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样教《欧也妮.葛朗台》

时间:2022-09-30 05:06:22

【教学缘起】

2007年起,福建高考语文增加文学名著阅读的考查内容。因历年《考试说明》把它归入对主要情节、经典对话、精彩细节的“识记”层级上,致使高中生背梗概、记对话、抠细节之风盛行。在目前名著教学“以考促读”的强烈的功利心的逼迫下,文学名著“教什么”问题比起“怎么教”更显得突出抢眼。该如何立足于文本样式,把握文学名著教学内容确定的规定性?该如何反思厦门双十中学陆敏老师所说的:“以审美为特征的文学名著阅读正是以提倡文学阅读的名义给灭杀了!”(《改革与困境 ――福建高考语文命题反思》)等等,笔者结合日前所开展的《欧也妮・葛朗台》四个课时的系列教学,以期尝试探究文学名著(特别是小说)教学内容确定的规定性问题。

【课件思路】

第一课时:作家和作品

1.巴尔扎克简介――文学上的“拿破仑”,法国社会的书记员

2.巴尔扎克的“寡妇情结”――文学的巨匠,爱情的乞丐

①扭曲的干涸心灵;②荒诞的激情初恋;③传奇的悲剧婚姻。

3.雨果对巴尔扎克的评价

①“巴尔扎克笔直地奔向目标,抓住现代社会进行肉搏。”

②“他的一生是短促的,然而也是饱满的,作品比岁月还多。”

4.情节梳理――以吝啬鬼葛朗台的家庭生活和剥削活动为故事的主要线索,以欧也妮的爱情和婚姻悲剧为中心事件(7个章回梗概略)

第二课时:葛朗台之发家

1.时代背景――1789年大革命之后的法国近代历史(部分)

①法兰西共和国;②第一帝国;③波旁王朝复辟;④七月王朝。

2.社会背景――法国大革命前的等级状况

①第一等级:僧侣;②第二等级:“带剑”贵族和“穿袍”贵族;③第三等级: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前身以及广大农民。

3.葛朗台发家与法兰西历史息息相关

①法兰西共和国时期:行贿拍买下当地最好的葡萄园、修道院及分租田;加入共和党,当选行政委员、区长。修筑通向自己葡萄园和田庄的公路。在房地产登记时,利用职权占便宜;向共和国军队提供白葡萄酒,购入好牧场;

②拿破仑执政时期:被免职;连得岳母、妻子的外公和自己的外婆的三笔遗产,成为全区纳税最多的人,得到“新贵”头衔;

③波旁王朝复辟时期:扩大地产,出租磨坊,买卖公债,抛售黄金,垄断葡萄酒生意,聚敛起1700万法郎财产。

4.总结――从箍桶匠到地方首富的“暴发户”

第三课时:欧也妮的爱情

1.欧也妮的外貌――“像一朵盛开的花”

2.欧也妮性格经历三个阶段

①查理到来之前,她像母亲一样过着清苦平静的生活;

②查理到来之后,她开始对爱情有了执着的追求;

③老葛朗台死后,她接管家业,慷慨捐赠。

3.欧也妮的爱情悲剧

①少女情怀总是诗;②一见杨过误终身;③虔诚慈爱往天国。

4.总结――欧也妮的爱情故事脉络

①喜:欧也妮对查理一见钟情,她瞒着父亲招待堂弟;

②赠:把全部积蓄六千法郎送给查理;查理回赠给她一个母亲留下的镶金梳妆匣;他们私订终身;

③忠:查理去印度七年,杳无音讯,但她还是一直盼望着查理归来(查理睡过的房间保持原样;买了世界地图挂在镜子边;早晚端祥梳妆匣里叔叔婶婶的相片);

④弃:得知自己被查理抛弃,精神上受到极大的刺激;

⑤寡:答应嫁给公证人的儿子,但只做形式上的夫妻;丈夫当上议员八天后死了,欧也妮三十三岁就守了寡。

5.探究:爱情悲剧,谁之过?

第四课时:金钱“执著狂”下的人性变异

1.中外文学作品的典型人物(代名词)

①阿Q精神;②变色龙;③守财奴。

2.“人生就是一件交易”――葛朗台形象分析

①外貌特点;②性格特点;③口头禅(“弗利尔足算”;“爷爷的刀”等)。

3.金钱“执著狂”下的人性变异(细读“抢夺梳妆匣”一节)

①逼走侄子;②折磨妻子;③剥夺独生女对母亲遗产的继承权。

4.查理形象分析

5.克罗旭和格拉桑家族形象分析

6.索漠城众生相分析

7.总结――《欧也妮・葛朗台》的深刻之处

①线索并行,结构紧凑;②心理描写入微,细节刻画生动;③谑:个性化语言;④灰暗、沉闷的环境描写。

【课例说要】

传统的文学名著教学,特别是小说教学,一般都围绕梳理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揭示小说主题等“三座大山”展开,这是读小说的“纲”和“源”,本无可厚非。但是如果偏重于肢解小说、把小说当作散文类的作品进行局部的语文综合知识教学,则是 “舍本求末”。名著教学内容的确定首先要承认其文本的规定性,即认识类别、整体感知、领会主旨。

1.认识类别。文学名著是经过时间沉淀下来的经典。小说是文学作品,它反映着人与现实之间的一种审美关系。读者必须以审美的态度来鉴赏小说中的人和事,不能把小说里的人和事作“传记”或“新闻报道”式的分析。怎么才能做到合适的文本解读呢?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教授提出两个要求:“第一,对这种特定体式的文本,阅读取向要‘常态’。也就是说,像正常人、像能读这样作品的人那样去阅读。第二,在特定文本体式中,要运用符合这种体式的阅读方法。”(《依据文本体式确定教学内容》)王教授这里提到的“符合这种体式的阅读方法”即强调小说作为一种类别的排他性和独立性,以《欧也妮・葛朗台》为例,这种类别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价值。人是价值本体,人的行为即价值源泉。小说以葛朗台的家庭生活和剥削活动为主线,以欧也妮的爱情悲剧为中心事件,全面反映了法国社会在波旁王朝复辟时期各种角色的政治关系、经济关系和文化关系,集中体现了“人与外在自然的发展和消亡”这一价值。二是容量。小说可以容纳一个人的一生,甚至可以让小说主人公一生中的许多时间隐藏起来,让任何人都看不见他(包括作家本人)。《欧也妮・葛朗台》不仅有时空和命运跨度,而且借父女、主仆、情敌等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初期索漠城等特定环境中各个阶层的众生相,可以说呈现的是法兰西社会的一个真实断面。三是情节。“情节是关于事件的安排”(亚里斯多德),也是事件的总结。《欧也妮・葛朗台》集中通过欧也妮22岁生日那天的矛盾冲突,让元叙事情节、核心情节、辅助情节和衍生情节有了“逻辑的一面”( E・M・福斯特)。四是人物。小说的人物是典型人物,“典型是类的样本”(巴尔扎克《一桩无头公案》)。可以说葛朗台是个性和共性、个别和一般的辩证统一,他的身上包括着所有那些在某种程度上跟他相似的人们的最鲜明的性格特征,是艺术家创造的已然成为“这一个人”的代名词。五是环境。环境是人物性格形成和情节发展的重要原因和动力。小说的环境比同时代的环境更有代表性,是“人物――环境――时代”的和谐统一。索漠城的阴晦闭塞和守财奴家摇摇欲坠的楼梯等描写都令人见微知著,不仅为塑造人物提供了“烙印式”的时空位置,更为读者创造弥补“诚实的人生环境”(黄瑞槐《小说教学中的环境创新教育》)提供可能。除此以外,确定名著教学内容还离不开对作家风格论的研究,如《欧也妮・葛朗台》是巴尔扎克讽刺作品中最具有活力的一部力作。作品的讽刺性暗含着它的写实特点,即过程性的叙事大于抒情性的记事,客观性的描写多于主情性的描写等。

2.整体感知。整体感知指的是读完一部作品后产生的心理感触,即阅读者通过直觉在较短的时间内对作品要点总体上的领会和把握。陆志平在《语文课程新探》一文中说道:“不应把阅读作为一个技术的过程,而更应把阅读作为文化建构的过程。”《欧也妮・葛朗台》有点类似于历史小说,但它不是简单的还原,“它不着眼于主体历史的‘宏伟叙事’,而转向更小规模的‘家族’甚至个人的历史叙事”(张清华《十年新历史主义文学思潮回顾》)。细读文本,我们不妨把作者行文思路疏理如下。

①时间。时间是故事的生长点,是对叙事的编排和重置。《欧也妮・葛朗台》这部小说以1819-1829年为序列。书中的时间是艺术时间,可分为两类:一是物理时间,即不能更改的长度和流向,与情节运动和趋向有关;二是心理时间,即可以把等值的时间拉长或拉短,如“家庭的苦难”比起“如此人生”和“结局”,表达的节奏和速度要慢得多、密度要大得多(列表如下,参考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1983年6月第三次印刷的傅雷译本,下同)。下面是一部分暗示时间的句子。

②地点。文学名著的地点是一种特殊的存在,是生活和想象的结合体。《欧也妮・葛朗台》虽然提到索漠、安茹(越)、南特(德)、巴黎等等地点,但是作家着墨的重心描绘了索漠城“最阴沉的修道院”式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那偏远的地理位置,那起伏不平的街道情景,那灰暗剥落的房屋和寂静沉闷的气氛。而后,作家又花了不少笔墨展现了葛朗台家的情形:那装有铁栅小窗的独幅橡木大门,那阴森、凹陷的住宅……小说家为了避免布景式的概貌写法让读者昏昏欲睡,文中既以现在时描写了地点,又描写了叙述者在其中的行动。从指示式(“你也可看到一个卖酒桶木材的商人,两只大拇指绕来绕去的,坐在门口跟邻居谈天。”)(第3页)到疑问式(“索漠城中,不是个个人都给他钢铁般的利爪干净利落的抓过一下的吗?”)(第7页)到祈使式(“吃呀,拿侬,尽吃。”)(第17页)还有对堂屋的介绍也颇具匠心,“从大门内的环洞进出的”令人如临其境。“它同时是穿堂,客厅,书房,上房,饭厅;它是日常生活的中心,全家公用的起居室”(第14页)――这正是葛朗台第三次请客商讨处理其弟破产大事的地方。前后暗合,有条不紊,用语平实,娓娓道来,令读者莞然陶醉。

③结构。文学名著的结构艺术,实际上就是作家怎样巧妙地把作品中的人物、情节、细节、场景组织起来的艺术。“小说是讲人生经验的”(老舍《怎样读小说》),“(小说创作)最困难的是结构”(柳青)。为了让故事饶有趣味,《欧也妮・葛朗台》的情节按巴尔扎克常用的“三段式”(环境――人物――故事)结构展开,并遵循着“展开――纠葛――上升,渐趋高潮――下降――冲突得到明确解决”等起落环节(与课件思路“欧也妮的爱情悲剧:喜――赠――忠――弃――寡”对应),最后矛盾冲突在欧也妮打发特・蓬丰去巴黎送信中“统帅起来”――“您为了服从社会的惯例,牺牲了我们的初恋,但愿您在社会的惯例之下快乐。我只能把您父亲的名誉献给您,来成全您的幸福。别了!愚姊永远是您忠实的朋友。”(181页)同时在小说的结尾处,也表达出巴尔扎克同托尔斯泰一样的“野心”,他要灌输其“诱掖奖劝”的某种“主义”的意图――“这女子的手抚慰了多少家庭的隐痛。她挟着一连串善行义举向天国前进。”文学名著的结构艺术因与篇幅的长短有关,它的艺术属性的外在体现也不同。总体来说,《欧也妮・葛朗台》的艺术结构是凝炼的、含蓄的、玲珑剔透和干净利落的,这在作家对欧也妮形象的“少有的抒情气氛”的描述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它让我们思考“爱情悲剧,谁之过”之余,也给了我们温馨和慰藉――在浩叹之余感到人生的亮色。

④语言。小说首先是语言的艺术,蕴含了作家丰富的知觉、情感、想象等心理体验。读懂小说,就要掌握破译语言的能力,特别是破译小说语言的情感性、模糊性和精炼性。以《欧也妮・葛朗台》(179-180页)的对话为例:

“所长,你慢一步走。”欧也妮看见特・篷风先生拿起手杖的时候,这么说。

听到这句话, 个个人都为之一怔。所长脸色发白,不由的坐了下来。

“千万家私是所长的了。”特・格里鲍果小姐说。

“还不明白吗?”特・奥松华太太接着嚷道,“特・篷风所长娶定了葛朗台小姐。”

“这才是最妙的一局哩!”老神甫说。

“和了满贯哪。”公证人说。

两位克罗旭家的成员为什么这么说?这就跟小说叙述上语言的精炼性有关。官有官腔,民有民调,作家用寥寥数语完成神甫达到目的后“欢谑”的刻画,诸如此类的语言还有葛朗台说过的“难道我们就不吃死人了吗?什么叫做遗产呢?”(第57页)“幸亏她硬朗得很:她是拉・裴德里埃家里的种”以及他的“弗利尔足算”“爷爷的刀”“得得得”等口头禅(第150页),作家用“欢谑”表达了一种更为严肃的处境和思考。海明威著名的“冰山理论”强调“每一句话和每一段落,都要尽量写得简洁。”闻一多先生也说过“文字不单单是表达思想的工具,它还是目的。”文学名著的语言通过省略、概略、隐喻、象征、暗示等技法完成了它的“陌生化”过程,因此增加读者感知的难度,延长感知的“距离”(与书中查理和欧也妮书信来往的“邮政距离”有些类似),同时也让读者获得更强更持久的审美效果。

3.领会主旨。主旨是文学名著的灵魂,是小说结构的纵深层次,它决定着作品质量的高低、价值的大小和作用的强弱。由于文本指向性和包孕性的不同(包括读者阅读语言形态上的差异),所以主旨也呈现出多层次状态。《欧也妮・葛朗台》以批判主义作品共有的“描写人生,贴近真相”为准绳,在主旨表达上,体现为三个层面:

主旨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法国外省的确立和巩固;

主旨二:金钱腐蚀了人的情感,破坏了家庭生活和人际关系;

主旨三:宗教成为社会弱势群体的精神寄托。

主旨一是从创作的背景上来说的。《欧也妮・葛朗台》这部小说所叙述的故事,发生在一八一九年至一八二九年的法国西部小城索漠。但整个故事的时间背景,却要上溯到法国大革命的一七。地域背景则远涉浮华的巴黎和辽阔的海外。小说通过一个吝啬鬼残忍、凶狠、毒辣的发家史,表明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冷静务实”中的扩展性和影响力,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深入到法国各地和社会的各个角落。

主旨二是从创作动机上来说的。《欧也妮・葛朗台》是欧洲文学史上“金钱与买卖的史诗”,是深刻揭示资本主义社会金钱罪恶的里程碑式的作品。为了金钱,查理背叛诺言,抛弃爱情;为了金钱,特・蓬风费尽心机,虚伪做作;为了金钱,夫妻反目,父女隔膜……因为葛朗台是百万富翁,便连“他的说话,衣着,姿势,瞪眼睛,都是地方上的金科玉律”(第8页)。“利己主义的斤斤计较”(巴尔扎克),正是一系列使人堕落的事件的基本法则。巴尔扎克把批判的剑锋直接指向了大资产阶级,表达了内心强烈的爱憎。

主旨三是从创作本源上说的。文学创作,都有一个积累和发现素材的过程。左拉曾说过:“有些小说家甚至在巴黎生活了二十年,却仍然是个外省人。他们在对自己的乡土的描绘方面是出色的,但一接触到巴黎的场景,便寸步难行了。”(《论小说》)但是巴尔扎克不同,他头脑中装着“整个社会”,他“比从当时所有职业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全部东西还要多。”(恩格斯在《致玛・晗克奈斯》)就像《复活》的素材是一个名字叫科尼的法官提供的一样,《欧也妮・葛朗台》也有其创作蓝本。在《献辞》中,作者把此书“献给马丽亚”。经考证,作为庇护神“黄杨枝”的马丽亚其实就是巴尔扎克的情妇,是其“寡妇情结”的一个侧面。可以说,作家按马丽亚的影子写下了欧也妮,按其父(暴发户)的影子写下了葛朗台,按自己的影子写下了查理,以及作家本人对贵族姓氏“德”的亲昵等等,都说明作家人品和文品具有双重性。所以主旨三与作家对那个时代“理性王国”(理想、热情、英雄主义)破灭后的失望感有关,在某种意义上与当时法国的文化传统、社会心态、宗教色彩有着对应的关系。换言之,《欧也妮・葛朗台》在哲学层面上体现了“隐含作家”的道德观照,它以形而下的形式表现形而上的内容,让宗教成为社会弱势群体的精神寄托。它以“自赎”的、“幽默的圣徒”式的形式创造了美的形象,让欧也妮这“一枝卓然独立于金钱至上的泥潭里的莲花” 闻名于世,给人以很高的审美享受。

[作者通联:福建泉州市泉港区第一中学]

上一篇:阅读教学中强化“差别感受性”的途径 下一篇:立体思维的三个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