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技术竞争研究

时间:2022-10-01 02:45:40

企业技术竞争研究

1专利间的消极引用

1.1专利引用的法理背景专利是专利权的简称,是指专利权人在国家法律的保护下,在一定时期内对其发明创造成果所享有的独占、使用和处分的权利。由于技术经济的外部性,行业中的其他企业可通过反求工程、模仿学习以及其他反竞争情报的手段,以较低的成本获得发明创新中的宝贵知识,从而侵蚀了发明者的相对竞争优势。这种私人回报小于社会回报的情况将极大地挫伤发明人的研发热情从而放弃发明创新,恶性循环的结果将破坏社会知识结构,阻扰均衡发展。因而,专利制度的实质在于以技术“公开”换取利益“独占”,实现鼓励个体创新和促进全社会技术进步的终极目标。专利权人“独占”特定时期内发明成果的垄断利益的前提是提出一项新的技术发明,并证明该技术成果的独创性。在我国,授予专利权的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应当具备三性原则: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新颖性是指该专利不属于现有技术;也没有任何单位或个人就同样的发明或实用新型在申请日前向国家专利行政部门提出过申请,并记载在申请日以后公布的专利申请文件或公告的专利文件中。新颖性是发明和实用新型的核心属性,体现了原创性在科技创新中的根本性地位。创造性是指与现有技术相比,发明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实用新型具有实质性特点和进步。创造性旨在保障新专利的技术优越性,体现了人类科技不断进步的大趋势。也就是说,专利的技术创造性和时间优先权是其根本特性和得以授权的根本条件。专利不允许他人模仿和重复申请。专利法视野下,对先期专利的学习、借鉴和继承存在着侵权嫌疑,将遭致被驳回的下场。由此可见,专利引用的动机与传统科研论文引用中以“向先驱致敬”、“详细积极的引用”等动机为主的情况存在着极大的不同。1.2申请方引用专利的目的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NationalBureauofEconomicResearch,NBER)的资深专家A.Jaffe等人的实证研究表明,专利申请方在引用他人专利时的动机主要可以归纳为三类。一是相关性引用(CitesInvolvingRecentKnowl-edge):发明人在技术研发过程中直接或间接地从前期技术中习得关键性的知识。这类引用的动机类似于科研论文引用中的论据支持,但考虑到专利申请中的新颖性条件,应理解为“详细消极的引用”。二是迷惑性引用(StrictlyLegalCites):专利人在满足“最少披露”原则的条件下,为了隐藏专利技术细节和混淆竞争对手,而添加的与解读专利技术无益甚至有害的相关内容。这类引用的动机类似于科研论文引用中的无效引用、错引。三是常识引用(TeachingCites),指对本技术领域中一致认为的基础知识的引用。被引用内容多是出现在早期,但在该领域的技术演进过程中具有开创性作用的文献或专利。这类引用的动机与科研论文引用中的向前驱致敬、介绍研究背景相似,属于“粗略的引用”。李睿和孟连生的研究指出,如果将专利引用理解为施引专利对被引专利的积极引用,将得出与实践相矛盾的悖论。事实上,申请人引用先期专利的目的在于指出先期专利的不足:一方面可以作为技术提出的背景资料;另一方面能够从侧面证明自身技术的先进性。申请方提供引用信息的主要目的在于陈述被引技术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属于科研论文引用中“详细的消极引用”。在此基础上,申请方将着力表明本专利将如何解决被引专利的技术不足,从而满足专利审核中要求的新颖性和先进性要求。1.3专利审核员对专利引用的审查过程美国《专利审查程序手册》中规定:专利审查员必须在说明书中列出审查过程中所引用的全部专利。专利审查员的职责之一是能够纠正专利引用过程中的各种“不规范”或者“蓄意隐瞒”的情况,提升专利技术的透明性和可理解性。尽管有研究怀疑这类引用可能因为审查员的专业水平而带来“噪声”,但总体来说,这一工作对于拨开专利申请书“技巧性写作”的迷雾,厘清专利的技术背景和基础技术细节是有益的。专利审查员在符合国家知识产权相关法律的要求下,力求引用最为全面和准确的相关专利,其工作重心在于寻找否定专利新颖性的证据。实质性审核过程启动后,专利审查员首先根据个人经验检索与申请专利相关的前期专利或文献,如果发现了可以否定申请的新颖性的确凿证据,则该申请将被驳回,相关专利和文献将以“引用”的形式附上,作为否定该申请新颖性的证据。如果申请人对驳回结果存疑,那么需要举证说明该申请对前期技术的改进。申辩成功后,相关专利和文献仍将以“引用”的形式附上,并作为支持该申请技术优越性的证据。Jaffe等人认为专利审查员有时还需要进行事后引用(After-the-FactCites),即添加出现在本专利后的相关技术,这类引用类似于科研论文中的研究展望的内容,属于“粗略的引用”。总的来说,一项专利如果能顺利通过审查,便可以认定该专利比前期专利具备技术上的新颖性[2]。专利审核员所添加的引用文献(CitesAddedbythePatentExaminer)是该专利较被引专利技术优越性的证据,仍属于消极引用的范畴。

2专利消极引用对企业技术竞争的实质性影响

2.1技术层面的创造性破坏创新理论的鼻祖、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J.A.Schumpeter)认为,经济发展是在经济内部发生的一种非连续的变化,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素,没有创新就没有经济发展。熊彼特将发展过程定义为“不断从内部使这个经济结构革命化,不断地破坏旧结构,不断地创造新结构,这个创造性破坏的过程”。创造性破坏是熊彼特创新理论的核心思想,它强调了企业创新得到的垄断利—润是暂时的,它源于对先期创造的破坏,最终也会被后续的创造所破坏。前文已指出专利引用是施引专利对被引专利的消极引用,该行为将导致前者对后者的技术优越性的创造性破坏。具体来看,施引专利自身创新程度将对其破坏性程度产生重要影响。如果施引专利属于改善型创新(IncrementalInnovation),它对在先专利的技术破坏是有限的。这是因为施引专利不能改变当前技术的主导设计、核心理念以及工艺制造的关键知识,因此,这类引用对被引专利技术的冲击是有限的,最终可能会作为现有技术的一种补充与改良。反之,如果施引专利属于技术创新(Breakthrough)/技术中断(TechnologicalDisconti-nuity),它对在先专利的技术破坏是巨大的。这是因为它会彻底改变当前的主导设计、核心理念、从业者的知识储备和企业的问题解决途径。因而,这类引用势必会改变行业技术创新的关键路径,对行业的技术竞争结构带来重大冲击。如果多项专利间存在链条式的引用行为,后一专利会减弱前一专利的作用程度,从而对企业技术创新的速度提出更高的要求。2.2市场层面的动态竞争动态竞争(DynamicCompetitive)理论始于熊彼特的创造性破坏观点,指由于某个企业采取的一系列竞争活动而引起的行业中其他企业的反击行为,最终对先发企业产生影响的互动过程。动态竞争是高强度和高速度的竞争,来源于成本与质量、时间和专有技术、进入壁垒、企业规模的竞争优势都是不稳定的,只有不断地加强自己的优势以及削弱对手的优势才能保持企业自身的竞争力。企业的技术优势经过市场竞争机制逐级放大,将成为左右其竞争力的要素。消极引用过程中,企业因为专利被他人引用而丧失部分市场的现象被形象地称为市场盗窃(MarketStealing)[20]。Bertan在其博士论文中系统性地讨论了专利、专利引用与市场价值间的关系,新技术对老技术市场的侵蚀程度μ(i,j)的计算方法见如下公式[21]:μ(i,j)=μ(i)mi(1)其中,μ(i)是专利i对应的原始市场份额,mi是专利被引次数的函数。由此可知,专利技术一经公布就面临着技术侵蚀的风险,每一次被引都将丧失一部分市场,直到专利占有的市场份额为0。在这种情况下,某项专利的技术相对优势完全由其他专利决定。持续的优势是不存在的,只有通过打破现状才能获得一系列短暂的优势。在现实生活中,美国股市对企业间的专利引用行为极为敏感,来自于同一科技领域的专利引用会降低被引企业的市值。平板显示器技术的发展历程则更为极端,从技术过渡期(Transition)至后主流设计(Post-DominantDe-sign)阶段,后发企业大量引用领先者的专利,其中部分企业经过跨越式发展最终实现反超,从而彻底改变行业竞争格局。专利间的消极引用将对企业间的技术竞争态势产生深远的影响。施引方通过模仿、吸收和再创新,研发效用更好的技术来破坏被引专利的技术优势,通过推出新产品、新的技术解决方案、更新行业技术标准等方式破坏先发者的盈利渠道,最终实现技术层面和市场层面的双重破坏。

3专利消极引用视角下企业技术竞争研究的思路

3.1基于专利直接引用的技术竞争模式分析消极引用视角较为系统地论述了专利引用行为对企业间相对技术竞争优势的影响机制,专利间的直接引用关系是这种消极引用过程的直接体现。现有研究利用专利共引分析发现企业间历史性的技术竞争关系,利用专利耦合发现企业间即时性的技术竞争关系。利用专利直接引用分析可以研究企业技术竞争的什么问题,这种研究与前两种方法又是否可以兼容。笔者认为,专利直接引用分析的一个重要应用在于发现行业的技术竞争模式。广义的技术竞争关系是一种互动和对称的关系,对称性是其基本特征之一。技术竞争模式则是对企业技术竞争关联性和自身技术实力的双重考核,即在反映技术竞争关联性的基础上强调企业竞争地位的不平等。厘清了技术竞争关系和竞争模式的区别后,可以发现专利共引和专利耦合适合于对企业间对称的竞争关系进行分析,而专利直接引用适合于对企业间非对称的竞争模式进行挖掘。这是因为,专利直接引用可以较好地体现出技术竞争中的领导者与追赶者两类角色,而这也正是专利间发生消极引用的前提。另外,专利直接引用是各种形式的专利引用关系的全集,是一个全局的数据集合,能够准确、有效地反映出技术竞争的动态变化过程。行业技术的进步需要长时间的积累,专利引用过程中的知识溢出促成了技术知识在不同企业内部的积累、重组和再造。专利直接引用的链条可以完整地记录下发生技术争夺关系的企业名单,并且根据直接引用的方向确认企业技术竞争力的动态增减过程。3.2技术竞争模式的分析流程1)确定技术领域。这是获取企业技术竞争模式的第一步,对数据采集和分析等后续环节有直接影响。一般分为针对全域专利数据的研究和针对特定技术领域的专利数据的研究。前一类研究的特点是着眼点高,但分析深度有限,难以对代表性的案例进行深入研究,通常用于对技术网络的结构分析和概貌研究。后一类研究着眼于特定行业,有利于针对特定案例进行深入而系统性的研究,得到具体而较深刻的启示。目前,以针对特定技术领域的研究为主。2)确定待分析的权利人。确定技术领域后,需要选取该领域中具有代表性的企业作为深入分析的对象。选择权利人时以其技术竞争力的强弱为主,入选企业应为该领域的技术领先企业而非仅以综合实力见长者,并且要兼顾企业面向行业及所处地域的代表性。3)获取专利数据。由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专利局(StateIntellectualPropertyOfficeofthePeople'sRepublicofChina,SIPO)不提供专利引用信息,因而多数研究以德温特创新索引(DerwentInnovationsIndex,DII)或者美国专利商标局(UnitedStatesPatentandTrademarkOffice,US-PTO)为数据源。需要注意的是,国外数据库仅提供专利发明人的姓名缩写,因而难以对技术发明人的情况进行准确判断。此外,SIPO数据库习惯将具有从属关系的企业进行合并收录,因而国外数据库提供的权利人生产力会低于SIPO提供的数据。4)构建专利权人互引矩阵。构建一个非对称的矩阵来存放专利权人间的互引数据。矩阵中的第i行、第j列的元素表示企业i专利引用企业j专利的绝对次数。在DII数据库中,通过编写检索式即可获得这一数据。5)结果可视化与解释。首先利用多元统计学方法和社会网络分析软件UCINET显示企业间技术竞争关系的格局,然后根据技术溢出的方向确定行业先导者与追赶者,最后总结出技术竞争模式。3.3技术竞争模式的数据分析方法选择从图论的角度考虑,企业技术竞争模式是一个非对称的矩阵,这是它与专利共引、专利耦合矩阵的最大区别。下面具体讨论该矩阵中技术竞争强度计算和竞争模式挖掘两方面的内容。首先,企业互引矩阵是非对称的,也就是该矩阵的第i行、第j列的元素和第j行、第i列的元素的取值是不同的,即同一组企业间的技术竞争强度是不同的。因此,专利共引和专利耦合中常用的余弦系数法、Jaccard系数法、Pearson系数法不适用于专利直接引用矩阵中。目前,专利直接引用矩阵中多采用互引的绝对次数或0-1表示法来表示企业间的技术竞争。其次,由于企业互引矩阵的非对称性,常用的聚类分析方法不能用于该矩阵。针对这一问题,笔者推荐综合应用多维尺度分析(MultidimensionalScaling,MDS)的定性分析法和社会网络分析(SocialNetworkAnalysis,SNA)的定量分析方法。MDS的ALSCAL方法可以直接处理非对称矩阵,可视化效果好,可以作为定性分析的基础。SNA是社会学家根据数学方法与图论发展起来的定量分析方法,具备坚实的数理基础和较强的操作性。SNA根据节点间链接方向的差异来判断知识溢出的方向,内置多种分析等方法可以对专利直接引用网络进行全方位的挖掘。中心性是一个重要的个体结构位置指标,具备分为度数中心性(DegreeCentrality)、接近中心性(ClosenessCentrality)、中间中心性(Be-tweennessCentrality)3种形式,分别表示个体在网络中的联系数、与其他活动者的距离以及对资源的垄断性控制程度。中心性分析可以根据专利引用的方向探测技术知识的流动方向,具备处理无方向的对称矩阵与有方向的非对称矩阵的能力。另外,SNA中的凝聚子群方法和块模型方法可用于挖掘企业专利的合作竞争结构。

4结束语

著名的专利计量学家Narin指出文献分布与专利分布在国家生产力、发明者生产力、参考周期、引文影响力和引文偏好方面均呈现出惊人的相似性[27]。这一观点在此后的较长时间内影响着学术界对专利引文分析的态度,将其视为文献引文分析的一个分支。然而,本文从专利引用的法理背景、专利申请方的引用目的以及专利审核员的工作职责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发现专利引用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指出在先专利的不足而彰显自身的新颖性。专利间的消极引用正是其与科研论文引用的根本区别之所在。基于此,在创造性破坏理论及动态竞争理论的指导下,重点讨论了专利消极引用引起的施引方对被引方技术优势及市场竞争力的双重破坏,提出了基于专利直接引用分析的企业技术竞争模式的研究思路,对该研究方法的立论基础、分析流程和分析方法进行了讨论。同时,本研究还对企业技术竞争情报实践提供了几点建议。第一,企业应明确动态竞争与传统竞争的差异及其将对企业技术发展的影响。树立技术创新为本的生存之道和发展思路。第二,技术领先型企业应警惕专利被引用而带来的创造性破坏。企业的技术竞争优势可能因为频繁被引而迅速侵蚀。一个富有战略眼光的行业领先者应当不断完善自身的竞争对手扫描机制。一旦发现某组织大量引用本企业的专利,那么应将其设为重点监控对象,防止其技术反超。第三,后发型企业可借鉴韩国三星电子的发展经验,建立全面的企业竞争情报系统。采用定标比超的方法确定学习标杆、量化学习内容、监督学习进度,推进模仿创新向自主创新的转变,最终实现技术反超。

作者:周磊 马廷灿 杨威 单位:中国科学院 武汉文献情报中心 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

上一篇:高校大学生德育教育策略 下一篇:创新性思维对德育工作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