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东九区南馆陶组等速砂泥岩储层预测

时间:2022-10-01 08:40:49

摘 要: 以孤东油田九区南馆上段为例,针对砂泥岩速度接近的薄互层储层进行储层预测。采用试错法获得能够有效反映砂岩反映程度的地震属性,通过与地震反演平面图、砂岩发育指数平面图比较,认为低的振幅加速度与砂岩发育指数高值分布的平面位置吻合程度高,振幅加速度对砂岩反映效果最好,是该区识别和预测砂岩较有效的手段。

关键词: 孤东油田; 地震属性; 砂岩发育指数; 振幅加速度

中图分类号: P63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11-12)-0031-02

1 概况

孤东油田九区位于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县境内,仙河镇东约20公里。区域构造位置位于中生界潜山背景上发育起来的近南北走向的第三系披覆背斜构造的东翼。孤东九区南主要含油小层为馆陶组上段6砂组,油藏埋深1340~1460m。 孤东油田馆上段为河流相沉积,原油多集中于厚度小于10m的薄层砂岩中。钻井揭示目的层砂体总体不太发育,尤其是缺乏厚且连片的大规模砂体,只有找到大砂体才能找到中型以上的油藏。从油藏开发角度出发,也需要了解目前钻井所揭示的砂体彼此间连通状况。

2 储层砂体的识别

2.1地震响应特征

研究区馆上段砂岩与泥岩速度总体上十分接近,砂岩速度(2100-2550m/s)等于或略小于泥岩速度(2300-2700m/s);馆上段含油或含水砂岩速度(2100-2300m/s)略小于泥岩速度(2300-2700m/s)。这种砂、泥岩速度之间的微小变化导致利用振幅或波阻抗等地震属性很难从大量的泥质岩背景中把含量较少的砂岩识别出来。

2.2测井响应特征

地震储层预测的准确与否是通过反映储层的测井参数与井点的地震属性吻合程度来判断的。因此,首先必须找到能反映砂岩储层发育程度的测井参数。研究区地层埋深比较浅,压实作用不明显,泥岩与砂岩的自然伽玛、电阻率、声波等测井响应类似,对砂体识别不明显。仅自然电位测井对砂岩的响应较明显[1],可以相对较好地区分砂岩、泥岩。砂岩渗透性越好,则自然电位负异常幅度越大,所以自然电位曲线是识别砂岩的最有效曲线。但是自然电位负异常幅度可能只反映了砂岩的粒度信息,并不能完整地反映砂岩的发育程度。因此在自然电位曲线标准化的基础上,用自然电位幅度乘以厚度作为砂岩的发育指数(SI)[2]。

3 储集砂体展布

3.1测井约束反演识别储层

研究区地震反演,应用了目前较流行的Geoview软件对Ng61砂体进行了预测描述。由于自然电位曲线能较好地区分砂泥岩,通过自然电位曲线进行测井约束反演,取得较好的效果(图1,图2)。

3.2地震属性与砂岩指数相结合识别储层

地震属性包括振幅、频率、波形、速度、时间及复合等多个方面,每个属性又可衍生出许多亚类,如振幅又包含均方根振幅、波峰振幅、最大振幅、振幅变化率、振幅加速度、振幅斜率、振幅峰度、振幅歪度等,时间属性又衍生出相干体、倾角、方位角、弧度等等。地震数据体中各种各样的属性可能有数十个〔Brown,1999〕,每个属性所解决的地质问题不同。就储层预测而言,大多数情况下,或者当砂岩储层与泥岩速度或波阻抗有明显差异时,振幅、波形等属性就可以奏效。但是,当砂泥岩速度或波阻抗较为接近或难以分开时,绝大多数属性,包括常用的振幅、波形、波阻抗反演等手段都较难以把砂岩储层识别出来。所以,地震属性优选是成功预测储层的关键,是消除地震属性多解性的有效途径[3-5]。

孤东九区各井点的馆6砂组的振幅加速度与砂岩发育指数之间略呈一定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在0.7(图3),储层识别效果好。与其它地震属性比较,储层识别、预测和沉积相平面展布分析方面一个较为有效的方法。

通过试错法发现除低的振幅加速度(目的层振幅平方的倒数)与砂岩发育指数高值分布的平面位置较吻合。在振幅加速度图上勾绘了砂岩发育指数等值线图(图4),是本次在孤东九区砂岩储层预测重要手段。结果表明,振幅加速度高值区多指示了泥岩发育范围,振幅加速度低值区反映了砂岩发育区,其值越低反映的砂岩越厚越纯。振幅加速度和所有的次级属性一样,它的变化性很大,故而难以定量解释它,特别是它的值变化很大,在瞬时频率突变的时候,它也会有突变,因此,对这一属性的定量衡量是很难的,多用于定性解释。

4 结论

1. 研究区砂泥岩的速度或波阻抗接近,利用振幅属性和波阻抗反演等常规手段难以识别和预测砂岩储层,振幅加速度和自然电位反演是该区识别和预测砂岩较有效的手段。

2.砂岩发育指数可以较好的反映砂岩发育程度,振幅加速度属性能有效的反映骨架砂体展布,低加速度与井点高砂岩发育指数吻合度高,能有效预测砂岩展布。

3.Ng6砂体分布零散,储量较少,油井钻遇少,使用这种方法可大大提高钻井成功率节约开发成本。

参考文献:

[1]曾文冲.油气藏储集层测井评价技术[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1,10.

[2]钟红利,蒲仁海,吴聿元,吴群,赵红旭.腰英台油田青山口组沉积特征与储层预测[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1,46(3):471-476

[3]卢圣祥.对地震属性处理应用的思考[J].石油物探,2004,43(增):101-103.

[4]张建宁,于建国.地震属性应用中的不确定性分析[J].石油物探,2006,45(4):373-408

[5]Hardage B A.三维地震在产气田河流相播出曾评价中的应用实例[G].勘探地球物理论文文摘,1995,18(4):82-83.

上一篇:关于审计师变更市场反应的理论基础 下一篇: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砂砾岩体储层微观特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