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应镜头”妙用三例

时间:2022-09-30 10:14:07

“反应镜头”妙用三例

“反应镜头”是影视镜头语言的一种形式,顾名思义是表现人物对某事件作出相应“反应”的镜头,本质上它归属于“叙事镜头”。“反应镜头”是由于叙事的需要,为多方位丰富情节,展示人物内心活动、描绘其情感流露并强调所显现的行为状态,从而对“叙事镜头”进行细化分类的产物。“反应镜头”分工表现相应人物的眼神特征,面部表情或肢体动作以及相关细节等,它与叙述的事件镜头相互照应并达成特定的内在联系。

中央电视台近来热播的奥运宣传片《让世界记住我们的掌声》中,设计了多种多样的“鼓掌”并交代这些反应的“缘由”,把它们一一对应排列,采用“集合式”编辑方法组合编排,最后作概括性总结。作品主题鲜明,画面精美,有较强的感染力。

一般说来“反应镜头”需要与“事件镜头”并举运用,通常二者或前或后相继对应出现。就某情节片段而言,“反应镜头”说的是结果,那么凡事皆应有其原因,于是它与“事件镜头”相互关联构成“因为――所以”或者“之所以――是因为”句型的语法关系,就较为合乎人们惯常的逻辑思维方式。比如足球场上前锋射门,球擦立柱而出,球迷们扼腕叹息的表情动作和感叹声;小女孩受惊吓并发出尖叫声,原来是她看到面前有毛毛虫,某人讲述着凄婉的故事,听者感动得潸然泪下诸如此类,既有因又有果,来龙去脉明白交代,前呼后应顺理成章。这是我们常见的也是常用的“反应镜头”……

在影视作品中巧妙地设计和运用“反应镜头”对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抒发人物情感、刻画内心活动、烘托环境氛围乃至升华作品主题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某些构思精妙的“反应镜头”往往别开生面,从而令人耳目一新且回味无穷。欣赏并学习其艺术精髓,可获审美享受和创作启示。今举三例,以飨读者。

例一

意大利影片《天堂电影院》(又译为“星光伴我心”)故事讲述西西里岛上某小镇“天堂电影院”的老放映员同一个八九岁的孩子(小名“多多”)之间的一段感人故事,反映电影与人的关系,怀念电影给人们精神生活带来的影响。这部影片曾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本文仅就片中巧妙运用的“反应镜头”作简要介绍。

童年就与电影结下不解之缘的“多多”自青年时期离开家乡去了罗马,如今年近半百的他已成为国际电影界知名的大导演,其间竟从未回过家。阔别30年后,当他踏上故乡的土地,眼前的一切变得那么陌生却又如此熟悉,唤起心中儿时的记忆……家里,那位日夜思念着儿子的年迈母亲将作何反应?会有怎样的“激动”呢?

例二

二十多年前,由陈凯歌执导、张艺谋摄影的获奖影片《黄土地》中,有一个“反应镜头”令人难忘。

清秀纯朴的翠巧是大西北山区的贫苦农家女孩,生计无着的父亲迫不得已让媒婆给她找了个“人家”。那是个什么人家?那人长啥模样?翠巧从来没见过。他有多大岁数?这孩子也都不知道,观众只见影片画面上老实巴交的老汉正无奈而又凄楚地“劝慰”着苦命的娃儿:“岁数大点的好……”

“十四岁提亲十五岁嫁”,一到日子,娃儿被接亲的花轿抬走了。

影片中并未出现那个“岁数大点的”新郎具体的面部形象,给观众看的仅仅是他的“局部”――那只乌黑粗糙的手!到底长啥模样?究竟多大年纪?――始终没明确交代!在我们眼前着力强调的是那刻骨铭心的镜头――翠巧(看到那个人之后)的“反应”。

画面中那个“局部”,随着翠巧惊惶的表现,促使观众由此展开“联想”去对它作出补充,尤其令人揪心!我们审视这个“反应镜头”,虽说它没有语言,却蕴涵着可怜的孩子对命运的“呐喊”,简直撕心裂肺――影片镜头如此设计,岂不更加发人深思?

例三

也有只用“反应镜头”而主体事物根本不出现的例子,作者刻意完全隐去丝毫不露,单由“反应镜头”来叙述情节。换句话说:只谈“结果”,不提“原因”。这往往用于烘托气氛制造悬念,“撩拨”观众想看的欲望,越想看就越不给看,因而留下无穷的“想像”空间。

IBM有一则广告片就匠心独具用此绝招玩了一把“深沉”,作品品位不俗影响甚广。广告创意大致脉络是:旧M即将公开某“秘密”――嘉宾记者急切地等待结果――揭晓――卖个关子,代之以现场人物的非常“反应”。

30秒广告片切分出40多个镜头(其中多半为“反应镜头”):先作铺垫不露声色营造神秘氛围诱导观众情绪,后渐加快节奏,镜头越来越短,切换越来越多,极尽渲染之能事,再加上急促而强劲的音乐推波助澜,叫人紧张得几乎喘不过气来。临了,又故作惊人之举――揭开!是啥?吊足胃口却戛然而止岔开话头,煞有介事地“逗你玩”!那些人反应如此激动、简直疯了似的……不就是红绸下那个“东东”闹的?他偏秘而不宣,叫人无从得知,想知道吗?那就玩个轻松的游戏――请观众朋友各自去发挥“想像”吧!

观众又不傻!竟看不出这里面故弄玄虚的意味?人家稍一“忽悠”就听人穿鼻,当真会去想象那个“劳什子”?不!也许大家只不过会心地一笑……有必要吗!却又不禁赞赏广告独到的“手法”并玩味它背后高妙的“想法”,琢磨之余似乎感到某种“满足”。谈笑间“IBM”三个字在脑子里留下了印记!不用说,那边人家正“偷着乐”呐――成功啦!

IBM广告玩的这一招,还真有理论依据,在修辞手法上属于“跳脱”格。著名学者陈望道先生所著《修辞学发凡》中称:“语言因为特殊的情境”――“有时半路断了语路的,名叫跳脱。跳脱在形式上定是残缺不全或者间断不接,这在语言上本是一种变态。但若能够用得真合实情实境,却是不完整而有完整以上的情韵,不连接而有连接以上的效力。”书中又说“跳脱”大约可分:急收,突接,岔断。多是“不肯说尽而诎然辄止,使人得其意于语言之外”。瞧,这岂不是活脱脱地道出这条广告的招数?

笔者以为,作品的风格确实如广告语所称“与众不同”!创意构思别出心裁独辟蹊径,镜头设计避实就虚声东击西,外在风采华贵高雅不同凡响,内涵功力启迪思维耐人寻味。总之,偶一为之新奇独特,实属绝唱“不可多得”!称其为“反应镜头”巧思妙用的“典范”也当之无愧,非大手笔深思熟虑、精雕细琢不能得此佳作!未知读者诸君以为然否?

上一篇:SonySR12拍摄功能分析 下一篇:松下新闻会特别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