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梅尔《F大调大管协奏曲》演奏特点分析

时间:2022-09-30 11:22:19

胡梅尔《F大调大管协奏曲》演奏特点分析

摘要:本文选取约翰・尼波默克・胡梅尔的《F大调大管协奏曲》作为分析对象,首先阐述了作曲家生平以及作品背景,然后概述了作品的曲式特点结构,最后以气息和断奏为切入点分析了这部作品的演奏特点。

关键词:大管;胡梅尔;演奏技巧

前言

大管(英语Bassoon),是一种管体较长的木制锥形状双簧管乐器,它具有宽广的音域(三个半八度)和优美浑厚的音色,因此它是交响乐队里用途最广的乐器之一,同时还是极为出色的独奏乐器。约翰・尼波默克・胡梅尔的《F大调大管协奏曲》是古典主义音乐晚期的大管协奏曲作品,它与莫扎特的《降B大调协奏曲》(k191/1774年)被演奏家们视为古典主义时期大管最重要的曲目。胡梅尔用他对木管乐器特殊的感觉创作了它,从音色及演奏技巧的处理、协奏曲创作手法等方面都可以体会到胡梅尔音乐自然、流畅、优雅的风格。

一、作曲家简介

约翰・尼波默克・胡梅尔(Johann Nepomnk Hummel)1778年出生在波西米亚的普雷斯堡,1837年去世。波西米亚素有“欧洲的音乐学院”之称,胡梅尔得其乡土风气之惠,自幼便表现出非凡的音乐才能。他的一生主要活动于维也纳,因此他被划归为奥地利维也纳音乐家之列。

胡梅尔师出名门,早期受教于莫扎特,在英国、德国巡回演出,并在英国跟随钢琴大师克莱门第学习了一年。他15岁左右刚到维也纳并先后师从海顿、阿尔布雷希茨和萨列里,在唐纳德・杰・格劳特的《西方音乐史》中更是用“才华横溢”来形容他的音乐才能。在海顿之后,胡梅尔接承了海顿的衣钵――担任埃斯特哈齐乐队的指挥,在此期间他创作了大量作品。他从莫扎特那里继承来精致优美,把经过精心修饰的欢乐的青春萌动注入他早期的作品,具有明显的维也纳古典乐派的风格。

二、作品曲式结构概述

胡梅尔《F大调大管协奏曲》采用传统的古典协奏曲三个乐章的写法:快一慢一快构成古典协奏曲曲式,三个乐章的基本调性分别是F大调――降B大调――F大调。

第一乐章(Allegro Moderato)奏鸣曲式,采用双呈示部的写法,由平稳而优雅的呈示部第一音乐主题发展到华丽轻快的第二主题,而在发展部的开始对新主题的呈示朴实而稳健。再现部,胡梅尔删略地叙述主题旋律,并在第259小节加入新的素材,结尾处的大跳断音更是对大管演奏技巧的进一步展示。

抒情的慢板乐章(Romanza)是在降B大调上对第一乐章材料的变奏,此乐章体现了胡梅尔严谨的个性色彩,同时也把他在谱写抒情优美旋律方面的天赋尽显无余。

第三乐章回旋曲(Rondo),虽然此乐章是回旋曲式,但是毫不拘泥地将幻想曲、回旋曲及变奏曲的形式有机地融合显然是胡梅尔在此曲中进行的大胆尝试。

三、巴松演奏特点分析

1.气息控制

胡梅尔的这部协奏曲需要连续演奏近40分钟,要求演奏者拥有良好的气息基础。例如第一乐章的第89-105小节,在这17个小节里仅有两处休止,旋律起伏很大而且需要大量的吐音断奏(吐音消耗的气息非常大)。演奏时吸气胸腔下部和腹腔下部同时扩张,使胸腔和腹腔之间的横膈肌下压,这有点像深呼吸,要做到口鼻同时吸入,速度要快。在这个片断中一口气是不够用的,所以熟练掌握快速吸气的技巧既能保持音符时值不打折扣,又不会打断乐句的连续性。

气息技巧难度最大的地方体现在高音区和低音区的频繁转换上。例如第一乐章的第174和175小节。这两小节虽然只有四个二分音符,但是音域的跨度达到两个八度多,既表现出大管低音区的浓郁厚重,又展示出其高音区的神秘尖锐。把这四个音演奏好是很不容易的,因为吹奏低音时气流要求柔缓饱满,嘴唇也是比较松弛的;吹奏高音时,气流量大而急,嘴唇也会适当收拢。低音和高音连接时要自然地收拢嘴唇抬高上鄂,同时腰部的着力点加力,这样奏出的高音明亮且有穿透力。从高音转换到低音要及时放松腰部,嘴唇也不能包的太紧,否则簧片会被过强的气流冲击而无法正常振动或者音准偏高。

气息技巧是培养管乐演奏者音乐感觉的基础。在此曲中,有很多连音、保持音及重音的奏法都依赖于演奏者良好的气息控制能力。如曲中第二乐章的结尾乐句带附点音符的连音部分。在处理这个乐句中的附点连音时,吹奏其记谱的四分之三时值,它的特点是音与音之间有间隙,这种间隙又有一种很微妙的存在感,因此音的长短需要根据演奏者的音乐感觉来定,而有经验的演奏者会根据作品的风格拿捏音符时值的长短。

2.断奏

在木管乐器中,大管的断奏即吐音演奏是最具特色的。吐音的吹奏方法是当气流通过簧片振动而发音时,舌头的中上部堵住哨口的气流,当气流被截断,舌头退向下后方,气流再次通畅发音。在实际演奏时,吐音表现出来的形式也有许多种,如软吐、带重音的吐音、圆滑的吐音等。吐音技术也是大管吹奏的基础,从形式上它看起来很简单,只有一种表现手段即断奏,但涉及到的问题非常广泛,牵涉到呼吸方法的正确与否,还与舌尖力度、口型、手指的配合也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胡梅尔的这首作品对演奏者的断奏技术要求很高。其中第一乐章的第142-150小节和结尾部分(第280小节开始)是全曲吐音最密集的地方。通常演奏者会基于作品的时代背景和旋律基调以及个人的审美标准将此处的几个连音演奏为吐音,以增强富有弹性和动感的效果。本人在此曲的不同版本音像资料中听到演奏家将第一乐章的结尾全部用吐音来演奏。这样连续的高强度的吐音一方面展示了大管音色上光泽度和弹性好的特点,另一方面也更有利于推动乐曲的高潮。

许多配器教科书中写道八度的大跳音程对大管而言非常容易演奏,但是这种说法需要补充的是,这仅仅指大跳音程的断奏,对大管来说,八度大跳的效果非常好,但不是容易演奏的。事实上,音程在八度或八度以上的许多音快速的大跳断奏对演奏者是很有挑战性的。在这部协奏曲中,胡梅尔就写出精彩的片段,如第一乐章的结尾由连续快速的八度大跳构成的华彩性乐句;原版总谱将所有八度大跳作连线处理。笔者借鉴20世纪80年代后所发行的音像资料,并以俄罗斯波波夫教授的演奏录音为主要参考,认为把此片断全部处理为断奏效果最佳,而且完全发挥出吐音技巧在演奏八度跳进上的优点:

第一,跳跃性的快吐是双簧类乐器所擅长的,尽管舌头会有一定负担。

第二,吐音在吹奏时要求气息的集中和饱满,从而避免由于乐器本身灵敏性方面的不足而引起的发音迟钝,使演奏更流畅。

需要注意的是,将连音处理为吐音(断奏)并没有减小难度,这种吹奏是具有弹性且有点余音的“staccto”。气息不能马上断,要有些余气,切忌把音吹得太短太僵硬。

结语

古典主义时期大管协奏曲的创作为当今大管演奏艺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胡梅尔的《F大调协奏曲》对大管演奏技巧――尤其是断奏和气息方面的贡献是不可埋没的。

这首协奏曲在作曲思维等方面改变了巴洛克时期作品中技巧运用模式与演奏概念,它减少了巴洛克时期作品过多的装饰音并且扩展了大管音域的演奏范围以开发大管的音乐表现力潜能,进而拓展了其演奏技术空间,使独奏者在乐曲诠释上有了很大的突破。在其创作时间上(1805-1816之间),也呈现出大管演奏技巧在19世纪初的探索和发展趋势。

上一篇:从庆阳剪纸看中国民间艺术造型中的审美韵味 下一篇:浅谈基层文化工作者的形象和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