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育生态理论论文

时间:2022-09-30 05:26:11

美术教育生态理论论文

一、概念界定

(一)区域活动

所谓区域活动也常被叫做“活动区活动、区角活动、兴趣区活动、活动区教育等”。通俗地讲区域活动就是指教师根据幼儿的相关需要及兴趣取向,结合幼儿教育的相关教育目标等因素,进行一些区域的划分,如积木区、科学区和表演区等,并在这些区域中完成的教育教学活动。

(二)美术活动区域

本研究中美术活动区域是指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以美术教学活动为主的区域。

(三)材料生活性

材料生活性指材料是来源于幼儿生活的,能为幼儿理解、接受。

(四)材料操作性

材料操作性是指材料要便于幼儿使用和操作,有一定的梯度,适合拥有不同能力的幼儿去尝试。

(五)材料层次性

材料之所以具有层次性,从客观上讲是由于客观现实本身的复杂性造成的,从主观上看是由于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一种由浅到深、由现象到本质的深化过程。本文中材料层次性主要是指在活动区角的投放设计上要做到“由易至难,由简至繁,层层递进,步步深入”。

二、理论综述

(一)生态理论

教育生态理论强调教育系统是一个多层次的生态系统。无论是学生个体、学校组织,还是区域教育,都存在生态环境并需要优化。只有具有健康的生态环境,处于其中的个体或组织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是“由生态关系组成的环境”的简称,是指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影响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各种自然(包括人工干预下形成的次生自然)力量作用的总和。教育的生态环境就是相对于教育这一主体而言的内外部世界,即以教育为中心,对教育的产生、发展有影响、作用的条件、力量等各种外部刺激的多维空间系统,可分为系统外生态环境和系统内生态环境。教育既受生态环境的多因子的综合影响,又反作用于生态环境,并在与生态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寻求协调,以获得共生发展的目的。美国行政生态学家雷格斯认为,生态环境中的因素可以分为无感因子和敏感因子两种。所谓无感因子是指那些与研究内容没有多少关系,在选择生态因素时可以忽略不计的因子;敏感因子则是指那些与研究内容存在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关系的因子,这些因子是构建教育生态系统的关键要素。而教育生态环境是由自然生态环境、社会生态环境、规范(文化)生态环境组成的。其中,自然生态环境中的人口分布、自然资源和人工资源、建筑物的布局和结构、校园基础设施、学校内外各种绿化环境,社会生态环境中的家庭氛围、邻里关系、社会价值取向、社会生活方式,规范生态环境中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社会道德等都是能影响教育生态系统的敏感因子。在诸多敏感因子中,因其作用不同而又有独立因子、附属因子和交互因子之分。对教育生态系统来讲,独立因子往往是单独对教育产生重大作用的因子,不受研究内容的影响;附属因子常指伴随其他生态因子对教育产生影响的因子;交互因子则是指生态环境与教育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因子。

(二)活动区投放的层次性

活动区的环境创设要最大限度地利用所有的空间,使每个角都充满教育的潜在功能:操作材料柜与桌椅的摆放要形成一个相对固定的区角,以便于幼儿随机取放、随时操作,对有交流价值且需要较长时间保存的作品,可利用幼儿站立高度以上的墙面,或以空间垂吊的形式进行展示,最终使环境变成幼儿自主学习的助动剂,即看到环境就想学,接触环境就能学,使环境成为幼儿交流的催化剂,即看到环境就想说,接触环境就能说。一般而言,每个幼儿都会按自己的兴趣、爱好、需要来选择活动,按自己的习惯、方法、能力来尝试活动。因此,教师要注意活动区域材料投放的层次性,以个体发展目标创设环境,这有利于不同水平幼儿的按需选择,也有利于幼儿由浅入深地学习、循序渐进地学习。需要注意的是对个别幼儿的特殊需要,可“度身定制”,自然界的物质或生活中的废弃物均能利用,或提供需局部制作的半成品,以帮助幼儿实现经验的升华。

三、实施策略

(一)依据幼儿的不同兴趣“点”有梯度地投放材料

实践中,幼儿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幼儿不同兴趣“点”的需要进行材料的投放。这里所指的“兴趣点”既可以是一些集体所关注的,也可以是幼儿个体所关注的兴趣需要。而不论何种兴趣点的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都必须要依据其兴趣开展活动,这是保证教学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那么,教师要如何获取幼儿的兴趣“点”呢?实践证明,幼儿的兴趣“点”是不断变化的,在寻找幼儿的兴趣“点”时,教师必须从多角度进行观察,从集体关注转移成小组关注,进而更好地发现幼儿的兴趣“点”,并据此进行材料的投放,进一步地激发幼儿探索知识。案例1:某中班,主题活动:“冬天”。这是幼儿在一次聊天过程中所生成的话题。当时,某教师发现在聊天的过程中,幼儿对于冬天的保暖用具非常感兴趣。之后,便组织小朋友们从家中带一些自己曾使用过的保暖用具,如围巾、手套、帽子等。最后,在教学活动中,他组织幼儿一起对这些物品进行了图案、颜色搭配以及线条组合等相关美术方面的观察活动。上述案例中,教师通过参与幼儿日常生活的聊天,获取了他们对图画、颜色、线条的关注点。这种善于捕捉幼儿对保暖用具的兴趣,并以此开展的主题活动,不仅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也完成了相关美术知识的传递,可谓一箭双雕。进一步分析,我们发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幼儿集体兴趣的收集,将使用过的保暖用具作为教学材料投放在了教学活动区中完成了环境创设,并通过美术欣赏活动帮助幼儿获取了相关经验。值得一提的是教师依据部分幼儿兴趣,进行了绘画材料的投放,并让幼儿进行了自我想法的表达,这样做极大地激发了幼儿的求知欲望。总之,通过此案例可以令我们认识到,依据幼儿不同兴趣点的需要进行材料投放将有利于我们完成教学任务,提升教学效率。

(二)通过适时性增添难度递增材料以维持兴趣持久性

从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在教学过程中幼儿对一种材料产生兴趣后并非是固定不变的,而会随着能力的转换而发生改变,也会随着材料变化而产生关注程度上的变化。所以,教学中教师必须要针对不同幼儿的兴趣需要及操作水平的不同,适时更换材料,并增加一定的难度,以使幼儿保持持久的兴趣。这里必须说明的是,不是每次活动的材料失去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后就毫无使用价值了,这时只要通过增添相应的一些材料或者改变材料性质及作用,就可以使其再获生命,这也说明了材料具有较强的可塑性。案例2:“剪窗花”幼儿对我国的传统文化了解甚少,而对圣诞节等外国节日非常熟悉。一次偶然,教师发现一些小朋友对窗花非常感兴趣,于是教师与幼儿一同开始收集资料。课上,教师向幼儿介绍了窗花及剪纸的相关知识,并介绍了剪窗花的一些方法。课后,教师还有意识地将材料:“蜡光纸、剪刀”投放在了区角中,希望能够让幼儿进行操作。可事隔几天,区角中活动的小朋友就变得很少了,幼儿对剪窗花失去了兴趣。这是为什么呢?是什么原因导致幼儿失去了之前高涨的兴趣呢?通过对学生作品的调查与分析,原因找到了。原来幼儿通过活动已经可以从不成形变成了能剪出图形,同时对边剪、对角剪等一些方法已经能运用得很好,所以就造成了兴趣的丢失。这时,教师想是否可以尝试用不一样的材料进行窗花剪纸呢?于是,教师找来了各式各样、大小不同的塑料纸、糖果纸、布、卡纸等投放到了区角中。之所以这样做,是想试图通过这些材料的增添与丰富,再次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使其继续关注剪纸。而结果也正如设计之初教师所想,幼儿的兴趣再次被激起来了。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发现教师教学之所以取得成功主要原因有这样几点:首先,教师抓住了节日和我国传统艺术的教学契机,实现了既进行传统文化的弘扬、将传统文化与美术相结合,又让幼儿在欣赏、动手操作中了解了我国的传统文化,可谓一举多得。其次,教师能在发现幼儿兴趣“点”因材料的单一而改变时,及时剖析问题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再次,教师能够通过自身的观察、比较,将幼儿作品在操作的程度上加以变化,帮助幼儿找到一些兴趣“点”,所采取的增添材料方法达到了激发兴趣的功效。上述三个方面最终促成了教学的成功。这也告诉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尤其是在投放的材料上,可通过多种变化,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事实证明,材料变化能使幼儿保持持久的兴趣,使幼儿的探索角度变得更加广阔。

(三)选择性替换材料或增减辅助材料以产生新的问题

活动区材料需要有选择地进行替换或者增减以促使幼儿在活动过程中产生新的问题,从而激发幼儿的参与兴趣。如在小班的泥工活动区域中,教师可将模型、各色彩的泥、刀以及滚条等泥工材料有序地加以投放。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幼儿对已经成型的工具不再感兴趣,对此,如果教师将豆子、牙签、铲子等一些辅材料投放到工作区,幼儿就又会产生新鲜感,注意到这些材料,产生“这些东西有什么作用呢,橡皮泥和它们一起能做什么”等一系列疑问。这时,教师再及时出现并加以讲解,就能激发幼儿的参与兴趣。故而,我们说在幼儿活动区域中选择性地替换或者增减活动材料,有利于我们教育有效性的提高。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通过研究,本文认为在美术区域活动中,“依据幼儿不同兴趣“点”有梯度地投放材料”;“通过适时性增添难度递增材料以维持兴趣持久性”和选择性替换材料或增减辅助材料以产生新的问题的策略是可行的、有效的。同时,本文还认为材料的投放必须以《规程》《纲要》为依据;材料投放的恰当性和适时性直接关系到活动效果;正确而丰富的材料投放为美术区域活动提供了物质基础,使幼儿的自主探索活动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提高;应组织多样的美术区域活动,让幼儿能在做做、玩玩的过程中充分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表现自己的聪明才智。

(二)建议

本文所述的研究结果仅仅是基于本园的实践,因此在一定的程度上还存在着局限性。为此,这里也提出几点建议,以期对同行们从事相关研究或教学有所帮助。

1.教育需要一份责任

责任感是我们从事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根本,教师只有有了责任感,才会更重视幼儿教育,促使幼儿获得更好的发展。人既应该对人有责任,也应该对自然有责任。传统伦理学主要关心的是个人行为的正确性。黄宗羲在《续师说》中有这样一段话:“嗟呼!师道之不传也岂特弟子之过哉?亦为师者有以致之耳。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而非师矣。”而今,道之广闻,业之专精,学生有惑不愿解,亦非师也。从某种意义上讲,作为教师,我们应先教育自己,把自己造就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有高度职业责任感的人,这是我们不可推卸的义务。试想一下,要是人们放心大胆地、不加思考地把受教育者的道德、心智及其灵魂信托给教师,而教师却并未意识到这一伟大重托,那将会是怎样的一种不幸呀。

2.发展需要一种坚持

邹韬奋曾说过这样一段话:“一个人做事,在动手之前,当然要详慎考虑。但是计划或方针已定之后,就要认定目标前进,不可再有迟疑不决的态度,这就是坚毅的态度。”古人孟轲也曾作文:“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联系到早教,同样也需教师有种坚持。这是因为在教育教学的研究上,没有人知道自己的研究是否能成功,而失败是再所难免的。只有坚持不懈、科学规划和合理实施,才能得到我们所希望的结果。

3.成功需要一起共享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笔者深深地感悟到共享是推动教师教育教学迈进的基石。共享、分享,是指资源的共同分享及利用。在研究的过程中,笔者的一些想法得到了同组老师的肯定,而他们也将自己的点子和我一同分享。这也是为什么此研究能取得较好成果的重要原因。

作者:蔡晓霞 宋文吉 单位: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乔司中心幼儿园

上一篇:本科院校生态理论论文 下一篇:基于水量调度的水资源利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