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田套种小茴香栽培技术总结

时间:2022-09-30 06:26:29

棉田套种小茴香栽培技术总结

【摘 要】本文简述了棉花套种小茴香的栽培技术,提出了该技术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就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棉花;小茴香;套种;栽培技术

为了进一步获得较高的单位土地面积的经济效益和提高团场职工的经济收入,本团调整了产业结构,实施了棉花套种小茴香栽培技术,现将成功经验与存在的问题总结如下:

1 栽培技术

1.1 田间配置

棉花采用1.25m膜,株行距配置为行距66cm +10cm、株距9.5cm,小茴香套种在膜面大行中间防风带边上。

1.2 播前准备

1.2.1 土地选择

小茴香籽粒小,不易出苗,因而对土地的要求非常严格,要求选择肥力中上等的砂壤土,盐碱土和黏重土的地块不宜种植。经调查,有碱性的地块,小茴香出苗率只有20%;没有碱性的地块,小茴香出苗率可达55%以上。

1.2.2 细整土地

由于小茴香种子较小,顶土力量相对较差,整地时严格做到“六字”标准。

1.2.3 品种选择

无论是棉花品种还是小茴香品种,都要选择籽粒饱满、大小与色泽一致的高产、优质、抗病品种。

1.2.4 土壤处理

套种小茴香的棉田在播种前必须进行土壤封闭处理,以避免杂草与棉花和小茴香争肥、争水、争光。与棉田化除一样,整地前用二甲戊灵180~200g/667进行土壤封闭。

1.3 播种

在棉田铺膜的同时,在防风带行上点种小茴香,再进行覆土适压。2013年普遍在3月10日开始铺膜,25日小茴香播种结束。播种深度为2.0~2.5cm,株距为9.5厘米,播种量为800g/667。

1.4 田间管理

1.4.1 破土放苗

3月下旬,人工进行破土放苗。

1.4.2 共生期田管

在棉花与小茴香的共同生长期中耕2次,小茴香出齐苗后,人工锄草2次。

1.4.3 小茴香收获后的田间管理

6月中旬,当小茴香籽实发黄、茎叶萎枯时进行人工收获,收获时要在一早一晚人工收获,这时植株受潮,种子不易脱落,可大大提高收获率。小茴香收获后,棉花基本上进入盛蕾初花期,此时是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的转化时期,要保证肥水供应充足。6月中旬至9月5日停水,共浇水18次,每667用水530m3、滴肥102kg/667,其中尿素50kg/667、1号滴溉肥28kg/667、2号滴溉肥20kg/667、硫酸锌2kg/667、硫酸钾2kg/667。进行化调5次,将株高控制在80~85cm。

1.5 经济效益分析

按单产25kg/667、每千克17元计算,每667新增产值425元。每667用种800g,小计13.6元/667,其他机力人工费16元,667新增成本为29.6元,667效益在常规棉花的基础上净增395.4元。

2 存在的问题

经过2012年试种棉田套种小茴香发现,小茴香成熟略晚,棉花滴头水后还有部分小茴香成熟度不够,这势必影响棉花后期的生长。为了提高小茴香的成熟度和不影响棉花后期的生长,今年应改变小茴香的种植方式,于铺膜的同时在防风带行上一同播下小茴香,然后覆上防风带土、震压。由于是防风带,要起到防风效果,覆土少则地膜易被风掀起,起不到很好的保墒效果,以至于影响播种质量,因此,小茴香出苗困难,需要人工破土放苗,因而工作量较大。

3 建议

首先,土地要严格达到“六字”标准;其次,要进一步探索防风带覆土厚度与小茴香出苗之间的关系,以达到既不影响防风效果又能保证小茴香有较高的出苗率。

作者简介:

李伯岭 大专,研究方向棉花栽培,特色种植

上一篇:关于昭通市发展现代烟草农业的思考 下一篇:大豆栽培技术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