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廉政文化

时间:2022-09-30 10:05:25

浅议廉政文化

【摘 要】廉政文化既是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政治文明的保障。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廉政文化建设,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就是对廉政文化的高度总结和概括,在此对廉政文化谈点粗浅认识。

【关键词】廉政;八耻八荣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7-111-02

一、清廉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过千年沉积,中华民族在培养官员道德、加强个人修养方面,形成了一套社会普遍认同的廉政文化思想体系。“民本”、“爱民”是中国传统廉政文化的基础,“重义轻利”是儒家的主要道德价值取向。孔子以“仁爱”为核心创立了儒家仁政爱民的思想体系,他首先提出了“为政以德”的主张,要求为政者要公正无私、光明磊落。孔子强调 “不义富而且贵,于我如浮云”,以表示对利的轻蔑,目的是教育人们在个人私利与国家大义产生矛盾冲突时,应当舍私取义,成就国家利益。这些“重义轻利”、“政在于节用”、“俭以养廉”的思想在中国传统廉政文化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儒家、道家、佛教、墨家各派的典籍中,勤政爱民、以民为本、克己奉公、清正廉明的论述,俯拾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民”、“爱民”廉政思想,要求官员以天下为己任,强调国家和社会高于个人,强调个人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纵观中国古代数千年的历史,由于社会形态不同、剥削阶级本质所致,统治局面往往治世短而乱世长;统治官员往往廉者寡而贪者众。但是,原始社会民主遗风的深远影响、历代王朝出于统治需要对腐败的严厉惩办、有抱负政治家对廉政问题的孜孜以求与躬身实践、广大民众对仁政的不懈追求,这些综合力量会聚成我国以勤政廉明、清正不阿等为核心价值的传统清廉文化,它对我们今天的廉政文化建设、指导反腐倡廉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二、廉政文化是世界主流政治文明的核心

反腐败是个世界性的课题,总结和借鉴国外廉政文化建设的经验,对于推进我们的廉政文化建设大有裨益。西方国家的道德教育理论源于“人性论”和“政治原罪论”,其核心理念是提倡对公职人员进行道德教育,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健康的道德价值是反腐倡廉的基础,是预防和杜绝公职人员腐化的治本之途。

美国非常重视从政道德对防治腐败的重要作用,并不断加强道德立法。1978年以来,美国国会通过了《政府道德法》、《道德改革法》、《行政部门雇员道德行为准则》等一系列法律,集中体现了从政的道德要求和行为规范。同时,联邦政府设立了道德建设指导机关——“道德署”,其主要职责就是制定、修订公务员道德准则,开展道德教育和培训,接受道德咨询,使得道德建设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

北欧国家普遍认同“文化是制度之母”,十分重视廉政文化的培养,公民大多养成了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而则被视为令人唾弃的行为。这些对公务员的廉洁自律、对全社会形成崇廉、尚廉的好风气有极大的影响力。

新加坡廉政文化建设的成功除了严格的法律保障、高薪养廉激励之外,主要原因就在于领袖人物能够以身作则,李光耀从政40多年,其本人的言行就是一部廉政的活教材,对于推动新加坡的廉政建设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相反,印尼和菲律宾等东亚国家,之所以衍生为一种社会风气,政府高层领导人的不良影响无疑是最为重要的原因。

三、廉政文化在反腐倡廉建设中具有独特教化作用

廉政文化是以廉政为思想内涵,以文化为表现形式的一种文化,是廉政与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大力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弘扬廉政思想,增强廉政意识,倡导廉政道德,营造出浓厚的廉政文化氛围,对促进党风廉政建设深入扎实的开展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存在腐败现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腐败文化的形成,当腐败现象逐渐演变成腐败文化时,大多数人对腐败的态度也由开始的“深恶痛绝”转变为“习以为常”,只要不触及个人利益就听之任之,甚至抱着改变不了环境就适应环境的心理。在这样的心理文化氛围中,腐败现象就会成为行为准则,成为生活方式,并向社会各个层面延伸。只要腐败文化存在,仅是惩处一些腐败分子,而不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荡涤腐败文化,反腐败就会停留在治标不治本的低级阶段,甚至出现腐败越反越多、越反执政党在群众中的威信越下降的现象。因此,反腐败绝不单纯是一场政治斗争,更是一场文化领域的较量,反腐倡廉建设迫切需要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文化是一种软环境,客观上具有心理调控功能。当腐败现象逐渐演变成腐败文化时,就会形成一种潜规则,谁破坏了这种潜规则,就会受到群体压力的作用,最终不得不从众,身不由己地按照腐败文化的群体压力效应调整自己的行为。在现实生活中,为什么一些不贪不占、清正廉洁、一身正气的干部时常会被孤立?为什么一些敢于与腐败现象作斗的人却为客观现实所不容?为什么某些为腐败鸣锣开道或喊冤叫屈的“理论依据”——如“水至清则无鱼”、“小节无害”、“反腐败影响经济发展”等等,一段时间以来甚嚣尘上?原因很简单,就是廉洁自律行为与坚持原则的人,与周边的腐败文化格格不入,破坏了腐败文化笼罩下的“潜规则”。在这种腐败文化氛围里,意志脆弱者想不腐败都困难,于是一些人不得不迎合风俗,随波逐流,越来越多的人卷入其中,致使腐败现象日益泛滥。

规范一个社会的有两样东西,一是法律,二是文化。廉政文化虽然没有明文的规章制度,但可以通过一系列为人们所接受的价值观念,同样重要甚至更为深刻地约束着人们的行为,指导人们该做什么与不该做什么。而社会化的廉政氛围更是能从外部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促使领导干部乃至普通群众自律自警。同时,廉政文化又是制度建设、制度执行的基础。在惩办贪官最为严厉的明、清两代,贪污腐化也达到了历史的巅峰。朱元璋惩治腐败的力度可以说是旷古绝今,株连九族,剥皮食草,却难以遏制腐败泛滥,发出了“为何朝杀暮又犯”的哀叹。由此可见,没有好的文化环境,好的制度就不容易出台,没有好的文化氛围,再好的制度也难以执行到位。正如国家行政学院马庆钰教授说:“一堆建筑的文化含义不在砖瓦钢木而在于其风格,一纸绘画的文化含义不在纸砚笔墨而在于其神韵,离开了观念形态的精神,政治制度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文化来源于社会生活,又融入于社会生活。文化无处不在,对人们的行为方式和日常生活具有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渗透作用,对于促进各行各业廉洁从业、营造“廉荣贪耻”的社会氛围,都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四、如何加强廉政文化建设

建设廉政文化对推进廉政建设、完善民主政治、构建法制社会都意义重大,它是政治上层建筑其他制度建设的保障;但文化本身是无形的,正像前文说到的,它是一种软环境,是一种普遍的社会认识;所以,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既要满足推行廉洁从政的要求,又要符合社会文化领域的自身特点,与经济建设颇为不同。

首先,廉政文化建设的核心仍然是世界观、价值观教育,在廉政文化领域的主要群体—各级党政工作人员中间树立正确的信仰、理念,清正廉洁的为政思想、服务为民的理事态度始终是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重点。在这个群体中,主流又是各级党员干部,对各级党员干部的信仰教育、党性教育必须常抓不懈。在西方法学界有一句名言,如果法律不被信仰,就不会被执行。同样,如果廉洁文化、廉洁理念不被信仰,廉洁从政就不会被执行。那些逐步滑向贪污索贿的各级官员,往往是失去的往日的信仰、迷失了人生的归属,慢慢地将奉为做官的理念。他们不仅是廉政文化的害群之马,也是廉政文化不够健全、信仰教育不到位的受害者,苦果终要自己咽。

其次,廉政文化不仅是一种政治文化,也是一种先进的社会大众文化。社会大众也是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群体。加强廉政文化建设要在整个社会开展廉政文化的宣传教育,这样不仅能壮大反腐力量,同时使廉政文化植根于更多公民心中,使各级党政工作人员在面对家人朋友、面对社会群体时同样能坚持廉洁奉公。 在很多的案例中,我们都能看到贪腐官员的家人、朋友所扮演的不光彩角色,甚至一些企业人员花样百出、不择手段的腐蚀关键岗位的公务人员,这些人低下的道德水准、空缺的廉洁文化意识成为廉洁从政的决堤蚁穴、户枢之蠹。

第三,廉政文化是整个社会文化的一部分,无法脱离整体社会文化而独立存在。良好的社会风气、社会正气对廉政文化建设的作用不可估量。如果不是在社会一部分人中间,物质主义甚嚣尘上、嫌贫爱富聒噪一时,廉政文化风气的建立也不会如此困难。廉洁文化和其他社会文化一样,浸润在人们的社会生活和日常方面它作为主流文化影响着人们的行为,但同时也受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毕竟对物质的需要是人的天性。廉政文化的建设就是要让廉政文化在人们生活中发挥主流文化的作用,而不是“被作用”、“被弱化”,这需要整个社会精神文明程度的提高。在加强廉政文化建设中,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教育具有很大的辅助作用。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就是信仰教育、归属教育和道德教育,它以强调人与自然和谐互通的哲学观点,直接树立了简、慈、仁、廉的思想,对公民整体道德水平的提升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第四,加强廉政文化建设也要进一步完善机制、制度的保障。文化是无形的,但推动文化建设的宣传、教育、监督、约束等等都需要完善和创新的机制、制度来推动。在这里,制度和机制的创新至关重要,它决定着廉政文化建设的实效性,能够较快的建立廉政文化建设的阵地,巩固廉政文化建设的效果。

以上对加强廉政文化建设进行了一些探讨,其中的关键是要认识到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对廉洁从政的重要意义。以刑止刑,刑难去矣。正确的行为,应该靠正确的文化意识去引导,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我们相信,廉政文化建设的加强必将对推动廉洁从政、法治治国,尤其是治贪止腐起到应有的作用。

上一篇:完善我国儿童权益保护机制 下一篇:浅谈媒体监督与司法公正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