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当代价值

时间:2022-09-30 09:29:37

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当代价值

[摘要]马克思深刻地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奠定了当代社会发展理论的基石。深刻把握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及其当代价值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社会发展 当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3-0103-01

一、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马克思吸收了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思想,并在此基础上明确地提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前进的过程,引起社会向前不断发展的动力系统是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两对矛盾构成,是贯穿于社会发展过程始终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使相对稳定的生产关系越来越不适应;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要求,引起了生产关系相应的变革;生产关系变革的客观要求又导致了上层建筑领域的变革。所以,整个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实质上是生产力到生产关系再到上层建筑层层决定和层层反作用的关系。而生产力是整个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和源泉。

(二)促进社会全面发展的实质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社会现代化的过程同时也是人的现代化的过程,社会现代化是依靠人和为了人的现代化。社会现代化的实现不能单纯以国民生产总值的人均水平为依据。是否把社会现代化看做物质生产力的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是否把人的现代化看做社会现代化的主体和目的,对于衡量和判断一个国家的社会性质和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人是社会的主体,人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是同一实际过程的两个侧面。社会的进步依赖于人的发展,内含着人的发展,并为人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开辟新的可能性,人的发展又不断地为社会进步提出更高的要求,以更强的主体能力和主题实践实现社会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没有人的持续而全面的发展,就没有社会持续而全面的发展。

(三)揭示了引起现代社会转型的条件

马克思认为,促使现代社会转型的力量不是虚无缥缈的外在力量,而是现实的社会生产力,也就是现代社会的大工业和由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推动的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马克思指出了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由封闭的自然经济走向日益开放的市场经济,最终就是由单一的民族性历史走向世界性历史。而现代科学技术可以转化为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为人类社会创造出巨大的社会财富,科学技术是历史上对社会发展起巨大推动作用的进步力量,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有力杠杆。

二、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现实意义

(一)对于正确认识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使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充满必胜信心。社会主义一定要向前发展,共产主义一定能实现。这是确定不移的,是不可逆转的。我们要以崇高的革命精神和旺盛的革命斗志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其次,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告诉我们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要准备走曲折的路。同任何事物一样,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不是直线式的,而是波浪式前进的。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看到前进中可能出现的苦难和曲折,树立艰苦奋斗、百折不挠战胜各种苦难的精神。最后,我们坚信,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必定能克服一切困难,使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发展、完善和巩固,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深刻把握社会规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我国正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就是从这个基本国情出发的。当前我国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着新的更大的挑战,发展的不平衡性、多样性和复杂性日益突出,这就要求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深刻地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赋予了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因此, 深入研究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对于构建更加健康和谐的社会发展理论以及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特别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三)关注全球问题

任何事物都有两个方面,现代科学技术在造福于人类,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会产生与人类利益相悖的消极后果,即全球问题。主要表现为粮食短缺、资源濒临枯竭、人口急剧增长、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其中全球变暖、温室效应、酸雨和臭氧层的破坏,涉及到世界各地,成为人类最棘手的社会问题。要想解决这些全球问题,要采取多方面的实际措施,包括调整社会关系,建立合理的社会体制和社会运行机制,包括完善法律和加强管理,以及发展和合理利用科学技术等。从根本上说,要建立起人与自然相互依存,有机统一的整体观念。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

[4].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

上一篇:新时期医院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下一篇:广东省公务员考试申论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