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写作实践教育学论文

时间:2022-10-01 01:10:30

论文写作实践教育学论文

一、“现状与事实—问题与分析—对策与方法”

三段式的“文八股”范式的写作形式是现今教育学论文写作的常态格式,这样一种固定化的程式限制了研究者的思路,只能依据问题而分析问题,在写作中所要运用到的概念都是老生常谈,所分析的现象或者数据都是难以具有代表性的,其首要目的在于将现象背后的隐含意义揭示出来给大家看,甚至给其他人一些启示或者指导。赫拉克利特说“一切处于流变之中”;普罗泰戈拉认为相对于不同的观众,所有事物都是真的;高尔吉亚则拒绝承认任何真理的存在。相对于教育学现象,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经验。教育是关于人的实践,而人则是最复杂的对象,教育经验的总结总是达不到确定性的目的的。相对而言,那种容易把握的“文八股”范式正是经验总结的规范范式,初做研究的研究者往往选择依照这样的范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而忽略了这种范式属于经验论或者经院派学者的表述方式,其目的往往在于陈述自己的见解,而不是在于实践取向。实践取向的教育学论文应当是没有固定格式的,在依照“文八股”格式创作的时候,教育学论文的写作者不自觉地就将论文取向进行着主观唯心或者客观唯心的限定。

二、实践取向的含义与表现

1.教育学论文的写作应当源于实践问题现在许多教育学论文的写作,问题来于资料,分析来于推理,对策来于玄思,与教育实践基本没什么关联。或者有的教育学论文中的实践来源于道听途说性质的材料,或者作者主观为了论文最终目的而编造的数据。这些常有的教育学论文写作倾向都偏离了实践问题,都使得其论文的内涵大大削弱。迪尔登在《教育领域中的理论与实践》中讲到:“教育理论是一种独特努力的产物,这种努力是要去获得教育实践的理智而深沉的理解;这种理解涉及到的方方面面,既有课程的,也有制度的;既有经验的,也有评价的。”[1]这里,他主要强调的是教育实践在教育理论之先,教育学论文不是单纯的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展示,而是通过呈现一种合理化的解读来解释其内在含义、揭示教育规律,尽管从实践者的角度出发有时难免带有主观片面性,但从实践得出来的真知灼见往往能一针见血地针砭时弊,将教育实践前沿的问题凸显出来,使理论研究也开辟出一方新天地。规范教育哲学认为,教育实践不过是理性主体的身体活动,只是获得感性认识或履行、验证认识之手段,教育实践服从于认识上的理性规则,教育实践的问题也能够通过理性来解决,其认为在教育学论文中应当叙述对实践或者事物整体秩序性或复杂性的认识。这一观点将实践置之于理论之下,最终会使得教育研究固守某些观念而“坐而论道”,学院派的风气并非能够跟得上时代进步,针对教育学这一影响极为深远的学科来说,不能与时俱进,将是自寻死路的一套。

2.深入挖掘实践内涵与理论灵活构建卡尔在《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原理》中谈道:“显然,教育实践并不是能够按一种完全无思维的或机械的方式完成的机器人式的行为。相反,教育实践是一种有意识地做出的有目的的活动,在某种程度上,这种活动常常只能根据缄默的、最多只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阐述的思维图式来理解,实践者用这种思维图式来认识他们的经验。从事教育实践总是必须先有一种理论图式,这种理论图式同时又是构成这种实践的要素和理解其他人的教育实践的手段。”[2]他在强调将教育理论应用于教育实践中,并且关注理论的动态生成,始终将实践作为教育理论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教育理论创生的时候,将理论也作为实践的一部分,随着实践的改变而改变其生成条件和实际内容,做到常用常新。教育学论文的写作也是如此,在论文中呈现什么、归结什么都要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理顺,将理论置之于实践之中。现今教育研究主要有理论研究、实验研究、行动研究、叙事研究四种类型,其中理论研究侧重于教育理论的创生,用以指导实践,实验研究侧重于教育事实的发现,行动研究侧重于教育问题的解决,叙事研究侧重的是教育经验或意义的反思和理解。与之相对应的教育学论文的写作也有四种主要类型,这四种类型的研究论文内容结构不尽相同,但有一点却是应当放在首位的,那就是深入挖掘实践内涵与理论灵活构建,实践内涵不仅仅是在于验证教育理论,也不仅仅是为了得出经验,而是要在关注实践的内涵时将作者主体的全部精力用在构建一种强有力的方法论上,这种方法论得之于实践,本身也是一种实践,其得出后也是用之于实践的。马克思•范梅南说过,教育学的概念中所有的因素不应该被视为“给定的”或“既定的”,教育的意义必须到教育的实际生活中去寻找。[3]他的观点很鲜明,我们在教育学论文的写作中一定不能做想当然或应然的判断,一定要实然如此,而且应当在论文中时刻关注动态生成,不能唯上唯师,更不能唯实践是取,要在对实践的把握下更新理论,找寻表达真正的教育意义的实践加以分析和运用,将所有固定化的模式进行怀疑论的处理,并在怀疑的同时不断尝试靠近真正的教育规律。

3.以“解释和建议”作为研究取向,以服务于实践为目的当前教育学发展的主要路向是从外在世界返归内在世界,从公共生活返归个人生活,从工具理性返归价值理性。而内在世界、个人生活、价值理性等都需要更加关注“解释和建议”这一更贴近实践的主题。作为教育学研究的主要表达方式的教育学论文的写作,则要在实际操作中更加将实践摆在突出位置,在论文写作中将认识论方面的知识加以简化,将方法论层次的知识深入浅出地表达,让教育学论文不再被束之高阁而能走入“田间地头”接受实践的进一步检验和修订。教育学论文写作应当直面教育改革的问题和困难,为教育改革提供智力支持,为解决改革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贡献学理智慧,为提高教育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做出教育学界自身应有的贡献,这些是教育学论文直面社会的出发点和应有之义。教育理论走向教育实践的复杂性在于,一方面,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存在着某种距离;另一方面,不同性质的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的距离是不同的。因此,教育理论往往不能直通教育实践,而必须通过某种中介或转化,才能达到指导教育实践的目的。如果将教育学论文表述为两个部分的话,那就是从对实践问题的解释到提出对实践具有指导意义的建议,这之间的复杂性也是不容小视的。教育理论更像是传统教育学论文所要表达的结论,教育实践更像是对传统教育学论文的深发。就教育学论文自身的写作而言,也是内在地包含了要调整好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的要求的。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蕴含着不同层次的四个关系,第一层关系是教育理论与学校教育实践、教育行政决策实践以及时代的教育实践的关系,教育理论不仅仅是要关照学校教育实践,而且也要关照教育行政决策实践,同时更要关照时代的教育实践。时代的实践对教育理论研究有着重要的价值,旧体系被打破,新体系尚未形成,它所涌现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都需要教育理论研究者去思考、研究。第二层关系是教育研究内部各种研究之间的关系。作为教育基本理论研究,要面对更宏大的背景,解决更宏大的问题,它在重大理论问题上的突破,不仅会对实践产生巨大影响,而且在教育研究群体中会起“领头羊”的作用。第三层关系是在教育研究中,教育理论工作者与实践工作者之间的关系。教育研究者、教师、教育行政人员,这三者之间既有工作上的分类,也有思维方式、层次上的区别。三者间的知识结构不同,实践行为方式不同,但肯定会围绕教育问题找到相互联系的立足点。作为单独的个人,是“结合”的第四个层次。不同个体可有不同的选择,会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导向不同的路径。是注重从实践中提炼,还是注重沉思、梳理、批判,反映出的是不同主体的追求。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要求不同的人相互尊重、相互合作。[4]有不少人认为,过去的教育理论之所以难以发挥指导教育实践的作用,主要是因为这些理论在追求普遍性的过程中,忽略了教育实践本身的多样性、情境性、不确定性、生成性等内在特征,漠视了教师在实施教育理论过程中的主体性,以及教师个人经验或知识的支撑价值。也就是说,它们造成了普遍性和特殊性之间的断裂。[5]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有些研究者习惯用既定的理论程式去说明、“规范”实践。即研究者有了联系实践的意识,也试图使自己的理论在实践中得到推广和应用,但他们是用自己在书斋中构建起来的理论去“框定”实践中形形的行为,让实践的多样性“就范”于抽象的理论。这种做法很有可能导致的结果是理论不仅不能生动地指导实践,而且会形成实践中一系列偏差的行为,并导致理论工作者与实践工作者的对立。任何理论都具有抽象化、简单化的色彩,一定程度上也是理想化的,要转化为实践,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修正、调整、变革,这样才能成为有生命力的理论,才是与实践相统一的理论。[6]

4.关注动态生成,“远离平衡态”实践是变化多端的,应对纷繁复杂的教育现象,要用怀疑和批判的视角审视教育理论与实践。古典怀疑主义的经典观点之一就是悬置判断,赛克斯都说过,人们或许可以获得真理,但是他们也可能处在错误之中,但是我们不能确定他们到底是得到了真理还是处在错误之中,因为我们没有一个可靠的标准去确定不明显事情中的真相。将此思想观照于教育学论文的写作之中,就是要求我们不要做出太多应然的判断,而应当有一种变化着的视野去审视我们做出的建议。建议不是目的,问题也不是目的,如何找到一种更为行之有效的应对方法才是我们的方向。我们没有确切的标准来参照作为写作的“圣经”,我们所面对的变化着的教育事实要求我们在审视自己论文内涵的时候,也将自身处在变化之中,要敢于否定和自我否定,不要祈求通过一种好的理论建构来一劳永逸地把握教育规律,唯有变化才是不变的。对教育理论中的理论前提、概念术语、命题所作的反思,是在四个依次展开的层面上展开的。一是对规范性的批判反思;二是对合规则性的批判反思;三是对真实性、可行性或者说合理性的批判反思;四是对有效性的批判反思。[7]这些反思都给我们教育学论文的写作提出了挑战,或者说是机遇,在四种层面的反思的基础上,我们在教育学论文的写作时,“远离平衡态”,时刻以一种动态生成的视角来审视我们的论文,审视别人的论文,在这种审视和反思的同时,我们也将探寻到一种属于教育学内在的表达范式。

三、复杂性范式的教育学论文写作

时代的变迁带来教育现象的变迁,也触发着研究问题的新思维,促使研究者从线性思维转化到非线性思维,从还原性思维转化到整体性思维,从实体性思维转化到关系性思维,从静态性思维转化到过程性思维。所有这些夹在一起可以说是一种复杂性范式的研究,对应来说,应当有一种复杂性范式的教育学论文写作。已有的教育系统复杂性的研究,大多采用的是“推演”或“应用”的模式,即从复杂科学所隐含的基本原理和思维方式出发,推演出教育系统所具有的复杂特征。在这一过程中,有两个问题值得警惕,首先,在复杂科学中,许多理论或原理是以自然系统为对象建构起来,是否也适用于教育系统,这是必须回答的前提性问题。其次,对于教育系统来说,推演出的这些特征仅仅是逻辑或理论上的,只具有假设的意义,因而其真理性还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就这种研究的结果而言,除获得关于教育问题的新认识之外,并未增加实质性的知识,推进复杂科学的发展。因此,这种研究仍然是一种单向的“攫取”过程。从这一角度看,直接从教育系统本身出发,通过经验的观察和理论的建构,探索其所内含的深层复杂性,也许是最为重要的策略。唯其如此,才能彰显复杂性研究的主旨。[8]应用于教育学论文写作的复杂性范式,主要应该包括:

1.内源式发展教育学论文的写作尤其应当关注教育实践的变迁,教育理论的多元化、教育政策的去中心化、教育环境的复杂多样、教育对象的主体性意识增强等,所有这些都决定着教育学论文的写作要挖掘教育学内部的资源,做一种内源式的发展。内源式发展不仅指发现问题要从身边的教育事实出发,而且指理解问题也要带有本土化视野和专业化考量。实践化、本土化、专业化综合考量才能写出一篇符合内源式发展的教育学论文。实践化是指发现和处理教育问题要从教育事实出发,不能想当然或道听途说,更不能纯书本或坐而论道,要将研究思维转向关注教育现实,从事实出发进而运用自身研究优势对教育事实做出合理化的解释,对解释也要做实践化的处理,使之不生硬、不脱离。本土化是指在教育学论文的写作中要关注人种的、国家的、民族的、地方的特色,不能一概而论,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理论引入,切忌“远来的和尚会念经”,将外来经验应用于本土教育情境的时候要更有针对性,做到就事论事。专业化是指将其他学科的理论引入作为教育事实的解释的时候,更多的要考量教育学本身的特有的规律,哲学等上位学科和心理学等平行学科,以及人类学等复杂学科的知识都可以被广泛地吸收进教育学科,在教育学论文的写作中也可以用之来解释教育事实,但在综合运用这些学科的时候,一定要牢守教育学的学科界限,切忌消解教育学或将之模糊化。

2.多元多层互动在复杂性学科引入教育学的同时,教育学的基础也发生着改变。以前的三大支柱如哲学、心理学、社会学依然在教育学论文的写作中处于指导地位,同时管理学、法学、生态学、人类学、文化学等学科也广泛介入教育学论文的写作,使得教育学论文的写作不再生硬和单调,视野的开拓带来了论文写作的百花齐放。以前固守某一学科的学者也开始拓展专业领域,新的研究者也在另辟蹊径的找寻创新之路。行动研究和校本研究的深入和广泛开展,叙事研究的方兴未艾,使得研究者队伍构成发生了较大的调整,以前的专业研究员和高校教师不再是一统学坛的唯一势力,反而深处教育实践一线的教育者和教育管理者以其亲身体会给予我们更多的思考。研究者走出图书馆和资料室去接触最直接的教育对象,触碰最本真的教育规律,使得教育学论文的写作变得丰富多彩,其实用性也将更加卓有成效。理论基础的多元化、研究主体的多层次、研究对象的多角度使得教育学论文的写作应当考虑的是多层多元互动,写教育学论文的目的在于将自己对于教育实践的体悟表达出来。在这种表达之内,我们通过多层多元互动,使得自己的论文的思想深度和观察广度都得以拓展,专业研究者与教学实践者结合、各专业的教师相互结合,互通有无,查漏补缺,共同呈现给读者更有信度和效度的教育学论文。同一研究者思想内部也要进行自我整合,将自身的知识经验进行多角度的观照,对论题进行多角度的阐述,使得论文自身成为一种复杂系统。

3.直面不确定性教育学论文的写作应当使得教育学论文本身成为一种“会学习的系统”。教育学论文是教育研究的一种表达形式,这种表达形式直接关系到研究者所要呈现的思维火花,我们关注论文质量是因为论文可以给读者以启发或者引起读者深思,但教育学论文自身不能成为一种接近“死亡”的固定系统,接受质疑和引起争辩是最好的效果。我们可以在论文写作的时候就将这种不确定性内含在其中,这样才能给自己的论文增添活力。“会学习”的教育学论文要求创作者要呈现具有代表性的事例,引用具有代表性的论证,得出具有代表性的结论,就是要关注论文内在的说服力。但论文不是为了说服别人信服或者自圆其说而创作的,一定是为了实践目的而创作的,实践的时效性决定了教育学论文也具有时效性。就此而言,论文的说服力应当在于敢于将论文中得出的结论拿出来接受各方面的检验,内在的信度是需要论文本身关注的,而外在的信度是要随着时间空间而变化的;内在效度是论文创作者追求的极致,而外在效度则是因人而异的。所以我们的教育学论文写作要直面不确定性,论文写作有字数上的终点,但论文内容和结论一定不能随字数而结束。在考量我们的论文影响的时候要将自身的思考和可能遇到的挑战都包含在内,教育学论文不崇尚“一家之言”,要在不确定性的指导下,使得论文能够常看常新。正如我们在下围棋的时候,起手式就要思考全局,而在每一步的对弈中,也要猜测对手思路,安排官子的时候就要为自己留下改进之路,以图后劲。

作者:陈栋 李倩雯

上一篇:数字化测图技术在土地开发中的应用 下一篇:中职教育现状发展创新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