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系统》课程考试改革实践与思考

时间:2022-09-30 11:27:20

《操作系统》课程考试改革实践与思考

[摘要]《操作系统》课程是计算机专业的核心课程,《操作系统》课程考试中存在很多的问题,如何转变考试观念,采用灵活多样的考试办法,对此课程考试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关键词]操作系统考试改革多元化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09)1120143-01

一、《操作系统》课程考试的意义与作用

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是整个计算机系统的基础和核心。《操作系统》课程是计算机专业的三大主干课程之一,是大学计算机专业学生必须学习和掌握的核心课程,是进行软件开发必须具备的基础理论知识。但《操作系统》课程是理论性和实践性都较强的课程,具有概念多、较抽象、涉及面广、其整体实现思想和技术往往难于理解等特点。

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是监测教学效果,调节控制教学过程,掌握教学平衡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考试是“教”与“学”的指挥棒,科学合理的考试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也可通过考试这一环节过程看到自己的成绩,找出差距,从而实现自我认识、自我改进、自我提高、自我完善。由此可见,考试不只是知识技能的测定和评价,同时也能产生思想教育和教育激励作用。

二、传统的《操作系统》课程考试存在的问题

(一)考试模式僵化、考试目标狭隘。考试模式是考试制度的外化,考试模式出现的问题实质上是考试制度本身的问题,当前高校课程考试制度相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形势需要缺乏必要的改革与创新。对学习方法、创造力等高层次的能力目标体现得仍不够充分;对情感领域(如个性、态度、兴趣等)的教育目标甚至尚未纳入考试目标体系。

(二)教与考不分离。哪个老师教的学生由哪个老师负责考核,教与考不分离。教师考试的目标是对自己传授给学生书本上现成知识的检验,以证明自己传授知识的好坏;学生考试的目标是为了得到一个高分以证明自己获取现成知识的多少。就考试内容而言,仍然是以课堂、教师、教材为中心命题,导致学生“上课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后全忘记”。在这种制度下,考试的目标不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而仅仅是为了达一个高分的目标,从而造成了高校大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

(三)考试方式单一。目前大多数高校的《操作系统》课程考试方式仍然比较单一,多采用闭卷笔试形式。注重理论知识,忽视技能、操作实践能力的考查。而且一次期末考试定结论,缺乏对于平时成绩的综合积累。这样的考试方式的弊端在于考试的偶然性大,不能客观、全面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不仅对教育起不到应有的积极作用,相反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尊心,阻碍学生创造力和个性特长的发展。

三、针对《操作系统》课程考试改革的几点思考

(一)以人为本转变考试观念。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思维能力发展的以考试分数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的考试制度。考试制度的制定要体现以人为本,要进一步明确考试目的,突出引导学生张扬个性。把学生培养成“智慧的探索者”。

(二)严格命题环节发挥导向作用。明确解决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等一系列问题,将创新教学目标的不同方面、不同要素分解形成既相互独立又彼此联系的考试目标。编制出的考试题,不仅要对课程内容具有足够的覆盖率,也要能涵盖所确定的教育目标。把教育目标认知领域分为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层次关系,结合教学内容重要程度、教学所需要时间等因素,从内容与目标两个维度合理分配权重,对高级目标适当增加权重,以促进学生创新智能的发展。创新特点的考试题型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学科发展与思维创新要求。应当更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而非对知识的了解程度。考试内容改革的方向应是从注重细节知识的把握转向既注重细节又注重宏观知识的掌握,更应注重知识的灵活运用。

(三)采用灵活多样的考试办法。打破单一考试模式的垄断局面,设立不同的考试形式,有利于对学生的知识、能力情况进行全面考核。灵活运用闭卷、开卷(论文)、操作、课堂评价等各种考试形式和方法,应当采用讨论式、开放性与实际相联系等形式,使考试富于生动性,引起并提高学生对考试的参与兴趣。考核基本知识、基础理论的考试,宜采用闭卷方式,并且要减少填空题、单选题、问答题,加大判断分析题、论述题的比例,强化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关注;可采用开卷方式来考核学生创造性和综合性能力;而考核学生基本技能或操作能力,则应通过实际操作的方式来进行。杜绝死记硬背,避免学生抄袭,以灵活多变的方式考查学生的各种能力,从“考知识”为主向“考能力”为主转变,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

(四)让学生参与试题的设计等教学活动。为了提高学生教学参与意识,以提高学习兴趣,教师经常有目的地安排学生参加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活动,如安排学生上网收集教学资料,作为激励手段,可以将学生参与教学的全部形式折为分数加入平时成绩。将若干学生分为一组,要求每组同学准备一套期末考试题,教师明确规定题型、考试点、难度。明确告之学生将选择其中若干套中的大部分试题作为期末试题,目的是使学生提高对所承担工作的责任和兴趣,自觉对整体教学内容进行回顾。

(五)科学合理安排考试时间。我国高校目前普遍采用的是每门课程学完即考,期末放假前结束全部考试。学生学完就考,考完就丢,缺乏巩固,结果所学知识遗忘了很多。如果每门课程学完后,给出相当长的时间,让学生对知识进行创造性的自主学习,隔几周甚至到下学期再考,让学生有一个学习、巩固、消化的过程,遗忘的东西就会大大减少,知识就会较牢固地掌握。

(六)考试评价要公开、透明、多元化。传统的考试评价多以教师评卷打分为主,学生不能参与,这种评价方式不利于教学质量提高,特别是对学生学习成绩的确定,缺乏相应的透明度,试卷不下发,学生不能查阅试卷,这种封闭式的评价方式难免出现不公平、不合理现象。我们可以学生的作业批改和考试的评价通过自评、互评来完成。这种评价方式既培养了学生的欣赏能力,又使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都得到提高,丰富了学生的合作性、灵活性与公正性。高校普遍实行谁上课、谁出题、谁阅卷,较难杜绝印象分、人情分。

参考文献:

[1]刘燕,大众化教育背景下高校课程考试改革的探索,辽宁教育研究,2006年第1期.

[2]陈秋萍,赖惟芝,浅谈高校考试改革的难点与对策,黑龙江教育,2007年第10期.

[3]杨雪芹、蒋加伏,以能力为导向探索高校考试改革,当代教育论坛,2007年第5期.

上一篇:轨道交通网络首级控制网布设方法探讨 下一篇:浅谈财经类高职院校高等数学的应用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