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探共研阅读法的探索与实践

时间:2022-10-01 07:03:21

自探共研阅读法的探索与实践

长期以来,语文阅读课堂教学呈现“少、慢、差、费”的局面,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们对书的渴求却直线下降,即有几个想读书的也是“不求甚解”。传统的中学阅读教学中,“答案”成了思维的终结者,思维在找到答案后停止了脚步。学生的阅读成了琢磨标准答案,以应付提问。阅读兴趣丧失了,语文素养的提升搁置了,阅读教学的高效课堂也成了空中楼阁。

通过对传统阅读教学的反思和对《新课标》的认真研究,我们语文课题组确立了“自探共研”阅读法的实验课题。实验两年多,虽曾走过不少弯路,但“天道酬勤”,终于摸索出了一条阅读高效课堂的路子。下面将我们实验中的几点不成熟的做法呈现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自觉自愿去探究好读书。

教育心理学家赞可夫指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的有效的作用。”对于阅读来说,兴趣是先导,有了兴趣,学生才会主动的去阅读,达到拓展视野、积累知识、获得教益的目的。因此,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和培养,是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所以,我经常这样给学生做思想工作:你想足不出户便通晓古今中外吗?你想在无聊烦躁时找到一碗心灵鸡汤吗?你想让你的灵感之泉顺笔尖汨汨流淌,进入“下笔有神”的妙境吗?那么,阅读吧!阅读不可以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阅读不可以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怎样去阅读呢?请尝试“自探共研”阅读法吧!它能教会你终身学习的方法,它能逐渐提升你的语文素养,找到打开阅读之门的金钥匙。

打通了思想经脉,扔掉了思想包袱,阅读之路便“千里万里任尔行”了。

二.教给方法,让学生会探会研读好书。

“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科学的方法是获取知识的利器。为了培养学生能力,一些老师曲解了“自探共研”的意思,认为自主探究就是“自由”探究,“自主”成了“自流”,学生的个性成了“任性”,完全任由学生教学,老师成了花瓶;与之相反的是有人把“自探”与“共研”,混为一谈,甚至未“自探”直接进入“共研”。鉴于以上两点,我们摸索出了在有要求的前提下自主学习,先学后教的学习方法。

(一)入格自读、自思、自问、自得

1.提要求四遍读书法。

一是感知读:从单纯的角度把握大意,感受体验,并及时记下阅读时生发的灵感。

二是精心读:全程精读,包括单元提示、课前提示,正文内容,课下注释,课后练习及其他相关材料(老师亦可相机补充,以拓宽学生视野)。这样,可以使学生全面深入理解作品,从而质疑问难,与教材、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如在学习《黄河颂》时,为了让学生达到思想上的共鸣,我播放《黄河大合唱》;在学习都德的《最后一课》时,播放朗读带郑振铎的《最后一课》,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三是思考读:带着问题读书、思考、表述,使阅读更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所谓问题,主要是指学生自己读书中发现的问题,也包括课文编辑设计的问题,老师结合教学实际提示的重点问题。每篇文章我都让学生解决三个问题: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写?然后学生可以在此基础上将问题细化,找准突破点,读出自己心目中的“哈姆雷特”。常见的突破点有:课文、题目、关键词语、过渡句段、重点句段、核心问题、写作特点等。另外,不同的文体也有不同的阅读方法,如记叙文把握六要素,说明文掌握说明对象、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议论文把握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掌握了制胜的法宝,学生阅读便可以举一反三、事半功倍了。

四是品味读:语文课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语言,学习值得学习的精品语言,对于母语的教学无需过多的语言知识和规则的传授,更不需要繁琐的逻辑分析,要让学生注重感悟,学会去品味鉴赏,通过对语言美与灵性的感悟,受到情感熏陶、思想教育并获得美的享受。

2.自主学不动笔墨不读书

学生边读边思边悟边记,学习流程为“读书思考笔录”。在学生自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围绕以下方面做好笔记:一是生字词注音释义;二是用一定符号确定文章结构,筛选相关信息,如主旨句、线索等;三是读书中闪现的灵感,迅速地用笔锁定在有关的文字旁;四是读书生发的疑惑以及自己对某些问题的思索,准确地笔录在课本的空白处;五是对作品的内容、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等方面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力所能及地进行品评;六是产生的联想,受到的启迪,借鉴写法,调动储蓄,予以生动再现。

古语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种自读自悟的学习是老师所不能取代的。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遇到了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自然会讨论。于是,共研成了他们迫切的需要。

(二)出格共学、同思、互问、互获

一篇文章的阅读,只有“入”是不够的,还须“出”得来。“出”是从作者的思路中跳出来审视作品,探讨文章的“优劣得失”。这可不是一个人所能解决的。学习需要合作,对于阅读学习,它不仅指生与生之间的交流,也包括师与生之间的对话。

1.生生合作,互通有无。

(1)合理分组,动态管理。

科学搭配、合理分组是搞好“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在分组时,根据学生自愿原则,把不同性别、不同能力的4-6名同学组成一个组,把语文尖子生平均分到各个小组去,并由学生自己推选组织能力强、有责任心、学习成绩较好的同学担任组长。

(2)质疑释疑,民主管理。

在小组讨论时,我鼓励学生争做学习的主人,勇于发现问题,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例如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学生在自探共研后,对文章的主题产生了歧义,有的说是对封建教育制度的批判,有的认为是对寿镜吾老先生的怀念,有的却认为是作者对少年时无忧无虑生活的一种淡淡的眷恋。对于这么多意见,我们老师并没有否认任何一种,只是引导学生结合写作背景讨论探讨,最后的结论是本文表现了作者对幼时生活的淡淡的眷恋。对于这类有歧义的问题,如果嗤之以鼻或者把老师的答案强加给学生,不加以引导,学生恐怕再也不敢质疑了。

2.师生合作,求同存异。

在合作学习中,如果把生生合作比做一辆火车,那么师生合作便是车头。教师应和学生在同一起跑线上,真正成为学生的朋友和学习的引导者。

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我穿梭于各小组之间,把学生的问题进行增、删、调、改后,整理出引导要点,留有发挥空间,最后完成整个的教学构想。

在学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有同学提出了如下问题:1.鲁达是个英雄,为什么还要写他骂人?2.写店小二呆住了有什么作用?3.鲁达打死了人便跑,是胆小鬼吗?4.详细写三拳有什么作用?我则把这些问题整合成两个:1.作者是如何从正面和侧面来刻画人物形象的?2.文中的鲁达形象给你的感觉真实吗?为什么?如此一来,学生们眼前便豁然开朗了,不再胡子眉毛一把抓了。

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这种分组合作学习,给教师备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全面、深入把握教材,把握学生,进行二次甚至三次备课,跟上学生思维的节拍。对一些问题,通过探讨达成共识,但也允许有不同见解存在。如在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时,为了更好地理解“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这一句,我问学生“如何看待其历史作用?”大部分同学都认可长城是中华民族智慧和力量的象征,是中国的骄傲。可有个同学却说:长城是中华民族屈辱历史的见证,固步自封只能是作茧自缚,“固国”应靠科技实力,而不是山溪之险!对于他的见解,全班爆以热烈的掌声。车头只管行车方向,车内旅客的思想却可以是自由的。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而“自探共研”阅读法正是在有限的阅读课堂上训练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它像书海里的一个指南针,引领莘莘学子在书海里涵咏而不迷失方向,加速航行而不触礁搁浅,将它应用到阅读教学中,学生既能深入地感知文章内容,又可以更深刻地对文章进行审视、评价,更重要的是它突出了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扩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大大提高了阅读的效率。

让我们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用“自探共研”阅读法促成学生的高效阅读,让他们在知识剧增的信息时代自由驰骋翱翔!

孟军,顾晨旭,语文教师,现居山东临沂。责任编校:剑 男

上一篇:网络时代背景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技术... 下一篇:黑龙江艺术品市场体系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