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员工要离职

时间:2022-09-30 08:08:49

优秀员工要离职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这或许是军队常态,但一定不是企业的常态。员工跳槽、离职的背后,不是因为“忠诚度”的缺失,而是员工和企业对利益共同体和事业共同体产生了认知分歧。

企业所有的战略,最终都要通过人来实施。没有优秀的员工,企业的一切愿景都是空谈。有些企业甚至将优秀人才的选拔上升到企业的战略高度。然而,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已经被发展得复杂无比,除了传统的职能和模块,企业还会引入各种考核人才的机制。

原以为可以帮助人才更好成长的体系,却正在“杀死”企业最优秀的员工,而凶手就是公司的人力资源部。在帮助很多企业转型时,我发现,很多公司的人力资源部,正在“劝说”他们最优秀的员工,尽快离开公司。而对于优秀员工的流失,大部分企业都将罪名扣在员工身上,认为这是因为员工对企业不够忠诚。事实上,不是员工不够忠诚,而是企业没有反思员工为什么离职,也没有认清员工与企业的关系。

大变革时代,外部环境瞬息变幻,企业在抬头奔跑的时候,也应该回头看看推动企业前进的员工们,他们有没有和你站在同一个共同体内。

我们为什么要离职?

要弄清这个问题,我们要先从复杂的人资体系说起。大多数成熟公司的人力资源架构,都由“职位”和“级别”双系统构成,类似于军队的职务(如司令)和军衔(如上将)的体系。职务、军衔有紧密关联,但都不一一对应。军衔是少尉的军官,几乎不可能做司令。而在一些大企业的人力资源架构中也有一个这样的规定:不到某个级别,不可以担任总监或以上职位。为了谋求更高的职位,员工需要一直在这套双系统中打怪升级。我们把这套系统称为职业生涯管理。

在越成熟、越大的公司中,这套系统就越复杂。比如,有些公司在“职位”“级别”之外,还引入了“带宽”的概念,就是每一个“级别”可以对应的薪水浮动空间。下一级别的顶部和上一级别的底部,员工可以拿到的薪水,通常有20%左右的浮动空间。

这样的设计,其实是给涨薪不升职留下了操作空间。很多求职者也许不知道,自己的薪水和职位虽然有关系,但本质上是由“级别”决定的。如果入职时只关心薪水,不问一下级别,那在未来,你的老板和人力资源部,会把你的薪水放在低级别的顶部,而不是高级别的底部,这将可能耽误你1~2年的晋升时间。

有的上市公司在“职位”“级别”“带宽”之外,还会引入“股票级别”。它们用“股票级别”来定义员工的“潜力”,用来激励有潜力的员工。

在这套基于指标体系的“职业生涯管理”系统中,成熟公司通常是以时间轴为升级周期,每年一次大升级,半年一次小升级。然后根据总共的玩家数,按比例发放总额确定的奖赏,让大家争抢。这套管理体系看似非常成熟,逻辑极度自洽,但却有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内部的确定性必须由外部的确定性支持;同时,内部的机会必须比外部的机会多。

随着时代的改变,外部环境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曾经被看似“完美的系统”立刻变成了掣肘企业的枷锁。我们设想一下,一个级别是7级的优秀员工,很想要升到13级(总监的最低级别),怎么办?

在过去,他只有打怪升级。按照平均打怪的速度(2年升一级),要12年才能升到总监。就算他极其优秀,每年升一级,也要6年。但在今天,外部环境变化开始比内部快,他最优的选择将会是辞职。

辞职之后,他很快就能找到另一家优秀的公司。即使做一样的工作,薪水至少能涨30%,级别升一到两级。在这个快速变化的世界,很多公司都用金钱来换取时间。于是,通过跳槽,他节省了1年的无效打怪时间。

两年之后,他经验更加丰富,然后再次跳槽,级别又升两级。此时,他发现原公司的总监职位在招人,前来应聘。原公司人力资源部发现他的市场价格、经验丰富度、级别等都符合总监职位的要求,又更熟悉本公司的业务,很有可能就会将职位给了他。这样算下来,他花了4年时间,三次跳槽,就做到了曾经梦寐以求的总监之位,但相比之前省了8年时间。

辨证看待员工忠诚度

在大变革时代,僵化的人力资源制度,正在培养、强化职场中优秀人才一个“潜规则”:合理跳槽,是比内部升职更有效的职场晋升策略。

这时,有很多企业家可能会想,这样的员工即使再优秀,但他对企业不够忠诚,离开也好。这些企业把“员工忠诚度”看得很重,认为这是一种企业文化,甚至是员工的一种品质。其实,“忠诚”只是企业的实力和企业家的魅力,在员工心目中的一个投射,一种结果。员工忠诚度可以看成是衡量企业、企业家是否做得足够好的一把尺子,但绝对不是对员工提要求的一把刀子。

所以,企业“要求”员工忠诚,就显得很奇怪了,这就相当于要求员工必须认同、赞扬、拥护自己。这是一种典型的本末倒置。实际上,你只能要求自己做得足够好,来赢得员工的认同、赞扬、拥护,甚至忠诚。

在过去,我们之所以能够用“打怪升级”式的科层结构、员工忠诚度文化这样复杂的架构,来获得稳定性,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外部很稳定,没有特别诱人的机会,让你可以用跳槽去实现升级;

第二,企业足够优秀,比如微软、谷歌。不管是待遇,还是光环,都是全世界优秀人才梦寐以求的地方。

过去的系统结构要求的是稳定,为了维持这样的稳定,公司就会采取一些措施。比如,有些大到一定程度的公司,发现员工可以在不同的部门之间转岗,就和跳槽一样。为了减少这样的情况,公司会规定,转岗必须由前一个部门的领导批准,并且不允许因为转岗而加工资,即使新职位的待遇水平本身更高。还有一些公司,发现员工升得有点快,他们就会想方设法放慢这个速度。比如,在总监之前增设副总监、第一副总监的职位,以此增加员工升级的时间,控制系统的平均升级速度,维持系统的稳定性,同时还要求员工对这个游戏“忠诚”。

如今世界变了,外部出现了很多非常性感的新游戏、新系统。这时候,你再用系统的“稳定性”来要求员工“忠诚”,就会变得非常不合时宜。

作为一个企业家,企业的商业“架构师”,面对员工的离开,你需要做的并不是埋怨员工不够忠诚,而是需要反思,员工忠诚度的本质是什么;我们该如何辨证地去看待员工与企业的关系;他们为什么会走,又为什么愿意留。

员工和企业的关系

从商业本质上来看,员工与企业家是合伙关系,企业是这个合伙关系的共同体。这种共同体有三种形态:利益共同体、事业共同体、命运共同体。一个优秀的员工会留在你的公司,必然是因为这三个原因之一,但企业不能把这三个中的任何一个幻想成是“因为对你忠诚”。

识别合伙关系

什么是利益共同体?简单来说就是,员工是来赚钱的,员工通过帮公司赚钱来获得自己应得的部分。但如果员工努力了,公司也不赚钱,那大家就不是最合适的利益共同体,企业可以另请能帮忙赚钱的“高明”,员工也可以去能将自己的价值兑现成货币的地方。

然而,优秀的员工通常并不甘于此。他们明白,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之间,必须有一个取舍;风险大小和收益多少之间,必须有一个平衡。我们不能永远劳动一天就赚一天的钱,必须要选一个领域,甚至在一家公司深扎下去,牺牲掉本来应得的短期收益,获取可能有风险的、长期的更大回报。这项投资就叫做事业。这种合伙关系就叫事业共同体。这里的长期收益不只是金钱,还包括名誉、人脉,以及持续劳动的货币兑现。

在这里,我想问一个问题:你希望自己的企业是一个利益共同体,还是事业共同体?而员工是期待在利益共同体里工作,还是事业共同体呢?

很多企业家都会立刻回答,我的企业是“事业共同体”。

利益共同体和事业共同体最大的差别就是“愿望、风险、利益”这三者之间的排序。如果一个员工发自内心地向往你所描绘的愿景,并坚信通过一起努力就可以实现这个愿景,最终获得巨大的利益时,他将可能拥有巨大的“愿望”,成为“风险”偏好者,愿意牺牲自己的短期“利益”,与企业形成“事业共同体”。但如果他不相信,他就会在行为上优先选择短期“利益”,规避中长期的个人“风险”,而且会告诉你,他在“愿望”上对企业深信不疑,但同时默默地计算外部一切职位的机会成本。

利益共同体和事业共同体,是短期与长期、风险与收益之间的一个选择。这个选择是基于对公司未来,以及公司未来与自己收益之间的关系的信仰。今天我们看到的跳槽、淘汰、忠诚度等问题,几乎都是出自员工和企业,对利益共同体和事业共同体之间的认知分歧。

从利益关系到事业合伙人

为了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员工与企业的关系,我们把员工对企业的期待,以及企业对员工期待的不同,用两个维度、四个象限来表现(如图所示)。

在第一象限(创业困境)里,企业有伟大的愿景,希望改变世界。但不幸的是,这时候,企业招来很多能力虽然很强,但并不是真的相信企业有诗和远方,也不愿意为这个远方承担风险的员工。这些员工都希望靠自己的能力“短期兑现”,与企业保持“利益共同体” 的关系,员工与企业之间的愿景严重不匹配。这种情况通常会出现在创业型企业中。

在第三象限(转型困境)里,很多员工,尤其是优秀的员工,都期待拥有或者参与伟大的事业。但已经成功的传统企业家,只会继续在原来的赛道上赚钱。赚到了就给员工分一些,没赚到也不会埋怨员工,但员工的钱分少了也不能怨企业。如果这家企业是时代的宠儿,一切都还好。否则,一旦外部环境变了,这家企业的愿景、战略、组织都跟不上时代的变化了,这个象限的企业就会很纠结。既得利益还没有完全消失,但优秀的员工已经不看好公司的未来了。即使再试图用“忠诚度”和“企业文化”来挽留,优秀员工也会以自己的“事业”为重,抛弃企业。这也是目前大多数转型中企业的真实写照。

身处第三象限的企业,只有找到自己新的愿景,并让员工发自内心地相信这个愿景,他们才会把自己的优先级,为这家企业重新调整为“愿望、风险、利益”,并和企业一起,进入到第二象限,也就是以事业驱动的共同体。

我举个例子。

前段时间,我拜访了一个美少女天团“SNH48”的创始人王子杰。这个天团有160多名美少女成员,在最近两年迅速蹿红。我对他们的组织形态很感兴趣,于是问这位创始人:“你是怎么从第三象限(传统的明星经纪公司)走到第二象限(明星创业平台)的?”他说:“我给了每一个努力奋斗的美少女更大的平台。”SNH48每周都有剧场演出,参加各种通告,出唱片,演电影。王子杰把一场表演里,哪一个女孩子站在舞台中间以及谁可以出演电影等,都交给粉丝来投票决定。越努力的女孩子,粉丝们越喜欢,那她就会越有机会。SNH48和每一个美少女,就是“事业合伙人”。

怎样成为命运共同体?

第二象限(事业驱动)就是张瑞敏说的“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中的“时代的企业”。员工和企业都愿意为了时代的机遇,可能带来的巨大中长期利益,而放弃部分短期利益,共同承担风险,共同奋斗。

很多企业家都希望把自己的企业带入第二象限,但如何判断你是真的在第二象限,还是自以为是的呢?这里有一个简单的标准。

对于你的员工,你只需要问一个问题:我打算给你降薪50%,然后任命你去负责某个项目,如果做成了,你可以享受500%的收益,你愿意吗?对于你自己,你只需要回答员工一个问题:老板,我打算自己降薪50%,申请负责某个项目,如果做成了,我要500%的收益,可以吗?

如果你们俩一拍即合,那你们都在第二象限(事业驱动)。如果员工回答“不行”,你们在第三象限(转型困境);如果老板回答“不行”,你们在第一象限(创业困境)。

处于这两个困境的企业,大多都是因为缺乏真正的“领导力”。如果你找不到 “领导力”,就只能退回到第四象限(利益驱动)。处于这个状态的企业就必须接受一个现实:找只为钱而工作的员工,用最合适的短期利益刺激他们。

有的企业家很纠结,明明和员工是“利益共同体”关系,却为了降低员工流动率,假装自己是“事业共同体”,说一些让员工无法相信的话,试图招到一些为梦想工作的人,然后要求他们付出忠诚。这将会把自己放在非常尴尬的位置上。虽然第二象限很令人向往,但不一定是所有企业唯一正确的出路。事实上,第四象限才是不少企业最后的归宿。

那命运共同体呢?

成为利益共同体的基础是:你们有共同的短期利益;成为事业共同体的基础是:你们有长期的共同利益;成为命运共同体的基础是:你们有共同不能失去的东西。

如果把上面的问题修改一下:我打算给你降薪50%,你再从家里掏出500万元投进来,然后去负责这个项目。如果做成了,你可以享受5 000%的收益。你愿意吗?如果愿意,说明你是真的看好这个企业的未来,愿意赌上自己的身家。这时,你和企业有了共同不能失去的东西,就和企业成为了真正的命运共同体。

归根结底,员工与企业,谁也不需要对谁忠诚。员工离职,企业犯不上以“忠诚度”来考量,而更应该思考如何把与员工的“利益”关系上升到“事业”合伙人。

上一篇:乐观生活,健康长寿 下一篇:IPX承载VoLTE国际漫游的组网方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