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发展与数字转型

时间:2022-10-01 04:21:17

物联网发展与数字转型

周宏仁认为物联网发展会带来数字转型,数字转型势不可挡。

近日,在中国信息化百人会2017年峰会上,中国信息化百人会顾问、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周宏仁分享了他对2015至2030年全球信息化发展主线的思考。

解读工业互联网

将2015年作为时间节点的原因,周宏仁表示是因为2015年6月,工业互联网联盟(Industrial Internet Consortium )了工业互联网参考架构,“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指出,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引导了社会生产新变革,创造了人类生活新空间,拓展了国家治理新领域,极大提高了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由此可以看出,当今世界,互联网正扮演着一个中心的角色,不能掉以轻心。”

周宏仁着重解读了工业互联网。他将工业互联网分解成一个“5C”的架构,第一层“C”是智慧连接层,第二层“C”是数据和信息的转换层,第三层“C”是计算网络层,第四层“C”是认知层,第五层“C”是配置层。“这五层架构实际上是一个典型的自动控制系统,是一个反馈式的控制。”

他进一步解释说,工业互联网系统控制的对象包括人、计算机、物。所有控制对象的状况是通过连接层来反馈的,即C1;然后送到反馈器,即C2;再将得到的数据进行智能分析和知识挖掘,得到的结果送到比较器,“比较器实际上是信息的中心枢纽,把现在整个系统的实际运行情况跟系统的期望值做一个比较”,即C3;C4则是根据C3的比较,做出一些决策,对整个系统进行调整;C5则充当控制器,通过网络完成调整。

那么,如何来认识、理解工业互联网呢?周宏仁分析了工业互联网系统的技术支撑。在最底层的指挥连接层,需要将与企业相关的各种数据都无障碍获取,包括人员数据、产供销数据、信息系统业务数据等;第二层数据信息转换层则是通过大数据技术智能分析和知识挖掘,从而转换成信息;第三层是计算网络层,依托云计算技术在信息中心枢纽将数据与期望值进行对比分析;第四层是认知层,依托计算科学确认监控资产或设备状况、用户可视和支持决策;第五层是配置层,依靠网络化的自动控制,实现由网络空间至物理空间的反馈,完成实际操作。

所以,得来说工业互联网系统的基本特征,是一个包括人、机、物在内的,典型的反馈控制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这将是过去几十年企业信息化经验的总结和未来10至15年信息化追逐的高层次目标。”

周宏仁特别提到,其中的反馈控制是自动化的核心理念,“因为只有反馈才能提高进度,反馈系统的进度远远高于不反馈的。”整个工业互联网系统就是在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基础上重构自动化。当前时髦的信息技术,基本全都是在工业互联网系统的大框架之下构成的,“我们知道任何技术的生命点不在于技术多么尖端、多么先进,而在于是否能充分被利用。而工业互联网正是一个能将当前的前沿信息技术全部包括进去的整体。”

据周宏仁判断,工业互联网系统的基本思想,不仅适用于任何制造企业,而且适合于政府和其它企事业单位;不仅对大型企业赢得国际竞争力极为重要,而且对国家信息化和信息产业的发展影响十分深远。

物联网前景可期

回顾从工业化开始所走过的历史进程,可以看到工业化的机械化是从1775年蒸汽机的发明算起,到1860年电机和电器的发明,然后到1940年前后火炮自动控制的发明,这是自动化的历史阶段。与此同时,1946年发明了计算机,所以从50年代开始,社会就进入到数字化的阶段,“我们有网络化、智能化,将来会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基础上实现自动化,这会是2015年到2030年信息化发展的主线,而且我们可以看出,现在正在发展的自动化,跟原来工业化的自动化是有着本质上的区别,这是一个螺旋式的上升,是一个极大的系统能力的提升。”他分析道。

而且这个系统是什么呢?周宏仁表示就是智能物理系统(CPS)。过去70年,信息系统的发展走过了三个比较重要的阶段:从信息系统走到大系统,再走到超级系统。现阶段,正处于大系统和超级系统阶段。工业互联网系统就是一个基于互联网的大系统或者超级系统。所以,工业互联网是构造了一个大系统、大平台,从而获得了大数据的系统,而数据是工业互联网系统一切业务活动的基础。

如何从控制对象(人、计算机、物)拿数据呢?周宏仁分析说,台式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以及目前快速发展的可穿戴设备、植入式设备都是将人计算机化的工具,“如果不把人变得计算机化,那就没办法采集数据。”他解释说。关于物的计算机化,他估计到2030年全球将有5000亿件物品要联网,包括车联网、水联网还有建筑物等。同时,还要实现人、机、物的一体化管理,充分利用监测数据和风险实现智能控制、智能管理。所以,物的计算机化也将是一个必然。此外,计算机也正在发生新的变化,包括创新业务模式、创新运行模式、创新人才等。

全球正在迎来一个物的计算机化的新时代。BI Intelligence预测,到2019年,全球的个人电脑数量约25亿,全球智能手机数量约40亿,全球物联网设备数量则将有250亿至300亿。“可以看出,个人电脑的拥有量已经基本饱和了,智能手机也会有饱和的一天,目前唯独不饱和的、前途无量的就是物的计算机化。”

物的计算机化,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会非常巨大。“如果每一样产品都要加芯片,那么芯片的需求量就大了。物联网固定宽带、移动宽带也会有急速的发展。现在互联网用户有约35亿左右,将来的物联网用户可能会有500亿、1000亿,甚至更多。此外,云计算、云存储、云服务和数据中心同样会有急速的扩张,大数据更会蓬勃发展。”周宏仁预测说。

由此发展,信息化将走向社会化和分子化。社会化是指信息系统的构造不再局限于一个组织结构的内部,而是根据需求可以覆盖全社会,由全社会共同打造。同时,信息化也不再是组织机构的职责,而是向全社会的每一个“细胞”渗透,包括每一个个人、每一件产品、甚至每一个活动或事件。没有计算机化的人、产品、物可能都会被淘汰。

届时,物的计算机化一部分将形成物联网,周宏仁表示:“物联网会覆盖所有重要的领域,当然这会有一个过程,肯定是从一些最重要的、市场需要最强烈的、能效益最大化的行业先开始。到时,人和人、人和物会全部连在一起,构成一个智能互联的世界。这样,在互联网之外就会新产生两个网络,一个是物联网,一个是全联网,即IOT和IOE(Internet of Everything)。”

所以,从空间角度来看互联网未来的发展、物的计算机化发展的结果就是物联网。就是把人的计算机化结合联网,互联网+物联网,最后就会产生全联网,即IOE。

数字转型势不可挡

由此将会引发的问题就是“数字转型”。数字转型的概念是由IBM公司在2012年提出的,直至2015年开始引起全世界产业巨头的重视。2016年1月,世界经济论坛和埃森哲发表了《产业界的数字转型》白皮书,将过去几年的全球数字转型状况做了一个总结和分析。其中讲到,数字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已经从提升效率和劳动生产率的辅助角色,快速演变为基础创新和创造的Enabler。换言之,数字技术已经上升到生产力的中心位置,不再是辅助角色。这是数字转型的最重要的一个认识和转变。书中还提到,产业与社会的数字转型,是所谓第四次产业革命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数字转型是信息革命和信息化发展的新阶段,而且产业的数字转型一定会带来社会的数字转型。

从该份白皮书中,可以看出数字转型对企业来讲非常重要。传统的世界500强企业平均需要20年才能达到10亿美元以上的市值,但现在的企业新秀们达到这一目标的速度则要快得多:Google用了8年,而Uber、Snapchat、小米等只用了四年或更短的r间。

那么,我们应该用什么来衡量如今的数字企业?周宏仁认为有三个条件很有代表性,还可以用来理解什么叫数字转型。

一是数字业务模型。企业以往数十年成功运行的业务模型(商业模型),已经被数字创新所摧毁,不再有效;企业如果不下决心“毁了自己”,在创造一个适应于数字时代的、可变的、数字业务模型,将不知所措。这种业务模型,一定是数据和技术强化的业务模型。

二是数字运行模型。就是在数字化的条件下,重新定义企业的运行模型,清晰地描绘业务功能、流程、与组织架构之间的关系,人、团队、各组成部门之间如何有效互动,从而实现企业的战略和最终目标。

三是数字人才与技能。企业首先必须帮助其领导层进入数字时代;企业必须知道如何通过公司文化和激励措施来吸引、留住和开发与数字时代相关的人才与技能;企业必须采用不同的组织架构、工作策略和方法,使机器人与On-Demand 的工人有效地合作和整合在业务流程之中。

最后,周宏仁总结说关于“数字转型”的全球共识正在形成。当前的数字转型浪潮,是信息革命和信息化发展的新阶段。推动产业界和全社会的数字转型,是2015至2030年全球信息化发展的主线。同时,需要加大力度,重视和研究“数字转型”的概念、目标、内涵、要素、方法学等,以期与世界上先进国家、先进企业“数字转型”的发展同步,提高中国产业界和国家的全球竞争力。数字转型所依赖的主要技术基础是“互联网”、“物联网”和“全联网”;推动三网的发展,是当前信息与网络技术、自动化技术、系统工程技术、管理科学与技术最主要的发展方向。“互联网+”、“物联网+”和“全联网+”的发展,必将引发新一轮的经济社会变革。

上一篇:Vint Cerf:物联网的机遇与挑战 下一篇:2016中国信息经济发展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