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的历史

时间:2022-10-01 09:30:33

《孝经》的历史

在秦始皇“焚书坑儒”的这场浩劫中,儒家经典损失是最惨重的,而《孝经》也在焚烧之列。尽管如此,人间仍有未烧书。当时有个人叫颜芝,冒着生命危险,把《孝经》藏了起来,等到汉朝初年政治环境变得宽松起来,他的儿子颜贞就把《孝经》拿出来献给朝廷了。到汉文帝的时候,汉朝就设立了《孝经》博士,同时还有别的博士,如研究《论语》的等等。后来武帝的时候朝廷立了五经博士,那里面没有《孝经》,但不是不读《孝经》,而是《孝经》这时候已经被纳入了小学(做人的基本规范要求)范围,也就是说,汉朝要求一个人在童年时代就要读《孝经》。

那么,在古代《孝经》和其他经典是什么关系呢?是不是《孝经》仅仅属于初级读物呢?汉朝有一个大儒,叫郑玄(字康成)的说过一句话,“《孝经》是六经总汇”。《诗》《书》《礼》《乐》《易》《春秋》汇到一起,用非常简短的话把他们的要义讲出来,就得讲《孝经》。《孝经》的地位原来如此重要。按章太炎先生的理解:“《孝经》是国学之宗。”宗,就是根本,国学的根本,不能不讲《孝经》,因为你要有所作为,《孝经》就是行动的指导。

汉朝以后,《孝经》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就铺开了,“圣朝以孝治天下”。古人特别是帝王非常注重自己的谥号,那是对他一生的评价。汉朝自惠帝以后,所有的皇帝谥号都有一“孝”字。其实严格地讲,汉文帝应该叫汉孝文帝,汉武帝叫汉孝武帝才对。这种谥号特点影响了中国2000多年(清朝末年慈禧的谥号叫“孝钦”)。西汉大儒董仲舒对《孝经》研究得很深。东汉的时候,《孝经》得到了进一步推广,期门、羽林之士,这些皇帝的禁卫军都要背诵《孝经》。

魏晋南北朝之后,中国历史陷入混乱,按钱穆先生所讲:这段时期支撑着中国文化的是中国的门阀制度。长期以来我们对这种制度的评价偏重于负面作用,有失公正。实则,历史上的门阀制度以家族为单位,讲究家庭内部的和谐友爱,在历史上很有意义的;尤其在传播中华文化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当时社会非常混乱,如果没有那些豪门大族的支撑,中国文化精神的保存一定会遭受危机。当时的人对士族的尊崇不是没有文化缘由的。比如晋代的王家、谢家,大家都知道,这些家族里面主要贯彻孝道,没有孝道,家族没有办法把各个成员凝聚起来。所以我们说这段中国历史虽然政治上非常混乱,但在民间有坚实的文化基础。中国文化经过所谓的“五胡乱华”而没有灭亡,和孝道深入民间有很大的关系。所以在唐朝初年的时候,皇帝虽然政治地位很高,但对待这些豪门出身的大臣也都很尊重,那是当时的社会风气使然。

唐朝是信仰非常自由的时代。一些皇帝,如唐太宗,儒释道都能接受。宋、元、明、清等朝代都一如既往地把《孝经》放在了重要位置,有些皇帝表现得还很突出。

(摘自京华出版社《新孝道:〈孝经〉新解》 作者:朱翔非)

上一篇:佛国至宝:九华山的肉身舍利 下一篇:志愿军拦住了金日成将军的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