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比特人》与影像本体论关系刍议

时间:2022-09-30 07:40:21

《霍比特人》与影像本体论关系刍议

[摘要]英国语言学家、作家J・R・R・托尔金的文学成就远比其语言学方面的造诣更为人所称道,奠定他在英国乃至整个西方文学史上地位的,正是他创作的奇幻小说《魔戒》。这部作品同样在数十年后成就了新西兰导演彼得・杰克逊及他的维塔工作室,他将《魔戒》拍成了气势恢宏的电影并揽获了十余座“小金人”。本文从影像本体论、《霍比特人》影像的现实感与虚幻性、拍摄手法对中国电影的启示三方面观照这部影片。

[关键词]《霍比特人》;托尔金;彼得・杰克逊;影像本体论

英国语言学家、作家约翰・罗纳德・瑞尔・托尔金(John Ronald Reuel Tolkien,1892―1973)的文学成就要远比其语言学方面的造诣更为人所称道,奠定他在英国乃至整个西方文学史上地位的正是他创作的奇幻小说《魔戒》(The Lord of the Ring,1954)三部曲。这部作品同样在数十年后成就了新西兰导演彼得・杰克逊及他的维塔工作室(Weta Workshop),他将《魔戒》拍成了气势恢宏的电影并揽获了十余座“小金人”。从电影的技术与市场的角度而言,在十几年前拍摄《魔戒》三部曲时,尚未被广泛运用的3D和IMAX技术如今已经普及,观众已经越来越习惯甚至是依赖于现代技术制造的视觉奇观。相应的,近年来上映并占有市场优势的大片也充斥了大量的夺人眼球的奇幻、科幻题材电影。《哈利・波特》系列电影经久不衰,《盗梦空间》《星际穿越》《阿凡达》等电影叫好又叫座,曾经的票房奇迹《泰坦尼克号》也重新制作了3D版在院线上映,这些都是观众对数字技术表示肯定的现象。

杰克逊作为《金刚》《恐怖幽灵》的导演,数字技术正是他的长项,同时又有着《魔戒》的班底和经验,因此在《霍比特人》中,显然要涉及大量技术制作出来的“奇观”。但是,杰克逊显然不可能只是单纯地推崇现代技术,只要稍微留意一下《魔戒》就不难发现,它的成功正是建立在“真实性”与“虚幻性”的结合上,它并不依靠3D技术也能完美地实现与观众的交流,换言之,《霍比特人》要想复制《魔戒》的成功,也必须要在真实性与虚幻性的结合这一点入手,这就涉及了一个传统的电影理论:影像本体论。

一、影像本体论浅析

早在古希腊时期,就有哲人提出“本体论”(Ontology)的概念,在它诞生之初,原本是用于哲学领域中对于世界上客观事物的概括。本体论主要系统地研究事物的存在和抽象的本质,因此又称为“存在论”。发展到今天,本体论依然在各个领域中为人所运用,如语言学、信息科学等。而在影视艺术这一领域,也有影像本体论。最早是由安德烈・巴赞在1945年提出的。根据巴赞的定义,影像本体论指的是“影像与客观现实中的被摄物同一。摄影取得的影像具有自然的属性,它产生于被摄物的本体,它就是这件实物的原型。‘影像本体论’认为,‘一切艺术都是以人的参与为基础的,唯独在摄影中,我们有了不让人介入的特权’。因此,电影再现事物的原貌的独特本性是电影美学的基础”。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在巴赞的理论中,“事物的原貌”是极其重要的,也是电影区别于绘画、音乐、戏剧等艺术的地方,是电影的价值所在。这也是巴赞为什么被认为是现实主义电影美学的代表人物的原因,在现实主义文学中,评价作品的标准之一便是有无塑造出典型环境下的典型人物,而真实和感人正是组成典型人物的两个重要因素,而真实往往是感人的基础。巴赞的理论为马尔丹等人所继承,对后来的电影制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直至今天,无论是现实题材的电影还是奇幻、科幻题材的电影,真实依然是一个不可回避的审美标准。然而,巴赞的理论仍然有着一定的缺陷。那就是巴赞认为电影反映真实的世界就如同指纹反映一个人的身份一样,而电影制作人的主观能动性则被巴赞的“不可干预性”所排除在外了。这就将电影放到了摄影的位置上,即使是在摄影中,也是有摄影者的干预在内的,他的思考决定了“什么是真实”“怎样来表现这种真实”。

数字化时代的来临无疑是对巴赞的影像本体论提出了挑战。当下,电影甚至有时不是“拍摄”的,而是“制作”的,传统片场中要求各部门精诚合作制作出的画面都有可能在电脑中制作完成。类似这样的现象在电影《霍比特人》中就曾有过。例如在拍摄甘道夫与十三矮人在比尔博家商讨复国大业这段场景时,饰演甘道夫的英国演员伊恩・麦克莱恩一度无法进行拍摄,因为在他身边并没有十三个真实的演员,也没有真实的室内布置,而只有绿幕以及十三个代表人头的网球,走位与台词等完全需要演员自己的想象。麦克莱恩这样级别的演员尚且为此困扰,可见数字化的制作对于电影的影响之深远。然而值得庆幸的是,《霍比特人》在现实感和虚幻感的把握上,在技术与人文情怀分寸的拿捏上,是相当到位的。

二、《霍比特人》影像的现实感与虚幻性

在《魔戒》三部曲获得了票房与口碑上的巨大成功以后,杰克逊将目光转向了另外一部托尔金的有关“中土世界”的作品,那便是《魔戒》的前传,创作时间早于《魔戒》约十五六年的《霍比特人》(The Hobbits,1937)。首先《魔戒》的成功自然使得《霍比特人》备受期待,其次,由于这是托尔金后人转让版权的最后一部电影,《霍比特人》更是受到了全世界中土迷们空前的关注。此外,《霍比特人》的故事发生在《魔戒》故事之前约60年,按照托尔金的设定,此时是中土第三纪元的末期,从电影制作的角度来说,先有了《魔戒》,后有《霍比特人》,但是两个故事大体上是一个时代的,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各自独立成章。按照成书顺序来看的话,《魔戒》反倒是《霍比特人》的延伸。因此,无论是对于导演杰克逊还是对亿万书迷、影迷而言,《霍比特人》都是一部在制作水准上不能低于《魔戒》的作品。从原著的角度而言,这显然是一个难以达到的要求。因为《魔戒》的篇幅极大,电影制作人几乎不需要多做修改,只需要对文字进行合理的影像化,就可以给观众呈上一个波澜壮阔的中土世界。然而《霍比特人》的诞生,仅仅是托尔金的一次灵感闪现的结果,他在创作过程中也只是将其视作一本儿童读物,全书不仅故事情节较为简单,篇幅也仅仅有400页左右。但是就艺术性而言,《霍比特人》并非全无价值。

《霍比特人》的成功应该归功于它的“真中有假”“假中有真”,有时甚至是“以假求真”。例如,在《霍比特人》中,特效制作者们在杰克逊的要求之下大幅度地改进了动作捕捉技术,在片中,主人公是毛发浓密的矮人(矮人包括女性在内全部都有胡子,长不出浓密胡子的矮人将被人看不起),十三个矮人的胡子各有区别,这些胡须甚至象征了他们不同的性格。在影片中,矮人从夏尔千里迢迢跋涉到孤山,一路上风餐露宿,饱受风霜雨雪的侵袭。服装部门为了保证真实感,每人同样的一套衣服都要制作由新到旧的数十套,以分别给演员和替身来表现一路上的艰辛。服装要做旧,矮人的胡须也要体现出磨损。影片中还有大量的霍比特人和矮人的战斗镜头,他们需要爬到巨怪的身上,或是被巨怪倒吊着捉住,杰克逊对矮人胡须和毛发动作的细节都要求捕捉到位,以至于剧组专门成立了“胡须捕捉部门”,来完成后期的补拍,因为在正常拍摄中,即使是反复地化妆也很难完全达到导演想要的效果。他们先用电脑创建出虚拟的胡须,然后让人戴上动作捕捉器,对其喷水、喷泡沫等来捕捉人物在下雨、下雪等天气时的表情,再将其上传到电脑与实拍时的画面合成。这样既达到了节约成本的目的,又制作出了更为逼真的效果,使观众能更为清晰地感受到索林一行人为了复国付出的代价。

由于整部《霍比特人》是建立在一个现实中不存在的“中土”世界中的,电影和现实生活之间的关系被弱化了,但是观众在读书时仍然会根据自己的想象建立一定的观影期待。这些想象都是建立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的,因此在进行后期特效制作时,剧组要考虑的是如何在保证不违背原著的前提下,使得每一帧画面都真实可感。维塔工作室的工作人员们在影片后期制作的最后几周内要完成数百个CGI镜头的制作,只要有一个空白的镜头,不管是绿幕还是前景需要进行补充,概念设计师和动画师就得坚持工作。概念设计师根据小说与剧本中的文字画出图稿,随后迅速地交给其他工作人员做3D、渲染、光线以及动画。在《霍比特人》的剧组中,有一个“哥布林小组”,负责的是塑造整个哥布林地下世界。在原著中,对于哥布林居住地的描写用墨极少,但是根据对原著的分析,考虑到哥布林的生活需要,制作人员为这个洞穴设计了十分具体的光线、通道和火焰。哥布林并不是托尔金的发明,而是一种在西方神话故事里一直存在的邪恶人形生物(但是托尔金笔下的goblin一词与普通西方奇幻中的种族不同,它与orc一样只是兽人在不同语种中的读音,事实上是一类生物),他们以群居为主,丑陋而肮脏。在《霍比特人:意外之旅》中,很好地改编了矮人们被哥布林抓到洞穴中面见哥布林王,然后打杀出去的情节。哥布林王尤其丑陋,身上长满了疣,为了凸显这些疣,工作人员将光线做得十分细致真实,然后再分层进行色彩渲染,令人可以一眼了解到这一角色的可恶。此外音效的制作也必须十分逼真,在比尔博等人在洞穴中与哥布林搏斗之时,虽然只有几十秒的镜头,但负责音效的工作人员要制作武器声、人体掉落声等十几层音效。观众由此能感受到情势的危急。

三、《霍比特人》的拍摄手法对中国电影的启示

电影在100多年里走过了一条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的路,并且技术变革的速度还在加快。毫无疑问,西方电影走过的弯路,应该为中国电影所尽量避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电视的出现对电影造成了一定冲击,当时的电影制作者都想尽办法在技术上挽回颓势。宽屏、穹幕、环幕乃至立体电影等纷纷出现,但都没有重塑电影曾经的辉煌。这在某种程度上就已经说明了,尽管技术能够造成更为逼真或更具梦幻性的视觉效果,但技术并不是成功的保障。在中国近年来上映的国产作品中,不乏打着“亚洲首部3D”“《阿凡达》团队制作”旗号的作品,但令观众满意者寥寥无几,除了审查制度的限制外,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在急躁的功利心驱使下,导演和投资方为追求一时的盈利,缩短拍摄周期,将资金投入到明星的片酬与特效的制作中,而不愿意重金求购名著版权,抛掷心力来打磨剧本,并以十年磨一剑的毅力来进行每一个镜头的拍摄。

成功的电影让人印象深刻的往往是影片中的人文情怀。在《霍比特人》中,最让观众难忘的,是索林・橡木盾等十三个矮人在艰苦卓绝的情况下力图复国的坚韧,是比尔博与索林等人深厚的友谊,是精灵、矮人、人类等种族为了世界的未来捐弃前嫌一致战斗的精神,这些故事的背景虽然是虚构的,但是人物的感情是真实的。杰克逊等人对影像本体论的实践并不仅仅是在于如何“无中生有”“假中生真”,而是构建了一个极为真实的世界来表现这些真实亲切的情感。因此,中国电影要谨记的,便是将技术升华到艺术的层面,将技术上升到美学的层面,这样才有可能打造出不朽之作。事实上,中国作为一个古老的文化大国,也有值得挖掘的文化宝藏,在奇幻题材方面,中华民族数千年的积淀并不薄弱于托尔金个人的创造,如佛道文化、天庭地府等等,但《西游降魔》《大闹天宫》等电影却很少能出彩,反倒是表现现实题材,又能较好运用特效的电影获得了成功。因此,只要中国电影人能够全方位地反思,沉潜下心进行总结,在奇幻电影方面必然有更多发挥的可能。

[课题项目] 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规划课题项目“形象设计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课题编号:2011-GH-2014)。

[参考文献]

[1] 许南明,富澜,崔君衍.电影艺术词典[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

[2] 王志敏,赵楠.理解巴赞:摄影影像本体论与纪实美学――是数字技术的挑战还是摄影技术的挑战?[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4).

[3] 宫春洁,梁岩.数字技术背景下对电影影像本体论的再思考[J].电影文学,2010(01).

[作者简介] 王秉清(1966―),女,湖北沙市人,河南牧业经济学院人文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音乐教学、影视艺术教学以及礼仪形象设计。

上一篇:数字时代的电影技术与艺术研究 下一篇:陈凯歌电影中的美学及象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