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课堂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时间:2022-10-01 06:00:56

在数学课堂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若对数学学习有兴趣,就能唤起主动的求知欲,能顽强地去克服学习上的困难,积极思考,大胆探索。因此,课堂教学中要不断提高教学艺术,从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运用各种合理的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使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创设悬念,唤起兴趣

创设悬念,可以使学生由好奇而产生求知欲。例如在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时,一上课我就说:“同学们,你们任意说出一个整数,我都能知道它是不是3的倍数。”学生们举出几个不同的两位数、三位数甚至是六位数,我都给予判定,学生一一验证,结果正确。学生们非常惊奇,探求其中奥秘的欲望油然而生。我紧紧抓住学生精力集中、求知心切、思维活跃这一有利时机,引导学生观察3的倍数有什么特点,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归纳出3的倍数的特征。这样,整个课堂气氛活跃,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指导操作,培养兴趣

俗话说“手是脑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每学一个新知识,我都充分利用直观手段,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让他们眼、口、手、脑等多种感官都能“参加”到学习活动中来,使他们对枯燥无味的数学产生兴趣。

例如在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时,为了让学生弄清“平均分”的概念,上课时我从袋子里拿出6个苹果放在讲台上。小朋友一看到苹果,都好奇地睁大了眼睛:“上课老师拿苹果来做什么呢?”这时我指着苹果,笑着对他们说:“这6个苹果是要奖给上次测验得100分的3个小朋友,请这3个小朋友上台领奖。现在请班长上来把苹果分给他们,每人要分得同样多,请小朋友看他是怎样分的。”分完后,问:“他们每人几个?分得同样多吗?”学生回答后,我再让全班同学自己动手把10根小棒分成5份,问他们:要分得同样多该怎样分?最后教师小结板书: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的方法叫“平均分”。

通过动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既轻松愉快地学会了新知识,又促进了大脑的开发。

精心设问,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教育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一个恰当而耐人寻味的问题,就如同投在学生心田中的一颗石子,能激起其思考的波浪。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善于设疑,巧于设疑,通过设疑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到新奇有趣,学生就能随着设置的疑点不断地探索下去,自己找出问题的答案来。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时,让学生把平行四边形剪成两部分拼成长方形后,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一定要沿着高剪开才能拼成长方形呢?”“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后,什么变了?什么没变?”这样从重难点之处层层质疑、解疑,使学生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理解知识,把握重点,体味思路。

四、优化练习、保持兴趣

小学生注意的特点是无意注意占优势,注意力不够稳定、不持久,非常容易分散,特别是一节课的后半部分往往是学生学习热情较低的时候。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特点,精心设计趣味性练习,用填空、判断、改错、选择、竞赛、抢答、游戏等形式来保持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把教学再次推向高潮。

例如在教学《认识时间》后,我是这样设计练习:(1)教师同时出示两个时间钟面,学生通过对比认读:①10:05;②10:50。(2)学生用学具钟拨两个时间:①9:05;②9:55。(3)钟坏了,请你帮帮它:①“8:35”时针指对8,分针指对7;②“2:20”指针指对2过一点,分针指对2。第(1)、(2)题是针对“正确认读接近整时的时间”这一教学难点而设计的;第(3)题则是根据学生的易错点设计的,而以“坏钟”的形式练习,既满足了低年级学生的好胜心理,又有效避免机械的强化训练。把本节课的重点、难点、纠错浓缩于三道练习题中,既把学生从大量的题海中解放出来,又充分调动了其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到知识、巩固知识。

五、优化评价,激励兴趣

通常,数学作业的批改人们习惯于用单纯的“√”和“×”来评价学习思维、学习成绩,这影响了师生之间思想、情感的交流,并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因此,我将评语引入数学作业的批改中,指出其不足,肯定其成绩,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的学生经常由于粗心而出错,我总是首先肯定其长处,增强自信,再提出殷切希望,改正缺点,如:“搬开你前进的绊脚石――粗心,奋勇前进!”“和细心交朋友!”“老师看你的字真是一种享受,要是能提高正确率,那肯定是最棒的!”或者“老师相信你能把字写工整,加油吧!”在学困生的作业有进步时,我就会在作业的评语中写到:“你进步了,孩子。”“继续努力吧,孩子。”并在旁边画上一个笑脸。或写到:“看到你在进步,我万分高兴,希望你更上一层楼。”如果他再进步了,我就会写到:“好样的,孩子,我为你感到高兴!”这种带感彩的评语使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爱,充满了希望,从而会逐渐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作者单位:广东省龙川县车田镇中心小学)

上一篇:新课标下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策略 下一篇:英语课堂追求教和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