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网络优化和利用率提升的探索与创新

时间:2022-10-01 04:39:47

TD网络优化和利用率提升的探索与创新

【摘要】文章首先介绍了试点区域TD网络现状摸查的情况,再详细阐述通过采取深度覆盖的完善与优化、业务类参数的调整优化与网络利用率提升、语音接通率专项提升、试点区域GAP值优化、PS域高掉线专项优化、利用NETMAX系统的CDT/MRR工具排查处理网络隐患和TD网优新技术的应用等措施,使试点区域内的TD网络质量得到显著提升。

【关键词】TD网络 网络优化 感知改善 利用率提升

1 引言

我国TD网络经过2007年到2011年五年的建设,先后完成了一至四期的网络新建和扩容工程,目前已基本覆盖了全国所有的地级市,已达到近1.5亿用户的网络容量。

随着信息化的深入,基于移动终端的各种数据业务应用越来越多,移动网络面对着巨大的数据业务承载压力。目前,中国移动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存在GSM网络负荷过高,而大部分网络资源均消耗在数据业务上,容易造成数据业务对语音信道资源的争抢,导致网络因语音信道资源不足被迫提高半速率比例,从而对通话质量产生较大的影响。以笔者所在的中国移动广东中山分公司来说,G网无线利用率长期在95%以上,忙时半速率比例超过30%,对整体网络运行质量、客户网络满意度以及各项指标保障均造成很大压力。

另一方面,投入巨大的TD网络利用率很低(中山市长期只有9%左右),网络严重闲置;同时TD双模终端用户大量驻留G网,不但没有起到分流G网数据业务流量的TD建网初衷,而且对G网造成进一步的冲击,导致局部网络拥塞率居高不下。这种T网用户倒流G网的现象,严重地影响了TD用户和GSM网用户的网络质量感知。

针对严峻的现状,我们计划通过对选定的TD区域网络的深度精品优化,提升区域内网络覆盖和容量,有效分流GSM网络的数据业务流量;同时对提炼总结的优化措施进行推广,优化全网运行质量,全面提升TD网络利用率。

2 TD网络现状摸查

本文选定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中山移动公司区域和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区域作为优化试点区域。TD区域网络优化工作开展前,统计中山移动公司的TD网络利用率如图1所示。

由图1可看出,TD网络利用率平均不到10%,处于严重偏低的水平。

对选定的优化区域进行网络质量摸查:中山移动公司一带深度覆盖为93.21%,电子科技大学校园区覆盖为95.84%,平均覆盖率仅有94.52%,严重偏低;2G/3G互操作次数每用户达到4.8次/小时,严重偏高,而TD驻网率只有76%左右,严重偏低,造成区域内用户使用感知普遍较差。

经过综合分析,优化团队决定从以下方面着手开展优化工作:

(1)深度覆盖的完善与优化;

(2)业务类参数的调整优化与网络利用率提升;

(3)语音接通率专项提升;

(4)GAP值优化;

(5)PS域高掉线优化;

(6)利用NET-MAX系统的CDT/MRR工具排查处理网络隐患;

(7)TD网优新技术的应用。

3 网络质量优化和利用率提升

3.1深度覆盖的完善与优化

我们选定的优化试点区域涵盖移动大楼、孙文学院一带宏站13个、室内分布28个,共计41个站点。其中,中山移动公司区域覆盖面积约3.27平方千米,电子科技大学区域覆盖面积约2.24平方千米。区域基站地理分布图如图2所示。

根据前期摸查,区域内平均覆盖率仅有94.52%,考虑到良好覆盖是一切优化的基础,项目团队优先提出了加站提升深度覆盖的优化建议:在试点区域中新增宏站15个,室内分布站点8个。具体新增站点如表1所示。

相关新增站点的建设正在紧锣密鼓进行;同时通过信源及功率优化、增加吸顶天线及RRU等方式对全球通大厦TD室分、莲兴酒店TD室分等七个室分站点进行了优化。从初步测试结果估算,深度覆盖优化完成后,试点区域的深度覆盖率将提升至98.5%以上。

3.2业务类参数的调整优化与网络利用率提升

(1)T网G网分流参数与功率优化

目前网络利用率提升涉及到的重选参数包括:现网重选算法的异RAT小区测量触发门限设置为13、重选算法的服务小区质量迟滞系数设置为6、重选算法的时间迟滞系数(s)设置为1、可用小区的最小PCCPCH RSCP(dBm)设置为-103。

按照前期优化数据及现网设置,统计出已经优化小区120个、弱覆盖小区171个。根据广东移动及中兴厂家建议的切换参数,对中山原RNC728、729、730、731按照连续覆盖区域,四期新RNC732、733、734按照非连续覆盖区域进行了优化设置;通过脚本对2045个小区进行了批量修改。

同时,将全网宏站小区的PCCPCH双码道功率优化提升3dB:使PCCPCH≤34dBm的小区,提升3dB;34dBm

优化后,提升效果如图3所示:

(2)全网PS域快升慢降策略实施

从实际业务使用的过程来看,PS业务应该采用快升慢降的策略。这样在升速过程中,用户终端能够在很短时间占用到足够的码道,而在降速过程中,尽量慢地释放码道资源,从而达到提高码资源利用率、提升用户网络使用感受的目的。具体优化措施如下:

将4a事件触发上调的个数由3降为2;

将4b事件触发下调的个数由2升为3;

将TCH转IDLE 4b事件系数由1升为2;

DCH速率上调级数统一为3;

DCH速率下调级数统一为1。

快升慢降策略实施后网络利用提升0.5%~1%,提升效果明显。

(3)拆闲补忙优化措施

为适应部分校园区业务的爆炸式增长、最大化地利用现网的载波资源,有必要对全网进行拆闲补忙工作。拆闲补忙主要遵循以下原则:

取7*24小时每个小区最大的网络利用率作为扩容标准;

网络利用率在40%以上的直接进行扩容;

电路域拥塞次数+分组域拥塞次数之和大于20次的直接扩容;

网络利用率在10%以下、载波数大于3的直接考虑减容。

根据以上原则,中山TD全网对五桂山理工TD1等49个站点扩容了50块载波,其中R4 18块,HS 32块;同时,对凯茵名门TD1等53个站点减容了90块载波。从而达到根据业务负荷情况,进一步优化网络资源配置的目的。

(4)提升HSUPA功能开启比例

针对五桂山理工学院等校园区通过促销集中放号G3终端数千台,其中包括很多支持HSUPA功能的TD终端,为提升这部分用户的上行速率及感受,有必要提升开启HSUPA功能的比例。

目前中山现网可以开启HSUPA功能的license小区为675个,已经开启了142个小区,主要是在2010年亚运火炬中山传递路线所属小区进行了开启。

根据实际业务以及支持HSUPA的终端分布情况,新增开启533个小区的HSUPA功能后,网络利用率提升在0.93%左右。

(5)四期断链新站减载波及加快解BAR入网

针对现网统计有95个小区的码资源率为0,这些基站处于断链状态,大多为四期基站,主要是缺RRU导致,但是在系统里面已经配置好了载波数据。因为配置了载波数据,分母增加了很多BRU数,而分子为0,所以这部分数据对全网的网络利用率影响很大。

对这些小区采取只保留主载波、其余载波等开站时再进行配置的优化措施,这样对全网的网络利用率指标改善明显。经过测算和统计,网络利用率提升了2%。

四期基站单站验证完成后还处于Cell Bar状态的有150多个,这些基站配置的BRU数是直接计算到网络利用率的分母中,由于处于Cell Bar状态基本没有用户进行业务,也就是分子没有增加,从而导致整体的网络利用率下降。

因此推动新RNC的基站尽快完成簇优化后。解Bar入网可以提升全网的网络利用率。完成该项措施后全网的网络利用率提升了0.53%左右。

(6)SCCPCH信道优化

根据统计结果,对部分小区增加一条辅助公共控制信道(SCCPCH),优化后网络利用率提升了0.6%。

3.3语音接通率专项提升

针对全网的TD语音业务无线接通率偏低的问题,TD优化项目组进行了专项优化。主要措施如下:

(1)最差小区处理

重点处理了80多个最差小区,通过基站硬件故障排查、扰码优化等措施,处理效果明显的有孙文学院3019、开发区浴城1011、小榄沙口大桥201 7等小区。

通过最差小区优化后,全网的TD语音接通率大约有0.1%的提升。

(2)全网低速信令RB重配CFN偏移优化

RB重配CFN偏移的含义是从当前CFN经过多少帧时,两者同时激活新配置。如果时间过短,会出现空中消息超时现象,适当延长CFN偏移,可以有效减少超时的可能性。将RNC4的低速信令RB重配CFN偏移参数,由80改为160,效果明显,电路域的RAB指配成功率提升0.1%以上,从而令TD语音接通率有大约0.1%的改善。

(3)RRC建链成功率提升

对RNC4的RRC建链失败率偏高的问题进行了专项优化,主要为1―1―15框的RUB板件的DSP11故障,优化后RNC4的RRC语音建链成功率、TD语音接通率均提升0.3%,对全网TD语音接通率改善度在0.1%左右。

(4)UPPCH处于0位置时的期望接收功率优化

UPPCH处于O位置时的期望接收功率(PRXUpPchZeroPos)的大小直接决定上行的干扰程度,修改PRXUpPchZeroPos降低UE发射功率对现网的干扰,避免由此导致的同频同扰,改善全网接通率。尝试将RNC2整个PRXUpPchZeroPos由原来的-58dBm―-90dBm。但优化后语音接通率改善不明显,未进行推广。

(5)软接纳初始发射功率修正值优化

软接纳初始发射功率修正值可以影响RRC的建立成功率,是开环功控的参数。增大上行修正值可以增加终端的初始发射功率;增大下行修正值可以增加下行初始发射功率。可以用来改善用户的RRC建立成功率,但会影响掉话率。尝试将整个RNC3上行软接纳初始发射功率修正值由5dB―-10dB、下行软接纳初始发射功率修正值由0dB一3dB。优化后,RNC3的TD语音接通率有微弱的提升,掉话率指标稳定。

3.4试点区域GAP值优化

GAP值是指2G/3G重选门限的差值,该差值越大表示2G/3G乒乓重选的可能性越低。通过分析发现全网有30个小区存在IDLE模式下GAP过小、282个小区数据业务模式GAP过小,容易发生乒乓重选现象,影响用户感知度。

为了避免IDLE模式、数据业务与GSM网间进行乒乓重选,同时达到T网分流G网的目的,考虑到试点区域优化后覆盖良好,尝试进行如下参数修改:

(1)试点区域小区将S_SearchRat参数统一为5,避免IDLE模式GAP值过小问题存在。

(2)精品区域2G/3G切换参数统一如下:

3ACS本RAT频率质量门限统一为-92dBm:

3APS本RAT频率质量门限统一为-98dBm:

3AHS本RAT频率质量门限统一为-98dBm。

优化后,试点区域的语音话务量提升了8.5%,驻网率以及2G/3G互操作频次均有明显改善。

3.5 PS域高掉线专项优化

针对中山TD网络的PS域掉线率(平均在0.8%左右)偏高,采取将PS域TCH转IDLE的时间由原来的72秒改为36秒的优化措施。修改后,数据用户如果没有流量将在36秒转为IDLE,如果有数据流量需求则需要重新申请资源。

优化后,PS域掉话率由原来的0.8%下降到了0.55%左右,效果明显。

3.6利用NETMAX系统的CDT,MRRT具排查处理

网络隐患

利用NETMAX系统的CDT/MRR工具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全球通大厦等室分站点内,用户终端无法占用F频点(PS RAB分配失败原因为radio connect with uElost),经过对相关室内分布设备的摸查,发现移动室分系统中很多无源器件如合路器、功分器不支持F频点,关闭F频点,全部改用A频点组网覆盖后,掉话及无法接通故障消除,接通率和用户感知得到明显提升。

3.7TD网优新技术的应用

采用多项TD网优新技术,继续提升用户的使用感知:

(1)基于IMEI分组的2G/3G互操作策略优化

根据IMEI区分的不同终端类型具有不同移动性的实际,有针对性地制定合适的2G/3G切换参数。

对于CS、PS-DCH、PS-HS这三种不同的业务,制定不同的3C、3A切换参数模板。

根据测试经验,将2G/3G切换能力差的终端统计出来,禁止其下发2G/3G切换相关的测量控制,从而避免系统问切换失败导致的异常掉话,进一步改善用户感受。

(2)基于上下行链路质量的综合切换策略优化

通过采取提升PCCPCH功率的措施,以提升TD网络的覆盖能力。对处于小区边缘的终端,由于路损较大相应要提升上行发射功率,导致上行功率受限,同时干扰也会导致链路质量的恶化。

对于干扰导致的用户质量下降,如果只影响部分频点/时隙,则优先在系统内将用户迁移到干扰较小的频点/时隙上,然后切换到系统内其他小区;如果影响整个TD频段,则可以将用户切换到满足质量要求的2G/J、区。

对于路损导致的用户质量下降,通常系统内的措施是无效的,此时可以将用户切换到满足质量要求的2G小区。4总结

通过采取加强深度覆盖、业务切换参数优化、网络利用率提升、语音接通率专项提升、GAP值优化、PS域高掉线优化和利用CDT/MRRT具排查处理网络隐患等措施,并应用了多项TD网优新技术,使试点区域内的TD网络质量得到显著提升:网络利用率由优化前的9.8%提升到17%;TD用户驻网率由75.78%提升到87.57%;2G/3G互操作频次由4.81次降为1.173次;接通率由99.2%提升至99.6%,客户满意度得到大幅度提升。后续我们会对效果显著的优化措施进行全网推广,以全面提升TD网络质量;同时,将协调业务市场部门采取业务资费引导、G3终端及数据卡促销、用户终端网络选择设置宣传,继续提升TD网络的利用率和分流效果,确保TD、GSMg2网的高质量高效益运营。

上一篇:SAN网络数据存储在数字化校园网中的设计和应用 下一篇:Key-Value数据库及其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