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立巍:与大提琴的爱恨情仇

时间:2022-10-01 05:15:20

秦立巍:与大提琴的爱恨情仇

写这篇文章前,很艰难地搜索到了采访那天秦立巍特意为上海夏季音乐节带来的弗里德里希?古尔达的大提琴协奏曲。正如秦立巍所说,这首曲子是国内的第一次演奏,所以关于这首曲子的资料是少之又少。爵士?田园?古典?这首曲子并不能归于其中的任何一类。这部跨界的大提琴协奏曲融入了爵士、维也纳田园、现代音乐华彩、古典宫廷舞曲、街头军乐进行曲共五种不同的风格,所以对演奏者来说,需要对这五种风格的演奏都了然于胸,这也是一直以来国内对这首曲子无人问津的重要原因。

对秦立巍的采访,更像是一次与邻家大哥哥的促膝交谈,同音乐一样具有感染力的阳光般的笑容让休息室内镀上了一层音乐殿堂独有的金色光芒。而秦立巍谈到音乐时眉飞色舞、手舞足蹈的样子,让你感觉这位当今音乐界炙手可热的大提琴演奏家更适合去当指挥。

少小离家他乡成名

“宝剑赠英雄,名琴遇知音”,因为是刚刚彩排结束,笔者也有幸见到了那把传说中价值千万的名琴。这把瓜纳利大提琴是澳大利亚政府为嘉奖秦立巍近年来杰出成就而供他使用的名琴,价值约人民币900万元。

采访前笔者注意到秦立巍与工作人员交谈时,说的是一口流利的上海话。“这些年一直在国外,很少有机会能回上海走走,上海话现在说起来也有些生疏了。很高兴这次能有机会‘回家’,为家乡父老献上一场可以说他们从来没有听过的音乐会,这也算是我对家乡的一些贡献吧。”

上海是秦立巍的家乡,也是他开始学提琴的地方。秦立巍的妈妈是钢琴演奏家,秦立巍很小的时候,她就常去国外演出。秦立巍的启蒙老师是在上海交响乐团工作的爸爸。爸爸每天都陪着秦立巍练提琴,而且还采用了特别的教育方法。在秦立巍练琴前,爸爸会让他闭目养神,然后自己把琴拿过来,把曲子拉给秦立巍听,在似睡非睡的状态下秦立巍对这首曲子就有了印象。回忆起在上海那些刻苦练习的日子,秦立巍说:“很庆幸我在上海经历了这么多基本的训练,从6岁半到13岁,这六年多的时间,为我后来的演奏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

在爸爸的悉心指导下,9岁的秦立巍入读上海音乐学院附属小学,13岁获得首届全国大提琴比赛第一名。

对于秦立巍来说,童年的校园生活充满着快乐的回忆。在他的记忆中,小学生活里花时间最多的就是在学校的操场和同伴一起踢足球。童年快乐无忧的日子在秦立巍13岁的时候出现了变化。秦立巍的妈妈要去澳大利亚深造,决定带着秦立巍一同前往,爸爸在出发前一天才将这一消息告诉他。秦立巍对那天得知消息与同伴告别的情景仍历历在目:“那天和最好的一两个朋友踢完足球,一边推着自行车走着,一边就说再见了。挺难的,那应该算是一次富有感情的离别吧。”

到了澳大利亚后的秦立巍,由于语言没有达到能够自由交流的水准,每天或愤怒或开心的情绪只能通过琴声来抒发。对一个13岁的孩子来说,离开家乡,离开朋友,秦立巍一时无法适应。在苦闷的移民生活中,音乐成为他惟一的寄托。

在秦立巍母亲看来,真正把秦立巍从失落中拉回来的是大半年后澳大利亚的那场大提琴比赛。1990年,秦立巍获得了澳大利亚青少年大提琴比赛的冠军,这项年龄限制18岁以下的比赛的冠军对1 3岁的秦立巍来说无疑是人生的一个转折。在这次比赛后,秦立巍渐渐走出了最初的苦闷和失落,情绪变得越来越好,音乐的道路也越走越宽。

从此以后,秦立巍开始了一帆风顺的演奏生涯。就在人们以为前途无量的他大学也会选择音乐的时候,秦立巍却选择了在墨尔本大学攻读金融专业。对此,他解释道:“音乐对我来说是种交流的语言,很多音乐家都能将这种特殊的语言运用的很好,可是他们却没有太多的内涵,我想让自己的思想内涵更丰富一些。”

只身赴英从头再来

1995年,为了进一步追求音乐上的发展,秦立巍只身前往英国,拜访著名的大提琴演奏家拉尔夫?柯西勃姆,希望跟随他继续学习。

拉尔夫?柯西勃姆在接受中央电视台记者采访时曾回忆道:“已经记不起他当时弹奏的曲目,但我记得他演奏了四个小节,大约十五秒时间,我猛然坐直了身子。这是我遇见的很少的能以一种自然本能的方式通过乐器与听众交流的演奏者。”秦立巍的演奏获得了拉尔夫-柯西勃姆的好感,他终于梦想成真,来到英国曼彻斯特,跟随拉尔夫?柯西勃姆继续学习。

在曼彻斯特,秦立巍可以接触到更多的西方古典文化,但这次转变又带来了另一次适应上的困难。来英国之前,秦立巍获得了澳大利亚全国大提琴比赛的第一名,成为了澳大利亚音乐界的明星,因此有很多的交响乐团来邀请他演奏。但是来到英国,一切几乎等于从零开始。“一个国家的明星到了另一个国家,完全就像大海中的一只海马,完全没有人认识你。”

老师拉尔夫?柯西勃姆也感受到了秦立巍的困惑,他送给秦立巍一句话:“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所踏出的每一步,都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一语惊醒梦中人,秦立巍意识到,事业是需要积累的,需要慢慢地聚沙成塔。

秦立巍在23岁时获得第十一届柴可夫斯基大赛亚军,也是近四十年来中国大提琴家在该项比赛中所获得的最高奖项。当中他父母扮演的角色功不可没,同是音乐家的父母,在比赛当中组成一支团队,策略性地提供意见,一攻一守之间,助秦立巍摘下这特殊荣誉。

之后,秦立巍开始受到各地音乐厅的邀请,密集的演出使秦立巍游走于世界各地。欧洲可以说是他的音乐家乡,因为在那里有最好的听众。“早上十一点钟,有那么多人来听你的音乐会,台下又是那么安静,听众的精力又是那么集中,作为演奏者的我感觉很舒服。演奏结束之后,掌声又是异常的热烈,我感到很开心。”

渴望交流甘于“平常”

秦立巍是在父母的逼迫下开始学拉大提琴的,但是20多年后,大提琴已然成为了他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开始学琴的时候,我以为大提琴会比弹钢琴容易一些。但随着学习的深入,我觉得大提琴吸引我的除了它的音色,更重要的是它在音乐里所扮演的角色。大提琴这个乐器,在音乐中可以充当很多角色,可以独奏,可以伴奏,甚至于伴奏的一部分。这给了我扮演不同角色的机会,也让我的演奏生涯变得非常有趣。”

谈及现在与小时候对音乐、对大提琴的理解有何不同时,秦立巍认为最大的不同在于心态。“二十几岁时想利用音乐创事业,现在我的确去过很多地方,也和很多大乐团合作过,但是现在我的愿望很“自私”,就是想满足自己对音乐的喜爱。现在参加音乐会,每次演奏我都告诉自己这是最后一次,每一场都要为自己拉得最好。在德国、英国演出,有时候观众很喜欢,但是我自己不满意,这是最难受的。

对自己演出不满意的时候,秦立巍都会选择往回退一步。“以前我有一点‘差不多’的概念――如果一个点是对的,它周围一圈变成这个点,也是对的。可是现在对我来说,所谓差不多,就是不在那个点上,就是错了。”

对于如今的演奏,秦立巍希望的是能够与听众有更多的交流。“这是一种电波,一种感觉。即使闭着眼睛,我都能感到我的音乐抓住了他们。”

如今,有很多人把秦立巍为“马友友第二”,对此秦立巍觉得很荣幸。2003年8月,马友友和秦立巍两位最高级别的华裔大提琴家受邀参加了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英国Proms音乐节。而在十几年前,马友友名声大噪的时候,秦立巍还只是一个刚刚开始接触大提琴的孩子。“带了很多幻想,带了很多期待,在我十二三岁的时候,很多人都说,我的目标就是做另一个马友友。”谈到那次音乐节,秦立巍觉得那是自己一个梦想的实现。

除了“马友友第二”,秦立巍也常常被冠以天才、神童之类的呼,但在他看来,形容自己最贴切的一个词应该是“平常”。“一直认为‘平常’是一个非常美的词。一个人觉得自己与其他人相比很不一样的话,我觉得那并不是一件好事。你的才能或者你的事业是可能跟别人不一样,但你的心态必须是很平衡的。”

秦立巍是一个很擅长为自己制定目标的人,他对自己取得的成绩很满意,接着他又为自己定制了下一个目标。“我给自己的目标就是做一个比较综合性的演艺家,比较全面的音乐家。要触及到的不光是拉协奏曲或者拉独奏,还要拉很多室内交响乐,当然还要授课,这对于我来说也是对自己的一种充实。”

上一篇:杨绵绵:披着“绵羊皮”的“狼” 下一篇:IMF副总裁朱民:掀华人经济新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