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酷而浪漫的肺结核神话

时间:2022-10-01 07:10:15

如果有人把法国19世纪的著名作家小仲马与《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扯在一起,你一定以为荒诞。但是,人类疾病与文学艺术之间确实有着不可思议的关联,而其中最常见的就是肺结核。一方面肺结核让美丽凋谢、让生命远逝,另一方面肺结核也使整个世界变得“浪漫高雅”。

英国大诗人济慈在1819年写了一首诗:“年纪轻轻的,就长得脸色苍白,瘦骨嶙峋,不久归道山……”两年后,他死于肺结核,享年才26岁,那首诗就是他自己的写照。济慈生存的年代,正是肺结核最猖獗的时代,肺结核是那时病死原因的祸首。为此,济慈特别为结核病取了一个绰号――“人类死亡的队长”。

肺结核真的那么厉害吗?据资料介绍,自1882年德国科学家科赫发现结核菌以来,迄今因结核病而死亡的人数已达两亿。而最新的资料表明,全世界结核病人死亡人数已由1990年的250万增至2000年的350万。75%的结核病死亡发生在最具生产力的年龄组(15―45岁),全球已有20亿人受到结核病感染,每年感染率为1%,即每年有约6500万人受到结核病感染。

值得注意的是,肺结核似乎更愿意眷顾文学界、艺术界的人士。除济慈外,跟他齐名的英国诗人雪莱、《金银岛》的作者斯蒂文森、钢琴家肖邦以及小提琴家帕格尼尼等知名的文艺界人士都得了肺结核。另外,从15世纪的模特西蒙内塔・韦斯普奇,到20世纪20年代的作家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和四十多年前的电影明星费雯・丽,这些美的寄寓者和美的创造者都遭到了这种疾病的袭击,像花朵一样枯萎凋谢,令人不胜叹息。后人对他们进行了分析:这些人大多都智力超群、才华横溢,而且往往多愁善感,尤其是感情特别强烈且纤细,甚至到了过度敏感,过度脆弱的地步。也许正是由于这种原因的存在,肺结核才得以在他们身上更加残酷地肆虐。

而如果翻看18、19世纪的小说,或在电影、电视上看关于那个时代的故事,往往会发现其中的一个共同点:几乎都有一个患“痨病”的角色――生病的孩子、竭力要完成其巨作的将死的艺术家、卧床不起无法照顾家庭的母亲……他们面色苍白,身体虚弱,经常咳血,并慢慢消瘦。这些都是对典型的肺结核症状的描写。

那个时代的作家为何如此偏爱肺结核呢?答案是有趣的,而且是很有道理的。当人类还无力控制肺结核时,肺结核好像成了“艺术家之病”。这是此病的感染机制和艺术家的个性特点决定的。肺结核神话得到广泛传播时,对于俗人和暴发户来说,肺结核正是高雅、纤细、感性丰富的标志。另外,在贵族已非权利而仅仅是一种象征的时候,肺结核病患者的面孔成了贵族面容的新模型。更有趣的是,用相当严谨的医学和文学眼光来评判,肺结核具有“病态美”,非常符合浪漫情调的作者激情投射和情节安排的需要。更有甚者,拜伦说“我真期望自己死于肺病”,健壮、充满活力的大仲马则试图假装患有肺结核。他们之所以这样做,就是因为肺结核乃是那个时代的时尚。

文学、音乐等不仅能表达人的正常心理,还能表达人的非正常心理。德国自然科学家亚历山大・冯・洪堡说:“古人只当自然在微笑、表示友好并对他们有用的时候,才真正发现自然的美。浪漫主义者则相反,他们发现自然在蛮荒状态中,或者当它在他们身上引起模糊的恐怖感的时候,才是最美的。”这或许就是肺结核所特有的神话般的文化背景。

选自“光明网”

上一篇:“追风”蒂姆 下一篇:装睡之人叫不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