“接受邀请”、“发出邀请”,鼓励带孩子产生这种行为,一旦孩子做了要给予肯定和赞赏。不可急于求成,让孩子很生硬地接受,要慢慢建立孩子的参与、分享等意识。

上一篇:重返职场前的宝宝安置 下一篇:去雪地上撒撒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