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偷袭珍珠港成功的关键

时间:2022-10-01 05:32:44

日军偷袭珍珠港成功的关键

关于日军偷袭珍珠港的国内著述可以说汗牛充栋。不过,日军进行如此超远距离的作战,是如何在海上进行加油的呢?却很少有人知道。本文原载于日本《石油和天然气评论》杂志2010年第5期,原题名为《战争和石油(4)――珍珠港作战的成功关键在于海上加油》,作者为日本石油问题专家岩间敏。相信看完此文,各位读者心中自有答案。

攻击珍珠港的作战方案

随着日本在亚太地区的扩张,美、日矛盾迅速激化。1940年5月,美国总统罗斯福宣布在夏威夷海面作例行演习的太平洋舰队将不再像往年一样返回西海岸,而是留驻珍珠港,以此震慑日本,遏制其侵略扩张。据此,日本把留驻珍珠港的美国太平洋舰队看作其侵略扩张的一大障碍。

1941年1月,日本联合舰队司令官山本五十六大将写信给海军大臣及川古志郎大将,正式提出了偷袭珍珠港的构想。他在1月7日的信中写道,“开战劈头,我即以航空部队对美国主力舰队加以痛击,使美国海军和国民的士气急速沮丧”。此后,山本秘密委托第11航空舰队参谋长大西泷治郎少将做攻击珍珠港的研究,后者则指示第1航空战队参谋源田实中佐负责具体实施事项。

同年8月中旬,联合舰队和第1航空舰队的幕僚访问了军令部,提出了攻击珍珠港的作战方案。同年9月中旬,军令部进行图上演习的时候,专门抽出半天聚集军令部(福留部长以下)、联合舰队(宇缠参谋长以下)以及第1航空舰队(南云忠一中将以下)的干部等30人左右举行特别研究会。这个研究会上,军令部反对进行珍珠港作战,其主要理由之一就是海上补给困难。

日本海军舰艇是在本土近海守势作战(邀击)方针下建造的。因此,其续航距离都较短,进行如此超远距离的作战,中途需在海上加油。出于隐蔽意图,联合舰队要取道一般商船不使用的北方航线。而根据冬季北太平洋的气象统计,适合海上补给的天数仅为23%左右,平均每月只有7天。况且舰队进行海上补给训练的机会很少,在恶劣天气的北太平洋上进行补给更是没有任何经验。

尽管进攻夏威夷的计划遭到海军内部的一片反对。然而,永野军令部总长以强硬的态度支持这一计划。到10月20日,海军统帅部还是做出了进攻夏威夷的决定,并且在11月3日发出指示:将当时可使用的全部6艘航空母舰投入这次进攻。

日本海军作战的大转换

日本早在1907年4月就制订了守势作战方针。日本海军根据这一方针,把美国视为假想敌国。从那以后,日本持续研究了针对美国太平洋舰队进攻的反击战略。反击海域最初是小笠原群岛到马里亚纳群岛之间的以西海域,随着飞机和军舰的迅速发展,这一海域慢慢东进,1940年左右又向前推进到从南鸟岛到威克岛的中间以西海域。

与日本海军传统守势作战方针相比,夏威夷作战的战术进行了彻底的转变。从日本前往夏威夷,为避开美国的航空巡逻圈和航行的商船,选定在北太平洋北纬40°向东航行,到达夏威夷正北之后再南下的航路,其单程约为3500海里。返航时也要避开美国海军从夏威夷到中途岛的巡逻海域(半径约600海里)。

日本海军本来并没有横渡太平洋的决战设想,所以船只的续航距离都比较短。另外,舰队随行的辅助舰艇,特别是油船数量太少。因此,日本海军缺乏长距离航海攻击敌人的实力。直到日本海军决定攻击珍珠港时,如何延长参战舰艇的续航距离仍是个大问题。

为了延长参战舰艇的续航距离,日本联合舰队采取了以下措施。

选择适合远距离航行的舰船 偷袭珍珠港的南云机动部队的编成为:6艘航空母舰作为空袭部队,2艘战列舰和2艘重巡洋舰作为护卫部队;1艘轻巡洋舰和9艘驱逐舰作为警戒队;3艘潜艇作为巡逻队;7艘油船作为补给队;合计30艘。参战舰艇中,除轻巡洋舰“阿武隈”号和9艘驱逐舰外,选择的都是续航距离较长的舰船。另外,在万一不能进行海上燃料补给的情况下,轻巡洋舰“阿武隈”号和9艘驱逐舰将中途返回,巡逻队(潜艇部队)将代替警戒队的作用。参加作战的潜艇有3艘,均为伊号乙型,标准排水量2200吨,装载燃料(重油)达750吨。

以新型油船编成补给船队 延长舰艇续航距离的最好方法就是海上加油。机动部队随行的油船为1934至1940年神户川崎造船厂竣工的7艘高速(19~20节)万吨级“川崎”型油船,即“远东丸”、“国洋丸”、“健洋丸”、“东荣丸”、“神国丸”、“东邦丸”和“日本丸”。当时,油船的速度一般为12~14节。而一些川崎型油船则接受了1937年4月开始实施的补助金,作为有事特设的供油船被日本海军征用,享受到“优秀船舶建造补助政策”。特设供油船之所以接受补助,是为了满足其1万吨级、航速16节以上,加固甲板,安装备用炮塔及海上加油装置(每小时1000吨以上)等必要条件。油船“曙光丸”本来预定要参加夏威夷作战,因其加油管和机动部队的舰艇不合,最后阶段留在了本土。补给队的指挥官由“远东丸”的特务舰长(大佐)担任,其他油船则由监督官负责指挥。

增加各军舰的燃料携带量 日军为延长参战舰艇的续航距离,除准备进行海上加油外,还增加了一些军舰的燃料携带量,增设了备用油箱。但是,因1925年竣工的“阿武隈”号舰龄较长,各驱逐舰船体小,富余空间少,没有增设备用油箱。另外,航空母舰“加贺”号、“瑞鹤”号和“翔鹤”号因续航距离较长,则无须增设备用油箱。

航空母舰“赤城”号、“苍龙”号、“飞龙”号,战列舰“比睿”号、“雾岛”号,巡洋舰“利根”号、“筑摩”号则增设了备用油箱。并且,各舰内所有能够利用的空间包括通道都堆满了石油罐(18升/个)和圆铁桶(200升/个)。舰队共计携带圆铁桶3000个、石油罐4万个以上。

气象保障 海上风力的情况决定了加油作业的成败。当时,神户海洋气象台进行了北太平洋的气象的预测,收集了最近10年的记录做成统计表进行统计分析,并做出以下结论(概要):

在东经180°日期变更线以西,风速15米以上的暴风雨天气持续,加油的成功率为10%。

从东经180°到西经170°之间,气象平稳,预计加油的成功率为40%~50%。

从西经约170°的待机海域到檀香山正北,美军在夏威夷周边600海里警戒线外侧的接敌地点之间,风速10米以下,加油的成功率较高。

进行海上加油训练 日本海军从1941年10月中旬开始进行海上加油训练。当时供油方法有两种:一种为纵曳法,适用于大型军舰(航母、战列舰)的加油,即油轮航行在大型军舰的正前方或正后面进行加油,油轮和舰艇之间用曳索(直径48及50毫米)和蛇管结合,舰间距离70~80米,供油量为每小时100吨;另一种为横曳法,适用于中小舰(巡洋舰,驱逐舰)的加油,即油轮和中小舰油轮并行航行进行加油的方法,舰间距离30~50米,供油量为每小时200吨。海上加油的训练各舰各自实施10次左右,启航之前基本结束了训练。

海上加油的训练结束后,日本海军的航空母舰在11月7至17日期间于佐世保和吴军港卸下不必要的物资,同时装载了必要的物资。这时,满载燃料的圆铁桶和石油罐也被装上船。此外,还增设了注满重油的备用油箱。此后,机动部队在大分县佐伯湾集合,后于11月18~19日从佐伯湾起航,22日到达千岛列岛择捉岛的单冠湾。航空母舰“加贺”号为了装载浅水鱼雷(100枚),因此在佐世保延迟出港,在23日早晨到达单冠湾。从横须贺出发的3艘潜艇则在当天下午入港。

顺利的海上补给

1941年11月26日上午6点,南云机动部队的30艘舰艇以警戒队(驱逐舰)为先头,其后按第8战队(重巡洋舰)、第3战队(战列舰)、巡逻队(潜水艇)和航空母舰部队的顺序从单冠湾出击。机动部队的参谋长草鹿龙之介少将在出击时说,“作战实行上的最大难关是战列舰、航空母舰的海上补给。”。

冬季北太平洋的天气不稳定。但是,从当时的天气图来看,在机动部队从单冠湾出击的前一天,25日下午9点30分阿留申群岛海域覆盖着1030毫巴以上的高气压。此外,西面的东中国海、日本海上空1025毫巴的高气压与之相连。通常,这个时期阿留申低气压位于北太平洋,这样的低气压会带来恶劣的天气。然而,出击时,北太平洋海域被那个时期罕见的高气压覆盖。然后,这个高气压与机动部队的航向相一致,向东移动。在高气压的笼罩下是幸运的,机动部队继续前进。

27日正午,机动部队在军舰上进行的气象观测记录,晴朗,气温4.5℃,风速每秒8米。日本海军在当天进行了海上加油。按照“可能供油的状况就立即进行作业”的方针行事,舰队保持节省燃料的经济速度14节向东航行。当天还对油箱体积小的“阿武隈”号轻巡洋舰和9艘驱逐舰进行了海上加油。驱逐舰队由下水2~3年、续航距离较长的新型驱逐舰构成,包括“朝潮”级“霞”号、“霰”号,排水量2370吨,1939年竣工;其他均为“阳炎”级大型驱逐舰,排水量2500吨,1939至1941年竣工。这些驱逐舰的燃料箱容积约为600吨,在14节的航速下其续力约为5700海里。从吴港经由佐伯湾到达择捉岛,从单冠湾出击到30个小时,经过2400海里的航行后,驱逐舰部队以横曳方式进行海上加油,每艘平均加油200吨,耗时1小时左右。此后,日本海军各舰的海上加油情况如下:

11月28日,给除航母“瑞鹤”号、“翔鹤”号以外的各舰供油;

11月29日;给航母“瑞鹤”号、“翔鹤”号、驱逐舰供油;

11月30日,给“阿武隈”号、驱逐舰供油;

12月1日,给“苍龙”号、“飞龙”号、“利根”号、“筑摩”号、“阿武隈”号、驱逐舰供油;

12月2日,给“赤城”号、“加贺”号、“比睿”号、“雾岛”号、“阿武隈”号、驱逐舰供油。

由于当初预料西经180°附近是持续的暴风雨天气,加油成功率较低,因此日本海军连日来抓紧时间进行海上加油,使得12月2日以后不加油也可能实行作战,从而基本解决了各舰艇的供油问题。12月2日,机动部队收到了联合舰队电令作10号“攀登新高山,1208”。草鹿参谋长说:“开战日决定为8日。如同预定的那样进行坚决攻击”。此后,各舰的海上加油情况如下:

12月3日,自单冠湾出击以来第一次因暴风雨的天气没有供油(最大风速每秒24米);

12月4日,因暴风雨天气没有供油(最大风速每秒27米);

12月5日,给“利根”号、“筑摩”号、“阿武隈”号、驱逐舰供油;

12月6日,给“利根”号、“筑摩”号、“阿武隈”、驱逐舰供油。上午5时20分,第2补给队(“东邦丸”、“东荣丸”、“日本丸”)与机动部队主力分离后,在驱逐舰“霰”号的护卫下,前往攻击后的供油点中途岛西方海域的L点(北纬35°,东经160°);

12月7日,凌晨3点45分,在给“阿武隈”号和驱逐舰供油后,第1补给队(“远东丸”、“健洋丸”、“国洋丸”、“神国丸”)与机动部队主力分离,在驱逐舰“霞”号的护卫下,前往F点(北纬34°度,西经162°)。

12月8日(日本时间),南云机动部队对美国珍珠港偷袭得手。

返回日本

12月9日黎明,日本海军机动部队以24~26节的高速北上,早早地脱离了以瓦胡岛为中心、半径600海里的美军飞行警戒圈。上午8点30分(日本时间),机动部队与先行分离的第1补给队的“远东丸”、“健洋丸”、“国洋丸”、“神国丸”在F点会合,并立即开始对驱逐舰进行供油。加油作业在风速每秒13米的强风中进行到半夜。这时,在暴风雨天气下加油作业中的驱逐舰“浦风”号、“滨风”号和“霞”号出现了4名死伤者。另外,1架负责警戒的零式战斗机在“苍龙”号航母上着舰失败,掉入海中,飞行员死亡。

这一天,机动部队还收到了联合舰队司令部的作战电报:“机动部队在归途中,情况允许的话就空袭中途岛,将其彻底摧毁使之不可能再投入使用”。联合舰队司令部企图防止该岛被用作航空巡逻和潜艇的基地。机动部队司令部对这个命令非常不满,遂以暴风雨天气、加油困难等为理由拒绝执行。

12月10至15日,海上持续有最大风速每秒24米的暴风雨天气,机动部队不能加油。因联合舰队司令部请求支援威克岛攻略作战,机动部队派出一部分与主力分离,前往增援,包括第2航空战队“苍龙”号、“飞龙”号,重巡“利根”号、“筑摩”号以及驱逐舰“谷风”号、“浦风”号,主力则返回日本本土。12月15日,在每秒15米的风雨下,油船对即将分离的第2航空战队进行了海上加油。

此后,机动部队从联合舰队司令部那里收到有美军潜艇出没的情报。因此,航线变更为经由小笠原群岛的南鸟岛、父岛,再采取从父岛西方的九州和四国之间的丰后水道北上的航线。12月21日,机动部队本队和第2补给队以及驱逐舰“霰”号会合。会合点从当初的L点变更到北纬22°20分,东经138°30分(地图上的L-2点)。在这里警戒队接受了第2补给队的加油,这是机动部队最后的加油了。

12月23日下午6时30分,机动部队自择捉岛单冠湾出击以来时隔29日终于回到了濑户内海的柱岛。珍珠港攻击从侦察机起飞到攻击队归舰耗费了8个小时,实质性的攻击时间(轰炸、鱼雷攻击)为2小时。而为了这2个小时,日本海军耗费了29天航行和加油作业的时间和劳力。顺便提一下,机动部队30艘舰艇作战时使用的燃料为重油等约17万千升(15万吨)。

上一篇:养殖搏行情不如守趋势 下一篇:小议混凝土裂缝预防及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