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声有色,扎扎实实”

时间:2022-10-01 03:34:45

一、为什么学校要在农民培训上下这么大的功夫?

农业现代化和产业转型升级的进程取决于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进步。切实加强农民素质提升教育工作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和富民强农的重要举措,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更是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中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县级职业学校要自觉地认识到这一形势,在当前职业教育生源紧缩的情况下,农民工培训既给学校发展带来了机遇,也是一个新挑战。

我县农民学历和技能水平较低,严重制约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农民对生产知识和职业技能有迫切的向往和追求,企盼得到良好的培训机会。我校是国家科技星火学校,与科技部门和农林部门联系密切,有较为丰富的农民培训经验和健全的培训体系。我们有效克服了各镇成教校在农民培训中的专业师资缺乏、实训设备不足和缺乏统一协调的问题,发挥职教资源的优势,以富民强县为己任,把农民“双提升”工作作为“三大工程”之一(按:另两项为“退役士兵培训工程”和“社区学院建设工程”),这是我校发挥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优势和特色、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重要举措,也是我校实现自我发展、科学发展的应然之举。

二、学校做好农民培训工作的秘诀是什么?

“三贴近”是做好农民培训工作的关键和秘诀。

“三贴近”是指贴近农村发展,贴近农业生产,贴近农民需求。我们老师评价“双提升”有一句话,叫“有声有色,扎扎实实”,我觉得还是比较恰当的。“有声”,指这项工作农民的呼声很高,参加培训已成为我县农民的生活愿望和自觉行动,学员上课刮风下雨不是问题,小毛小病也是先进课堂再进医院。“有色”,我们开设特色专业,教学切合乡镇特色。学校围绕兴农富民主题,深入调研各乡镇产业结构特点、农民学员的实际知识和技能水平,丰富“农”字课程内涵,采用“一村一品”方式,开一班,传一技,富一村。“因地适培,抓两头促全面”的培训方法,兼顾了乡镇间产业结构差异和发展的不平衡,增强了培训的适应性。“扎扎实实”,比如我们实行的“131”管理模式,教学过程中的“三不上”课堂要求,“四评结合”的评教方式和“四看四查一听”的评教体系,都是要把农民培训这个“虚”的东西做实在。另一方面,我们要求任课教师要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和敬业精神,根据培训大纲要求和学员所在村镇的生产生活实际,制订好切实可行的授课计划,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切实为农民解难事、办实事,真正把农民“双提升”培训打造成一个政府信任、社会认可、学员满意的职教品牌。行政主管部门的领导推动、学校的引导示范和成教校的辐射带动“三位一体”,协同共进,使“双提升”工作规范化、科学化、系统化,成为一项实实在在的惠民工程,

三、学校开展农民培训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难和发展思路是什么?

目前,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从业人员结构的变化对“双提升”培训工作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随着城镇化发展和工业化建设速度的加快,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对象的适龄性及接受能力问题非常突出。经常有老师反映一个班里“有人吃不饱,有人撑不下”。同时,农民需求的多样化与统一的班级授课制也有矛盾,曾经一个班里5个人要学塑编,10个人要学机电,需求差异非常大。另外,我们目前的培训是阶段性的,但农民的学习愿望却是长期的,如何找到一个比较好的教学机制,使得现在这种零散的、自发的培训教师与农民的课外联系正规化、长效化,也是我们着力要探索的。最后,农民培训这个任务各个部门都很重视,如何能将之整合成一个合力,减少损耗和重复工作,把钱、人、物都用到刀刃上,给我们这项工作的机制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总之,我校农民“双提升”工作将不断探索,积极应对培训对象的适龄性问题、培训需求的差异性问题、培训活动阶段性和技能需求终身性问题,寻求分层次培训的途径和方法,拓展服务功能,更好地体现农民培训的效益。

上一篇:科学课堂“聚焦式思辨”引导策略 下一篇:互联网金融时代的并购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