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结肠炎26例分析

时间:2022-09-30 06:02:42

缺血性结肠炎26例分析

缺血性结肠炎(IC)是指肠系膜血管狭窄,闭塞或血压下降所致的结肠壁供血灌注不足或回流受阻而引起的结肠壁炎症性改变。是缺血性疾病最常见的类型。临床症状以腹痛,腹泻,便血常见。2005年1月~2010年7月收治缺血性结肠炎患者26例,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发现缺血性结肠炎的患者多合并有动脉粥样硬化,临床症状以腹痛、腹泻、便血常见,结肠镜多无特征性表现,早期治疗,预后良好。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26例,其中男17例,女9例,发病年龄52~75岁,临床均起病急,主要症状:腹痛26例以左侧及下腹部为常见,为一过性或游走性,两例患者出现全腹痛。腹泻合并便血24例,其中17例患者以血便起病,3例患者初起为腹泻,随后出现血便,4例患者排血水样便。发热2例,38.5℃以下,5例出现恶心、呕吐。

合并基础病:21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其中高血压病15例,合并糖尿病5例,冠心病4例,脑梗死4例,5例患者长期便秘,1例有腹部手术史,其中合并基础病的80.1%(21/26),心脑血管疾病的81%(17/21)

内镜表现,患者于发病48小时行急诊内镜,2周后复查内镜。早期镜下表现黏膜充血,水肿,黏膜下出血,红斑,点片状糜烂和浅表溃疡形成,其病变延长轴分布,呈纵行和不规则分布。部位:其中,病变累及乙状结肠10例,降结肠和乙状结肠8例,单纯累及降结肠4例,累及乙状结肠、降结肠、脾区4例。

病理组织:显示为非特异的改变,多见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溃疡出血,坏死少见,血管内血栓形成,可见中性粒细胞浸润,部分患者可见巨噬细胞内有含铁血黄素沉着。

结 果

明确诊断后患者给以罂粟碱、复方丹参、低分子右旋糖酐等活血、扩血抗凝等治疗,同时对原发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给以相应治疗。48~72小时,患者23例基本停止,3例患者出血明显减少。2周后复查内镜,24例患者肠道黏膜基本恢复正常,2例患者有轻度充血、水肿、糜烂。

讨 论

缺血性结肠炎是由Boley提出,1966年Marston报道了16例IC并将其命名为缺血性结肠炎,根据其严重程度分为一过型、狭窄型和坏疽型,后又将其分为坏疽型和非坏疽型[1,2]。

病因和机制:大多临床资料显示IC患者多见于老年人,其中女性稍多于男性。本组大于60岁以上的患者21例(81%),男性多于女性(17:9)[3]。同大多报道不相符,考虑同临床病例数有关。目前认为IC同动脉硬化有关,腹部手术、放化疗及长期服用非体消炎药等导致血管损伤及血液动力学异常的为其易患因素。另外长期便秘的患者,由于肠道的压力增高,从而使管壁血运减少,也可导致IC。

镜下表现:病变组织和正常组织分界清楚。特点为:病变为节段性,病变黏膜充血,水肿、糜烂,还有形成浅表溃疡,其溃疡多为纵行,以肠系膜侧分布,部位以脾区及降结肠多见,这同肠道血运有关。直肠以肠系膜下动脉和直肠动脉供血为主,乙状结肠以肠系膜下动脉供血为主,而肠系膜下动脉管腔狭小,易形成血栓。脾区为肠系膜上下动脉的移行部位,由于吻合支少,易发生缺血性损伤[4]。病理也无特异性,急性期可见水肿,白细胞浸润,毛细血管扩张,表面上皮的破坏等,亚急性期可见隐窝脓肿的形成,巨噬细胞含铁血黄素,腺体结构破坏,慢性期可见黏膜萎缩伴有纤维组织及肉芽组织的黏连,也可有再生上皮的形成。在早期行急诊肠镜时,应注意,由于结肠镜的检查是形成IC的原因,同时口服泻药也有加重病情的可能,因此当患者合并腹膜炎及肠穿孔的可能时,禁忌肠镜。

临床症状:①腹痛:26例患者均出现腹痛部位以左侧腹部多见,多为剧烈腹痛,阵发性加重,以左侧及下腹部常见,两例出现全腹痛。同病变的位置有关。②腹泻和便血,腹痛合并腹泻24例(92%)。患者早期腹泻,随后出现便血,部分患者早期即出现便血,在本文的患者,占65%。③恶心呕吐和腹胀,在所采集的病例中,有患者5例(19%)。④发热患者2例(7%),考虑同肠道感染有关。

治疗:一般患者在明确诊断后,给以罂粟碱,复方丹参,低分子右旋糖酐等活血,抗凝等改善肠道微循环等治疗后1周内症状可缓解,两周后肠腔黏膜基本恢复正常。在治疗期间注意肠道感染,发热的同时白细胞增高的患者及时给以抗感染治疗。当肠壁有坏死和穿孔的可能性时应及时手术治疗。一过性IC患者给以有成效治疗后,症状一般在48小时内恢复。因此,发病急,症状消失快也是其临床特点。

随着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日益增多,IC的发病呈增多的趋势,其临床特点为,发病急,缓解快,病变局限,可与炎症性肠病和感染性肠病进行鉴别。目前无特异性影像学确诊方法。曾有人认为肠系膜血管造影是诊断IC的金标准,但由于阻塞的部位大部分为小动脉,血管造影不易发现,而且由于造影剂可加重血栓的形成,因此临床并未推广。对于基层医院,结肠镜是最为直观,敏感,而且可以直接取活检进行病理诊断。综合特点,对于50岁以上合并冠脉硬化,糖尿病,高血压,腹部手术史等高危人群,如果出现腹痛、腹泻、血便的患者,应高度怀疑IC,于48小时内,行急诊内镜的诊断,在符合早期IC的镜下特点时,即可早期应用改善微循环的内科治疗。早诊断、早治疗对于IC的预后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刘晓,等.缺血性结肠炎的诊断.胃肠病学及肝病学杂志,2010,12(19):12.

2 尹平,等.缺血性结肠炎的25例分析.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2(11):4.

3 林三仁.胃肠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4 Hunter Gc,Guemsey JM.Mesenteeric ischemia.Med ClinNorth Am,1988,71:1091-1115.

上一篇:加强腹股沟管上壁在斜疝修补术中的应用体会 下一篇:脊柱手术后感染的诊治体会6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