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肾癌的CT诊断

时间:2022-10-01 06:25:09

小肾癌的CT诊断

摘要:目的:研究小肾癌的CT表现特点。

材料与方法:6例无症状小肾癌均经手术病理证实,癌块直径18~30mm,并发同侧肾囊肿4例、错构瘤1例。

结果:6例CT发现6个突出肾轮廓的癌块,呈等密度4例,略高密度2例,3例癌灶内见坏死区,1例见钙化。增强扫描5例癌块显著强化,CT值升高30~70Hu。

结论:小肾癌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为其正确定性诊断提供依据。

关键词:肾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0-0163-01

近年来,随着B超、CT等影像学检查手段越来越普遍地应用于腹部常规检查、健康体检,无症状小肾癌(肿块最大径小于30mm)的发现机会逐渐增多,充分认识并正确诊断小肾癌意义重大。2004年12月~2010年4月,我们共诊治无症状小肾癌6例,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6例中,男5例,女1例,年龄41~73岁,右肾4例,左肾2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且病理分期均为Ⅰ期肾癌。肾透明细胞癌5例,其中4例伴发同侧肾脏小囊肿,高分化颗粒细胞癌伴发同侧肾错构瘤1例。所有病例临床上均无腰痛、血尿、腹块等肾癌的症状,均由B超查体首先发现,其中4例为体检B超发现,另2例因其它疾病(包括脑梗塞、类风湿性关节炎各1例)作腹部常规B超检查而发现。6例B超均拟诊肾脏肿瘤而要求CT进一步检查,2例再作MR检查。

CT扫描采取层厚、层距8mm连续扫描,部分病例发现病灶后改为2mm或5mm薄层扫描,使用GE-CT/I进行扫描。所有病例均作CT平扫和增强扫描,增强扫描采取60%泛影葡胺80ml快速团注(手推法)后即刻扫描。

2 结果

2.1 癌肿大小、形态、边缘。6例癌肿最大径18~30mm,均轻突出于肾轮廓,但肾包膜面光整,肾筋膜囊脂肪间隙清楚。5例呈类圆形,边界尚光整,但未见包膜,1例呈长块形,轻分叶状突入肾窦内,且该癌块与一肾盂旁囊肿紧密相贴,呈融合状。

2.2 平扫癌肿密度。6例癌肿平扫CT值范围15~45Hu(同期肾脏密度30~35Hu)。其中3例为不均混杂密度,中心区见斑点、裂隙状低密度(病理证实为坏死、变性、陈旧出血灶)。1例癌块内见斑点状钙化。相对正常肾实质4例癌肿大致为等密度,2例为略高密度。

2.3 增强扫描癌肿密度变化。5例癌肿增强后显著强化,CT值升高30Hu以上,最大密度增加值达70Hu,但相对强化后正常肾实质均为低密度,病灶内低密度坏死区因无强化较平扫显示更为清楚。另1例平扫呈均匀略高密度的癌灶仅轻微强化,CT值约升高10Hu。

2.4 癌肿伴随征象。6例中伴发同侧肾脏错构瘤1例,肾囊肿4例。CT均未见肾门或腹腔、后腹膜淋巴结肿大,亦未见肾蒂血管受侵犯等肾癌局部侵犯或转移的征象(病理证实Ⅰ期癌)。

3 讨论

无症状小肾癌CT诊断要点:小肾癌由于癌灶较小,且缺乏肾癌的典型临床症状,CT诊断时须与肾脏其它较常见的良性占位性病变如少脂肪的错构瘤、不典型肾囊肿及炎性肿块鉴别。文献报告[4]以平滑肌成分为主的肾错构瘤可无明显脂肪密度,表现为肾内不均低密度边界欠清伴轻~中度强化的肿块,酷似肾癌。但本文所见6例小肾癌均为等、略高密度,且5例增强扫描癌灶显著强化,有别于这种类型错构瘤。不典型肾囊肿不管系感染、分隔或出血性肾囊肿,其内大部分区域为无强化区,亦明显不同本组所见的实质性癌块内大部分呈显著强化的小肾癌。肾脏感染性病变如炎症、黄色瘤性肾盂肾炎、结核等一般均伴有明显的尿路感染的临床症状,与无症状小肾癌在临床上多即可鉴别。

上一篇:急性肺栓塞早期心电图分析 下一篇:美托洛尔对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合并心血管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