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兼并效益及替代兼并措施的研究

时间:2022-09-30 07:41:52

企业兼并效益及替代兼并措施的研究

【摘要】 基于中国企业兼并的效益低下的现状,提出特定环境下应实施相关替代兼并的措施,以规避盲目兼并所带来的风险。希望能对我国企业兼并的低效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企业兼并;效益;替代兼并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兼并在我国已逐渐形成浪潮,到目前为止,企业兼并成功的概率并不高。据统计,1998年全球205家并购后的公司,除95家公司业绩较去年有所上升外,其余公司业绩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这给当前正大规模进行的企业并购行为敲响了警钟:企业并购不仅要追求效益,也要防止风险。

一、我国企业兼并现状及分析

在我国特有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里,企业并购“拉郎配”色彩仍很严重,在相当程度上还是一种政府行为,证券股票市场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法制仍不健全,国有企业的历史遗留问题多。在这样的经济环境里,并购存在着比西方国家更多、更复杂的风险。归纳起来我国企业兼并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兼并动机处于较低层次。我国企业并购行为是经济动机和政治动机、合理动机和投机动机相混合的产物。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为借壳上市;(2)为获取资金贷款;(3)保障和扩大控制权的收益;(4)利用虚假重组投机获利;(5)利用优惠政策。在这些比较典型的兼并动因中政府推动、获取资源要素和短期效应是现阶段我国企业发生兼并行为最重要的动机,长远发展的考虑则往往是企业考虑得最少,这种动机说明,与西方比较成熟的行为相比,我国企业兼并动因还处于较低的层次,表现为政府驱动力非常强,企业兼并盲目化其动因单一,缺乏经营战略等,还没有走上规范、有序的轨道。良好的动机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兼并中,减少和消除这些不合理及投机的动机是进行真正意义上企业并购的前提,也是提高并购绩效的基础。

2.中国企业通过股票市场完成兼并缺乏必要的市场条件。完善的资本市场和上市公司是进行企业资产重组、实现企业规模扩张的有效途径,欧美各国的企业兼并,一般是通过借助上市公司的兼并机制来完成,这是保证大规模企业兼并顺利完成的一个重要原因。中国目前尚不具备欧美股票市场和上市公司所具有的条件。虽然从1999年9月8日起,国家允许国有企业进入股票二级市场,但是在国有股、法人股尚未流通的情况下,靠收购二级市场上的流通股很难达到控股目的,今后兼并的主战场仍是国有股、法人股。国有股、法人股的流通,一直是困扰国内股市健康发展的根本问题。如何改革国有股的持股政策将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3.企业兼并只图规模的扩大,未着眼于效率的提高。企业兼并可以实现效率的提高,但并非任何的兼并都可以实现这种效率的提高,兼并实现效率的提高是有前提的。在我国,企业兼并中的有些企业盲目求大、求全,在自身实力尚不具备的情况下,轻率地收购别的企业,结果背上了沉重的包袱。有的企业兼并之后,不注重内部资产重组,人员的调整,机制的转换,仅仅是为了“树立公众形象”,连续地兼并多家业绩不佳的企业,以致自身不堪重负。有的企业纯粹是为了并购而并购,根本就没有考虑并购的目标选择、并购的时机选择和并购的交易方式等,有关部门提出了通过资产重组和兼并等来提高国有资产的经营效率时,就一哄而上,以为这样就能起到提高经营效率的目的,这种凭空想象的兼并肯定是无法达到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这些兼并行为都不是市场化行为,它们不但不能实现经营效率的提高,反而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的进一步恶化。除了企业纵向兼并外,还有许多纵向一体化的方式能够替代企业纵向兼并,达到降低交易成本的目的。

4.政府在在企业并购活动中的角色定位。作为市场的主体,企业的兼并与收购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政府应制定相关的法律来规范兼并过程中的企业行为,制定相关的产业政策导向来引导企业的兼并行为等,从而为企业兼并提供必要的完善的游戏规则,良好的外部环境。如果作为兼并主体的企业缺乏内在要求,政府单纯地依靠行政手段来促使企业扩大规模,这必然会导致由于政府和企业追求目标的不一致所产生的利益冲突,要得到良好的经济效益是不可能的。企业的兼并应根据自身的需求和市场经济规律来运作。目前个别地方却将兼并活动变成了政府行为,从提出解决困难企业的名单,到兼并方案的制定,直到收购等都是政府部门说了算。同时,由于我国政府政绩评价存在漏洞和地方保护主义,这严重阻碍了跨地区、跨行业的并购。

二、替代兼并的方案的引入

在规模及业务范围扩大的过程中,公司需要在体系及专门技术等方面寻求获得强有力的支持;惟有通过巨额投资,企业方能在这些方面形成若干支撑发展的能力。虽然可以采用兼并的方式补足此类投资缺口,但没有任何人可以保证此类联姻一定成功。

1.渐变一体化。渐变一体化是企业纵向一体化和市场交换的混合物,它表现为制造商可以自己生产一部分投入品,同时向独立企业采购剩余部分,它也可以表现为通过内部销售力量出售一部分产品,同时依靠独立的经销商销售其余的产品。渐变一体化还包括像这样的零售商,他们自己拥有一些零售店,又授予其他人特许经营权。渐变一体化有许多好处:首先它在不付出高额的资本支出情况下,扩展了企业的投入品或输出品渠道;其次企业可以利用内部渠道的成本和赢利能力的信息,协助与外部渠道的缔约谈判;最后企业可以通过开发内部投入品供应能力,保护自己不受独立的投入品供应商的要挟威胁。当然,渐变一体化获得生产和采购的好处时,也可能同时获得二者的坏处。如由于必须分配生产量,内部渠道和外部渠道可能都无法有效达到足够的规模,分配生产量可能会引起协调问题等。

2.战略联盟和合资企业。在战略联盟中,两个或多个企业同意在某项目上合作,或者共享信息及生产性资源。联盟可能是横向的,涉及同一产业中两家企业之间的合作。合资企业是战略联盟的一个特殊形式,它是由两家或多家企业设立并且共同所有的一家新的独立组织。新组织的经营和操作人员可能涉及更多的协调、合作和信息共享。日本的大前研一曾经用婚姻来形容战略联盟:“这里可能没有正式的契约,也没有购买或出售权益。如果有严格的约束性条款,也只是少数的。它的关系是一种松散的、逐渐展开的类型。”普遍而言,合资企业有吸引力之处是,它可以同时获得独立企业所达到的规模和范围经济以及一般与纵向一体化企业相关的设计属性之间的协调效果。

3.授权协议。授权协议指的是一公司对其他公司进行投资和并通过协议来明确日后获得专门生产技术和资源的一种方法,在此类协议安排下,一旦投资失败,各方遭受的损失也不大。

4.隐含契约和长期关系。隐含契约是商业关系当事人之间未明示的共同认识。企业集团成员之间的共识是一个隐含契约的例子。隐含契约通常不可以在法律范围内得以实施,隐含契约的当事人必须依靠其他机制才能使共识成为可行。一个有力的机制是如果某个当事人为私利而违反隐含契约,它就可能会损失未来的生意。

当前,企业兼并动机的产生似乎还是、至少部分还是基于这样一个逻辑假设――“大的就是好的”。大公司可以从经济规模和采购成本的降低中受益。但这种收益不是无限制,诸如精简重复机构的设置等产生的收益只是暂时的。在中国,兼并市场并不成熟、政府的干预、以及企业扩大规模的盲目性及经营管理者的好大喜功等原因致使多数兼并处于低效。在兼并收益小于成本时,公司应当考虑替代兼并方案的选择。替代兼并方案的选择可以避免企业盲目兼并而带来的兼并负受益,纠正改善企业追求短期利益的弊端,在特定情况下可以成为较兼并策略更佳的选择。

参考文献

[1]胡玄能.企业并购分析.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2]陈共,周升业,吴晓求.公司购并原理与案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3]曾凡荣.企业并购动因的研究的最新发展.特区经济.2006(1)

[4]李长英,宋娟.政府在企业兼并与技术转让中的策略选择.南开学报.2006(1)

上一篇:跨国联盟的企业国际化战略选择 下一篇:2010 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形势分析及相关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