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开放性体育俱乐部选修课教学模式的思考

时间:2022-10-01 08:29:25

我院开放性体育俱乐部选修课教学模式的思考

摘要:本文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所倡导的开放式体育课程的基本特征,探究高职院校开放式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结合我院体育健康课程教学开展实际情况及教学设施场地情况以及我院学生特点,对开放式教学模式各个系统进行分析,为我院体育教学更好地开展和持续发展提供了具体的思路和方法,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开放性 俱乐部 教学模式

多年来随着我院不断发展,各项工作都在不断进行改革探索,体育与健康课程作为我院公共必修课在大、中专各专业开展,在长久以来的教学经验和传统的沿袭下教学没有很大发展。随着各高校教学体制改革及体育课程改革,体育俱乐部选修课模式越来越被广泛采用,在我院试行情况看来也显示出这一改革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和教师一致认可。

一、调查研究对象

本文以我院体育健康课程教学大纲为研究对象,对二年级体育与健康俱乐部选修课教学模式进行研究。

二、研究方法

广泛收集和阅读关于开放性教学以及体育教学模式方面相关研究的书籍、报刊和论文。在此基础上进行整理和归纳,为本论文的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三、结果与分析

(一)体育健康基础课程的发展

近年来随着国家课改的实施,形成较为基本的两个观点: 一是全国各地中学试行体育课更名为体育与健康课;二是高校体育课将逐渐被体育俱乐部所取代。体育课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之一,是学校体育教学的基本组织方式,同时也是实现学校体育目的与任务的基本途径。此外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重点部分之一,是对学生顺利毕业的基本要求。因此, 体育教学的目的必须与学校体育的目的保持一致,否则,学校体育的总目标就难以实现,学校体育的任务就难以完成。但是,几十年来,评定体育课成绩高低的标准却主要是跑、跳、 投等项目。简单地说,凡是跑得快的、跳得高的、投得远的,或者投篮投中次数多的、发球成功率高的,体育课就得分高、成绩好;反之就不高、不好,基本不考虑教育对象的体质增强与否。这样在实施时,自然就既不研究体质与体能的关系,也不安排课时,测定学生体质状况,误导了广大学生接受体育教育的动机,挫伤了广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

目前,不少体育教师传承以往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落后,方法单一,忽略学生活泼开朗的天性、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从而严重束缚了学生潜能的诱发和开掘。另外,几十年不变的体育课程大纲、教材及教学模式的单一性也限制着学校体育事业的发展,使之无法适应不同地区的教学实际,无法体现出不同学校的教学特色,也无法发挥教师的创造性与积极性,从而导致学生不重视、不喜爱,甚至憎恶体育课。

(二)我院体育健康课程的开展

由于我院不断发展,办学水平不断提升,升格为高等职业院校。我院目前涵盖了三年制中等职业及高等职业两大部分,因此我院在制定各项政策时均考虑了学院各方面的均衡发展,教学方案的制定更是如此。我院体育健康课程分为必修加选修形式进行,在二年级进行体育选项课教学,对于学生而言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有了更加自主的选择,在师资方面则是发挥了学院体育教师的专业优势。

(三)开放式教学模式的内容

开放式教学模式把教学决策和教学全过程作为一个大系统。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环节、教学乎段等作为分系统。强调系统的开放性,即一方面把教学系统与其外部系统(社会系统)紧密结合起来。另一方面把专业教学系统其他教学系统、专业教学系统内部各系统的功能紧密结合起来。开放性教学的典型特点是:教材内容的开放、教学要求的开放、教学形式开放、教学评价开放。

开放性教学模式的采用并不是采取以往体育课放羊式的教学,而是完全遵循课程标准,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主动学习主动参与的机会。在采用这一教学模式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在传统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进行改变增加课程开放意识的渗透,而且在关键的教学评价方面对学生的评价进行开放性的管理和公开,让学生参与到课程的评价过程中来增加学生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锻炼的热情,为学生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四)我院开放性体育俱乐部选修课教学模式构建

1.教材内容的开放。以学生兴趣爱好和自愿选择为主,开设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武术、健美操等。利用社会流行和年轻潮流的发展开设如散打、跆拳道、娱乐体育、定向运动等体育选修课程,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情。

2.教学方法的开放。建立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方法体系:体育俱乐部选修课的开放式教学模式,要充分肯定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应用游戏教学法、练习法、比赛法等教学方法手段以调动学生积极性,配合教师教学计划的实施。

3.教学组织形式的开放。课程选择的自主开放:新生第一学期,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课程内容,通过亲身尝试参与活动,最终确定自己1-2项兴趣课程,为下学期选择课程作好准备。第二学年通过填报志愿(2-3个志愿)选择学习课程可重复选项,为高年级坚持体育活动和走上社会形成“终身体育”创造条件。新的教学模式超越了系别、班级界限,以学生自主选择为主,根据不同身心发展水平,技能水平分班。每班人数以30-40人为宜。

4.课程评价的开放。课程评价是大多数学生关注的焦点,成绩评价要体现个体进步原则,不要盲目制定客观考核标准,以免伤害个别学生学习激情和热情。

四、结论

1.开放性教学模式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部学习动机具有促进作用。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选择的空间,为他们主动学习提供一个更为宽阔的外部学习环境;承认学生身心发展和运动技能的个体差异,充分体现因材施教,对促进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和身体机能的提高提供了软环境。

2.开放式体育选修课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培养运动爱好,提高运动特长及能力,创建与传统相区别的教与学的综合形式,有效地克服了传统体育教育的不足,增加学生成功体验,渐渐形成运动的习惯。

3.开放式体育选修课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在课程项目、时间、授课教师的选择上有了自。课程评价方法更加人性化,体现学生自我的发展和进步,肯定学生学习效果,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同时也激发了教师的课堂激情。

参考文献:

[1] 杨万友.关于体育课更名的历史与现实的思考.体育学刊[J],2002.5.

[2] 夏江涛.开放式教学模式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科技信息,2009(25).

[3] 邵林仙.体育与健康开放性教学模式探析.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5(2).

[4] 周登高等.体育教学人文性的思考.体育科学,2002,(9):10-13.

[6] 陈建嘉等.论大学开放式体育课程的基本特征.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3(4).

(责编 闫祥)

上一篇: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校园文化建... 下一篇:浅谈如何实现中职数学教学的专业化和生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