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肝通络涤痰法治疗缺血性卒中48例体会

时间:2022-09-30 07:51:46

平肝通络涤痰法治疗缺血性卒中48例体会

摘 要 目的:观察自拟平肝通络涤痰法对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中西医双重诊断标准的缺血性卒中患者,筛选出96例符合观察标准的患者,随机分组为平肝通络涤痰法治疗组与其他照组,比对治疗前后临床疗效判定,血压变化,血脂异常改善程度。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9.58%,对照组79.16%。该法不仅能改善临床症状,而且具有显著的降压、良好的血脂调节的作用。结论:平肝通络涤痰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有较好疗效。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 中医药疗法 平肝通络涤痰法

缺血性卒中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的特点,无疑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精神和经济负担,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中医认为缺血性卒中的发病机理不外虚、火、风、痰、气、血六端,肝肾为受累主要脏器,笔者观察风痰火亢、风火上扰、风痰瘀阻脉络所致较多,其中肝肾阴虚、肝阳上亢成为引发卒中的基本病机之一,运用平肝通络涤痰法治疗缺血性卒中常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96例均为2006年3月~2010年6月门诊及住院患者,发病时间在72小时以内,符合1995年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卒中病诊断与临床评定标准》中确定符合中风病中经络,属风痰火亢、风火上扰、风痰瘀阻型之一,均经影像学检查确诊,症状:半身不遂,或言语不利,口角歪斜,舌质红或暗淡,舌苔腻或黄腻,脉弦滑。96例中,男58例,女38例,年龄41~64岁,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8例,其中男29例,女19例,年龄52.5±9.14岁;对照组48例,其中男26例,女22例,年龄53.6±10.83岁,而两组病例在病史、性别、年龄、梗死部位及大小等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及辩证标准:西医诊断标准依据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确定的诊断标准。中医诊断及证型分类,按照199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制定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中确定的证类标准(试行),选取风痰火亢、风火上扰、风痰瘀阻三型。症状含有:半身不遂,言语謇涩或不语,口舌歪斜,偏身感觉减退,头晕目眩,急性起病,心烦易怒,痰多而粘,大便干,尿短赤舌质红或暗淡,舌苔腻或黄腻,脉弦滑。

病例排除依照中西各自标准:西医排除:①TIA;②ICH;③出血性梗塞;④检查证实由脑占位病变、钩体性动脉炎和明确栓子来源的栓塞;⑤生命体征不稳定、有严重并发症;⑥精神或智能障碍者不能服药,依从性不好的患者;⑦血压正常或偏低者。中医排除:①中风病中脏腑;②辩证为非风痰火亢、风火上扰、风痰瘀阻证型卒中。

治疗方法:治疗组常规治疗同时加口服中药,治则平肝通络涤痰法,共10~20天;药用牛膝、钩藤、龟甲、红花、白芍、杜仲、草决明、菖蒲、川芎、半夏、山楂、丹参、地龙等。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加服用常用中成药。

观察指标:①临床疗效评定:参照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度评分标准》中制定的疗效评定标准进行评分和判断,分基本痊愈,显效进步,进步,无变化,及恶化,总有效包括基本痊愈+显著进步+进步。②血脂测定:用全自动分析仪测定,疗效评定标准按照卫生部2002年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中药新药治疗及高血脂证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规定的标准,总有效包括临床控制,显效+有效。③血压测定: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2005年制定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版)诊断标准来确诊患者,排除继发性高血压、颅内高压或脑水肿引起的血压升高,疗效评定标准参照卫生部2002年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中药新药治疗高血压病例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规定的标准总有效包括显效+有效。

统计学处理:使用PEMS统计软件进行t检验;X【sup】2【/sup】检验。

结 果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89.58%,与对照组有效率79.16%,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说明治疗组有明确的临床疗效,并且优于对照组。见表1。

两组血脂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41例(85.41%),对照组总有效率36例(75%),经X【sup】2【/sup】检验P<0.05,说明治疗组调节血脂的疗效优于对照组。

两组降压有效率比较:治疗组有效率44例(91.6%),对照组总有效率39例(82.25%),经X【sup】2【/sup】检验P<0.05,说明治疗组降低血压的疗效优于对照组。同时本方治疗卒中之高血压波动较小,体现了平稳降压的优势。

讨 论

卒中是目前危害中老年人身体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具有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及治愈率低的特点,近年来我国卒中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有年轻化的特点,高血压为独立的因素,尤其相对年龄较低的患者体现更为明显。平稳降压可能更有效保护半暗带的功能,减轻再灌注损伤,从而起到相对缩小梗死面积的可能。中医学认为其病因主要是内风,尤其肝风内动,引动痰浊,风火相兼为患,加之素有宿痰,或饮食不节,痰火内生,风、痰、火相兼流窜阻络遂成卒中,临床上在卒中的辨证分型卒中痰火亢、风火上扰、风痰瘀阻三型,占卒中的大部。初起肝阳上亢为因,此时治疗当抓住关键,平肝实为急要,佐以涤痰开窍。故平肝通络涤痰为卒中初起治疗之基本治疗原则之一。

平肝通络涤痰法主要药味选取:牛膝、钩藤、龟甲、 红花、白芍 、杜仲 、草决明、菖蒲、川芎、半夏、山楂、丹参、地龙等药物。钩藤、草决明、平肝阳;白芍、杜仲、牛膝、龟板滋肝柔肝而平肝;半夏、菖蒲、涤痰开窍邪;红花、川芎、丹参、地龙重在活血通络。诸药协同达到平肝通络涤痰之功。现代药理证实:丹参、牛膝能降低全血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花、泽泻、山楂、草决明、均具有降血脂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1):55.

2 中华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华神经科杂志,1995,29(6):379.

3 中华神经科学会.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383.4 ,主编.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

5 王新志,等,主编.中华实用卒中病大全.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

6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上一篇:中药组方治疗慢性咽炎100例的护理观察 下一篇:点穴治疗卒中患者吞咽障碍164例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