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本专科生导师制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思考

时间:2022-10-01 06:10:22

对本专科生导师制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思考

摘要:为培养高素质、有特色、应用型人才,一些高校在本专科生中试行导师制。导师制体现了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是一个很好的尝试。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导师和学生日常联系沟通较少,导师只偏重对学生学业的指导,一些导师无法胜任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师生双向选择过程中相互了解不够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导师制预期目标的实现,降低了学生对导师制的热情。分析找出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以此来更好地贯彻推进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生导师制的实施。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导师制;本专科生

中图分类号:G451

基金项目:河南工业大学重点教研项目(校政教〔2012〕23号)

近几年一些高校主要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及《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政〔2005〕2号)精神,在本科生和专业生中也引入了“导师制”。目的是为了为培养思想好、素质高、有特色、应用型人才,促进当代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导师制和辅导员制相辅相成,导师制是对辅导员制度的有益补充和深化。在分工上,导师对本专科生进行的是具体指导,而辅导员主要对本专科生进行宏观指导。

在实行导师制前,无论是辅导员还是班主任,一位教师服务的是同一届数十位甚至更多的学生。实行导师制后,一位教师只服务同一届学生中几个人,这样教师可以更好的为学生提供各种帮助和指导。高校推行的导师制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从制度设计上来看,导师制有利于调动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深化学分制改革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有利于促进教风、学风建设,有利于教学相长、优化师生关系。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有:导师和学生日常联系沟通较少,导师只偏重对学生学业的指导,一些导师无法胜任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师生双向选择过程中相互了解不够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导师制预期目标的实现,降低了广大本专科生对导师制的热情。

下面对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给出相应解决办法。

一、对导师和学生日常联系沟通较少的问题的分析和建议

在本专科生导师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导师和学生联系过少,平时缺乏深入交流沟通。该问题的形成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

1.学生和导师可以自由控制的重叠时间较少。

不同于研究生,本专科生课程较多,有的专业甚至中午和晚上以及周六都安排的有实验课程或者其他理论课程。同时本专科生导师多数是学校的骨干教师,导师的课程往往也较多。这样就不容易在工作日协调到导师和学生都空闲的时间。

2.导师和学生认识不到位。

导师与学生的良好沟通,对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提高教与学活动的成效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一些本专科生导师和学生对师生有效沟通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相互交流沟通的主动性不强。有些导师认为和学生有代沟,过多的交流不会得到学生的认可,频繁的接触可能会打乱学生日常的学习和生活并引起学生反感。本专科生课程也较多,进入大学后并没有完全从高中时的学习生活方式中转变过来,认为和教师的交往主要就是课堂上的教与学,并且认为导师都是博士或硕士学历的科研型人员,交流起来没有共同语言,缺乏主动与导师交流的动力。

3.缺乏交流沟通的合适场所。

一般导师都是集体办公,办公室人员较多。像河南工业大学一般教师的办公室都是较大房间,少则7、8人,多则近20人,将学生集中到办公室交流会影响其他教师工作。学校教室资源也比较紧张,很难预定到合适时间的教室。学生在确定导师时一般遵循双向选择、尊重学生意愿的原则,这样一个导师所带的学生可能分布于多个专业,他(她)们住的比较分散,导师到宿舍和学生交流也不实际。这样导师和学生就没有交流沟通的合适场所,客观上也导致了导师和学生日常联系沟通少。

导师和学生经常有效的沟通和交流是导师制能够顺利实施,并且达到预期目的关键。目前导师和学生沟通较少,为了改变这种现状,给出以下建议。

1.由学校各部门协调规划出师生交流专用时间。

针对学生和导师可以自由控制的重叠时间较少这一问题,建议由学校各个相关部门一起协调规划出相对固定的一个时间段,作为师生交流时间。比如可以规定每周五下午4:00-6:00这个时间段为师生交流时间。在上述时间段内,不再排课,也不再安排党团活动和会议等需要教师和学生参与的活动。

2.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教育与引导。

学校、院、系、教研室等各级部门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教育和引导,让教师和学生都深刻认识到施行本专科生导师制是培养高素质、有特色、应用型人才,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需要,认识到导师制的重要意义,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导师和学生应该互相理解、恪守职责、平等相待、教学相长,积极主动的进行经常性的沟通交流。

3.为师生交流沟通安排合适场所。

在学校设定好固定的师生交流时间段后,相应的也在师生固定交流时间安排若干教室、会议室、实验室、休息室、办公室、阅览室、体育馆等作为师生交流场所,为师生交流提供便利。学校应给教师和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场所供师生交流使用,这是因为学生的个体是有差异的,所以教师在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时,应该尽可能的选择合适的环境,即更能提高沟通教育效果的环境。另外,除了面对面的师生交流外,导师和学生还可以进行电话交流或者网上沟通。

二、对导师只偏重对学生学业指导的问题的分析和建议

实施导师制,本应坚持“四个结合”,即教书与育人相结合、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相结合、专业教学与综合辅导相结合、学业指导与人文关怀相结合。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不少导师都只偏重对学生学业进行指导,对学生其他方面的帮助和指导很有限甚至完全忽视。该问题的形成有社会大环境方面的原因也有教师个人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

1.社会上的浮躁之风影响到学生,导致部分学生急功近利。

社会上的浮躁之风对当代大学生也有较大影响。一些学生认为读书的目的只是为了就业或考研,所以学业搞好就行了,其他方面对自己就业或者考研影响不大,不用去关注。对这部分学生来讲,其他方面如良好生活习惯培养、人格塑造、社会责任等对自己就业或者考研影响不大,不是眼前必须解决的问题。这样和导师进行这方面沟通时就漠不关心,反而认为导师是在浪费时间。我国长期的应试教育,也导致部分学生和家长只关注学业方面问题,对其他方面问题漠不关心。

2.导师对本专科生导师制理解不透彻,以为就是辅助辅导员对学生进行学业指导。

在调查中发现一些教师对本专科生导师的定位认识不清,认为就是配合辅导员,对学生的学业进行指导,对导师制的理解还比较片面。

作为本专科生的导师,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应该是全方位的。即要在思想上引领学生,在学业上指导学生,在各个方面关爱和辅导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但是目前一些导师和学生只关注学业方面的交流和帮助,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给出以下建议。

1.引导学生做好素质提升和学业规划。

首先要让学生明白,大学生在校需要学习的不仅仅是课本知识,而是学习比课本知识更重要的东西――即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和研究、学会如何健康快乐科学的生活。大学是人生非常关键的一个阶段,大学生要通过学习掌握各方面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在素质提升和学业规划方面,引导大学生结合当前国内外社会和经济发展形势以及高等教育改革实际,做好全方面的考虑,这样才能成功的完成自己的学业和培养任务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学校和导师需要齐心协力,形成合力,教育本专科生准确定位,提高能力,做一名文化底蕴丰富,见闻广阔,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独到创新思想,具有积极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型大学生,这样的学生才是当今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才能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2.教师要深刻理解本专科生导师制的意义,履行好导师职责。

作为导师,要树立为学生服务和对学生负责的意识,全方位关爱和辅导学生。导师要指导学生了解专业并有效进行专业学习,引导学生开扩知识视野,提升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鼓励并指导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和各类专业竞赛,指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和考研,加强学风、考风教育。除此之外,导师还要和辅导员一起,共同负责学生的生活状况、心理和行为状况等多个方面的指导工作,关心学生身心健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正确定位、调整心态,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做大学生内心情感、学习动力和综合素质的激发者和维护者。

三、对一些导师无法胜任提高学生职业适应能力的问题的分析和建议

导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学业与职业生涯规划,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指导和帮助学生就业。但是一些导师由于从学校毕业后就又进入大学工作,没有其他岗位任职经历,并且大多数教师都是从本科、硕士读到博士,或者继续做博士后研究,然后到学校任教,一直都在院校这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学习和工作,和社会接触较少,这样就无法胜任提高学生职业适应能力、指导和帮助学生就业这项工作。

对于这个问题,学校需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可以通过把教师送到企业兼职、督促教师开展调查研究、深入广泛地开展校企合作、多种渠道和企业交流共建等方式,让教师深入了解企业职业能力的实际需求。学校的培养体系要以就业市场的需求为导向,需要具备清晰的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力求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知识和技能结构上与人才市场的需求相一致。导师首先通过培训和学习交流建立较好的职业能力,然后再培养学生具备这样的素质和能力。企业对求职者最关注的职业能力主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敬业精神、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学习能力。此外还有其他诸如解决问题能力、协调组织能力等等。作为导师必须具备这些职业能力,同时重视人才市场与用人单位的调研,为学生提供系统科学的职业能力测评,加强团队训练,从而帮助学生提高职业适应能力。

四、对师生双向选择过程中相互了解不够的问题的分析和建议

目前高校在确定本专科生导师时,一般都采用学生和导师双向选择方式。即学生依据个人意愿、学习兴趣和发展方向,通过书面申请选择导师,一般需要填写第一、二、三志愿。导师原则上也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学生,但一般情况下尊重学生选择,不得歧视学生。导师制覆盖本专科生全学程,原则上每年新生入学初就完成学生和导师的双向选择或确认工作。

但是刚入学的新生基本上对各个导师都不熟悉,只凭借看到的少量对导师的介绍材料还是很难决定选择哪个导师最合适。同时大多数导师和学生日常接触也很少,对学生的性格、特长、需求等都还不了解。这样的双向选择让学生和导师都难以做出合适选择。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在制度上鼓励广大教师积极与学生交流沟通,积极做本专科生导师并争做优秀导师。这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导师考核机制,对于考核合格导师,分配一定的教学工作量,并作为年度目标考核、职称职务晋升、评优评先的依据。对于考核优秀的导师,同等条件下可以优先晋升职称、职务,并将优秀导师表彰奖励纳入上级优秀教师、教育工作者表彰推荐体系等。对于考核不称职的导师,应及时撤换并在职称职务晋升、评优评先等方面给予体现。这样在制度上保证广大教师积极地争做导师,积极与学生交流沟通,争取获得学生的选择和认可。

其次需要更改师生双向选择的时间节点。可以在学生入学一定时期后(例如一个学期以后),学生和导师之间都有了一定了解的情况下,再进行师生的双向选择。

再次学校要为师生接触提供各种便利。除了提供相对固定的时间和地点外,还需要营造师生积极交流、教学相长的环境。鼓励教师积极的向新生推销自己、宣传自己,同时引导学生积极地与意向的导师联系沟通。

本专科生导师制的实施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体现了对广大学生的关爱和负责。广大教师和学生应充分认识到导师制的重要意义,积极交流沟通,树立新型师生关系,构建文明和谐校园。

上一篇: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及其启示 下一篇:目标?成长――浅谈小学新教师的培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