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时代使命

时间:2022-10-01 08:15:15

大学的时代使命

十报告明确提出,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要更加注重协同创新,积极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这为新时期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努力的方向。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理应勇担重任,有所作为。

紧紧把握历史责任和战略机遇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 马德秀

人类历史的发展从来都不是线性的,总有那么一些特定的关键阶段影响着历史的格局和走向。未来八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关键的时期。

十报告明确指出:“综观国际国内大势,中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科学判断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新特点,准确把握高等教育战略机遇的新内涵和新条件:未来八年,是我国转型发展的攻坚阶段,教育科技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与社会经济发展相融合,全社会对创新驱动的巨大需求,为高等教育的腾飞开辟了无穷的空间,创造了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未来八年,是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等战略的关键时期,教育、科技、人才将得到国家前所未有的重视和支持。未来八年,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伴随科学技术将孕育新的革命,新一轮工业革命呼之欲出等新趋势,为大学发挥人才优势、多学科优势,实现新跨越提供了历史性机遇。未来八年,是更加积极主动推进“开放战略”的新时代,以拓展深度、提高效益为核心,创新开放模式,为高校在更高的水平上汇聚全球创新资源提供了重要机遇。未来八年,是信息化突飞猛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新阶段,将大大突破和拓展传统知识传授空间,将会打破国家和区域的界限,对人才培养模式带来革命性变化。

需要我们注意的是,在具体实践中,很多机遇是稍纵即逝的,我们必须有强烈的忧患意识、使命意识、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以清晰的战略思路、坚定的决心和高效的执行力,不失时机深化改革,克服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抓住机遇、抢占先机、形成优势、赢得未来。

高校应重视创新驱动

南京大学校长 陈骏

十报告中指出,十七大以来的五年,我国各方面工作都取得新的重大成就。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自己对此有很深的感受。过去五年,我国高等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今年的毛入学率已达27%,我国在校大学生人数已居世界第一位,应该说上大学难的问题已被解决。

但与此同时,我国高等教育还存在不少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实际上对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高等教育而言,我认为今后应有两个着力点,一方面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社会输送拔尖创新人才;另一方面要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新贡献。

当前,南京大学正在进行一场以建成新的责任体系、建设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为标志的本科教学改革。今年我们还将启动研究生的教学改革,用实际行动进一步贯彻落实十精神。

创新驱动,也是十报告中强调的发展战略之一,报告提出,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我国的经济发展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面临转型和转变发展方式的考验,要转变发展方式,就要靠创新驱动,不创新就没有前途,就没有发展空间。高校更应该重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而重点是要提高教师和学生的创新能力。

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之道

武汉大学校长 李晓红

党的十报告提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进入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迎来了一个关键的发展期。过去十年,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前所未有,成为世界上在校生规模最大的国家;同时,中国高等教育质量建设前所未有,中国高等教育系统的主动改革前所未有,出现了新气象。

作为拥有119年历史的国家重点综合性大学,武汉大学明确了“顶天立地”发展战略。“顶天”,就是要瞄准科学发展前沿,积极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立地”,就是要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推动当地科学发展。同时,学校制定了建设成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目标,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不断改革创新,努力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之道,同时加快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通过国际交流合作进一步提升武汉大学的国际影响力。

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形成有利于人才辈出的制度环境。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作为创新驱动的两个轮子,是中国加速科学发展的重要支持和巨大动力。如果没有科技能力提升,就没有创新型国家的地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迫切需要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大学特别是研究型大学应发挥人才、技术等优势,吸引社会力量,推动产学研合作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在育人过程中,要着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敢于创新精神,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拔尖创新人才,服务创新驱动战略。

培育中国特色大学精神

南开大学党委书记 薛进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十报告中提出,“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我们要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我感到,在实践中,高等院校可以通过“大学精神”的培育,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得到弘扬。

实际上,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精神,本身就具有与社会主义体系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的基因。如果说,对传承知识、探索科学奥秘的崇尚,对思想个性的尊重,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照等已成为大学所共同追求的价值,那么,中国的大学精神还具有自己的特质——100多年来,中国人民争取民族解放、摆脱奴役压迫,在党的领导下从革命走向发展的历程,也正是我们的大学探求教育救国、教育强国的历程。这就使得中国大学在自身精神文化传承中,蕴含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许多特质:一是拥有强烈的爱国意识和报国情操,自觉担当社会责任;二是格外珍惜被历史和实践证明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并把学习、研究和阐释马克思主义作为本职;三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度认同。

与历史积淀、人文脉络、地域熏陶相关联,每一所高校的大学精神都各具特色,这表现在教学、科研、管理以及校风、学风等各个方面,体现为独特的品格、追求和魅力。对于南开大学来说,百余年来,我们始终坚持这样一种品格:心系国家、服务社会的爱国道路,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公能品格,充满朝气、面向未来的青春精神,“文以治国、商以富国、理以强国”的价值追求,“文质彬彬、智勇真纯”的理想人格。这是南开大学长期办学实践经验的升华,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南开表达”。

南开大学结合自身的历史传统与风格特色,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近10年来,学校每年投入50万元专项经费,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建设,设立理论创新专项基金,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使大学生更好地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我们每年派出近百支学生实践服务团队,深入基层、农村和厂矿,积极开展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勤工助学、科技创新、支教挂职等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改革发展实践中亲身感受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生命力,从而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和践行自觉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十报告中提出,“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我们要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我感到,在实践中,高等院校可以通过“大学精神”的培育,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得到弘扬。

实际上,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精神,本身就具有与社会主义体系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的基因。如果说,对传承知识、探索科学奥秘的崇尚,对思想个性的尊重,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照等已成为大学所共同追求的价值,那么,中国的大学精神还具有自己的特质——100多年来,中国人民争取民族解放、摆脱奴役压迫,在党的领导下从革命走向发展的历程,也正是我们的大学探求教育救国、教育强国的历程。这就使得中国大学在自身精神文化传承中,蕴含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许多特质:一是拥有强烈的爱国意识和报国情操,自觉担当社会责任;二是格外珍惜被历史和实践证明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并把学习、研究和阐释马克思主义作为本职;三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度认同。

与历史积淀、人文脉络、地域熏陶相关联,每一所高校的大学精神都各具特色,这表现在教学、科研、管理以及校风、学风等各个方面,体现为独特的品格、追求和魅力。对于南开大学来说,百余年来,我们始终坚持这样一种品格:心系国家、服务社会的爱国道路,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公能品格,充满朝气、面向未来的青春精神,“文以治国、商以富国、理以强国”的价值追求,“文质彬彬、智勇真纯”的理想人格。这是南开大学长期办学实践经验的升华,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南开表达”。

南开大学结合自身的历史传统与风格特色,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近10年来,学校每年投入50万元专项经费,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建设,设立理论创新专项基金,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使大学生更好地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我们每年派出近百支学生实践服务团队,深入基层、农村和厂矿,积极开展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勤工助学、科技创新、支教挂职等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改革发展实践中亲身感受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生命力,从而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和践行自觉性。

上一篇:美味圣地 厨艺哈佛 下一篇:大学毕业生争当环卫工的积极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