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升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策略与实施

时间:2022-09-30 05:04:45

新升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策略与实施

摘 要 新升本科院校属于应用型本科,它的教育既非宽泛的工程科学教育,也非狭窄的技术职业教育,而是保证人才基本素质培养基础上的现代专业教育。专业培养方案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基础,也是专业培养特色的体现。本文针对新升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内容进行了讨论,提出了制定原则以及实施措施。

关键词 新升本科院校培养方案制定原则实施措施

新升本科院校以教学为中心侧重培养在生产一线从事设计、制造、运行、检测、技术指导、经营管理的工程技术型、工程管理型人才。工程技术一线的人才最基本的特征是实践性、实用性、有效性、综合性和创新性。对于新升本科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来讲更应该体现这些特征。

1 新升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面临的问题

截至2005年10月,本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全国高校的布点数已达770个,该专业布点数在我国高等院校各专业中位居第二(仅次于英语专业)。目前计算机专业面临着很大的挑战,主要反映在两方面:一是竞争最大,包括全行业的竞争和其他专业的挑战,计算机应用技术已经不再是计算机专业的专利,也不再是优势;二是行业壁垒,目前企业和行业的应用系统工程、信息系统等项目渐与高校无缘,具有行业竞争优势的是既懂专业又熟知计算机技术的部门。这对高校计算机专业的办学带来了诸多新的课题和新的问题,不同类型的学校面临着的问题也各不相同。对于新升本科院校来讲,与其他高校相比面临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学生的差异

从1994年到2003年,我国计算机本科教育一直处于快速发展时期。但从2004年开始,其发展速度明显变缓,并逐步进入了一个平稳发展时期。从1994年到2003年,计算机专业生源好,录取分数高,第一志愿居多,但从2004年起,学生录取分数降低,且第一志愿少。对于一所新升本的本科院校,生源就可想而知了。

(2) 专业的差异

从计算机学科来讲,分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三个二级学科;从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可以分为研究型、工程型、应用型、教育型人才。当前国外兴起许多本科专业(比如:软件工程、网络工程等),一些本科院校纷纷开办软件学院,开办新专业。而对于新升本这类学校,受到很多限制,不允许申报目录外的其他专业,因此,目前新升本科院校只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个本科专业,专业具有单一性。

(3) 师资的差异

本科教育与专科教育有着根本的不同,本科强调加强基础理论的教学,专科强调实践技能的教学。对于新升本科院校的师资来讲,教师原来都从事专科教育,教育思想都是专科的,所以讲授基础理论肯定不如其他高校的教师有经验、有水平,但是他们在讲授应用课程方面却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4) 就业差异

由于国内75%的高校都有计算机专业,而且新升本科院校的知名度又不高,所以造成就业形势严峻。据2003年统计,一般本科院校的本科生考研的占16%,还有84%需要就业。对于新升本这类学校的学生由于生源的问题,几乎100%需要就业。重点院校的计算机本科专业学生的就业率远好于新升本科院校。

2 培养方案的制定原则

工程技术一线人才的最基本的特征是实践性、实用性、有效性、综合性和创新性,这也是新升本科院校的主要培养目标。但是目前社会上对本科教育存在两种观念。一种观念认为本科教育应该是厚基础宽口径,其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体系要面面俱到。另一种观念则认为应该是深广适度的基础,较宽厚的学科基础,扎实有效的工程实践训练,实用对口的高水平专业方向,其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体系应该适当根据市场需求来调整。笔者认为前者适合计划经济时期的精英培养年代,因为那个年代是包分配,学生毕业后不愁没有工作。后者则比较适合市场经济时期的大众化教育年代,学生毕业后需凭本事自谋职业。新升本科院校更应该以工程教育为核心,以职业取向为基本原则来开展一系列的教育,由于计算机专业技术日新月异,市场需求不断变化,计算机专业的教育更应该坚持第二种观念。

本科生的培养要求是学生毕业时具有独立工作能力,能力的体现关键在于能不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能力应该包括理解能力、设计能力、操作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原则应该是以工程教育为主线,以工程实践为基础,选择主体教学内容和环节,构建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其基本思想就是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需求,加强能力培养,突出特色,提高质量。

3 培养方案的基本内容

人才培养方案是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层次的重要文件,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确定教学编制的基本依据。为使人才培养方案能科学合理、具有针对性,首先要明确人才培养定位,其次,要确定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新升本科院校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应该为IT人才的中低端人才,大部分为面向企业需求的实用性、复合型、国际化的高级人才,主要从事计算机应用领域的系统分析、设计、开发、测试等。

为使培养的计算机人才适应企业需求,在满足基本教育规律、基本技能、基本知识的基础上,一定要充分考虑企业的需求,做到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适应企业需求为目标,坚持校企合作、科学培养。为此,我们对我院计算机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了积极的改革与探索,形成了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灵活的课程体系教学计划。

计算机学科知识结构的急速更新使得教学内容的取舍是许多培养方案制定者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经过反复调研和全系教师的积极讨论,我院计算机本科专业的新教学计划改革的内容有以下几个特点。

(1) 改革传统的课程设置,去掉不必要的课程。面对我院的生源以及今后学生的定位情况,我们在教学计划中去掉了物理、工程制图等课程,将其中一部分课程作为选修课列出。

(2) 保持计算机专业特有的内容。为了与其他的专业区别,体现计算机专业的特殊性,我们保持了像数据结构、操作系统、微机接口、数据库系统原理、软件工程、编译原理等专业特殊课程。

(3) 吸取产学合作的经验,增加企业需求的新技术课程。为使学生毕业后尽可能快地走上工作岗位,我们积极开展产学合作,紧跟企业的需求,开设了像Java程序设计、JSP程序设计、Web程序设计、嵌入式系统、等一系列企业需求的新技术课程。

(4) 考虑系统性和结合性,在引入新技术的同时考虑系列课程。我们将教学计划中的课程体系分成若干系列课程。比如,学科基础类系列课程的设置,软件类语言系列课程的设置,硬件类应用系列课程的设置、数学类系列课程的设置等。

(5) 夯实专业基础课程。以前,教学计划中程序设计基础课程(C语言)仅在第3学期开设,实际情况是内容多、学时少,使专业学生对编程基础掌握并不牢靠,使得后续课程学得也不好。为了克服这一不足,新的培养方案中我们将这门课改为两学期,另加两周的课程设计。对于数据结构课程,也增加了2周的课程设计内容,以此巩固学生的专业基础。

(6) 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课程体系中,除了加大独立实训和课程设计外,上机或实验比例也大大增加,仅独立实践的周数就达到了40周,加上课程内的实验,整个计划的实践教学比例达34%。在实践环节中强调设计性、工程性、复合性的实验项目的开发和指导。

(7) 吸取国外的办学经验,参考国外的相关课程设置,引进先进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最近几年,我系先后有5名教师到国外进修学习,他们带回了许多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料,充实了我们的培养方案。

4 培养方案的实施与保障

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后,如何实施是关键。为了保证培养方案的有效实施,应该有以下主要几方面的保障。

(1) 注重师资队伍能力的培养

由于我们培养的学生是高技能的人才,因此要求我们的师资队伍应该是双师型的队伍。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这个能力须通过参加科研项目,到实验室或企业专职锻炼等方式予以提高。为此,我们制定了专任教师必须作科研,或到实验室坐班锻炼等制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除此之外,教师还必须自学新知识,认真研究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为此我们制定了若干培养教师的考核制度,目的就是让计算机教师能主动提高自身的能力,满足教学的需要。

(2) 注重课程建设的研究

课程建设是教学计划实施的重要内容,是教学计划的基本单元,所以应该加强课程建设的力度。课程建设过程中主要研究课程理论教学、实践环节、课程资源库建设、课程的CAI教学等。为此,我们以计算机专业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计算机导论”为教研课题,积极开展教学研究,目前课题已经结题,该课程已具有鲜明的特色,成为了计算机本科课程的样板课程。同时,“微机原理”课程的网络教学系统研制也已经启动并即将完成,该系统的完成势必进一步推动我系计算机课程建设工作。

(3) 注重教学内容的研讨

由于我系计算机教学机构的设置是按学科建立的,培养方案的制定又是由系里制定,因此,在实施过程中,涉及到教研室之间的协调、课程之间的衔接等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积极开展教学内容的研究,我们利用每周三的教研活动,积极进行教学内容的研讨,教研室之间做到了配合默契,保证了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

(4) 注重产学结合的研究

实用性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企业的参与。离开了企业的参与,计算机专业就失去了生存的根基。我院计算机专业从2000年开始与东软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原东大阿尔派)签订了产学合作培养协议,由于东软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在全国IT行业内是极具潜力的知名IT企业,有着先进的企业理念,为了与该企业进行进一步深层次的合作,我们于2005年正式与该企业开展了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合作,实现了3+1的订单式培养模式。经过这几年的合作,企业对我们的毕业生十分满意,截至目前,我系去东软工作的学生接近百人。除了东软以外,我们还与昂立信息技术公司等6个企业实行了合作办学。

(5) 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

实践教学是实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为此,我们设置了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该课程体系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综合实训、毕业设计等,在实施过程中做到理论教学精讲,实验教学精练。课程实验内容做到科学设置,引入实际的项目案例;课程设计环节引入企业工程实践项目,结合课程内容让学生进行实际设计、训练;综合实习环节中,让学生结合企业的实际项目,进行综合训练;毕业设计阶段让学生到实习基地结合实际项目进行毕业设计,实行双导师制。通过这一系列的培养,学生的实际技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5 结束语

专业培养方案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基础。好的培养方案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前提,是专业可持续发展的有利保证,从事专业教育的教育工作者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

参考文献

[1]朱志良.培养面向企业需求的实用性高级软件人才.计算机教育,2006,3.

[2]王万森.计算机专业还有几分天下.计算机教育,2006,2.

[3]刘乃琦.计算机专业(学科)面临的挑战与创新.计算机教育,2005,12.

上一篇: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内容与途径 下一篇:软件架构师的角色和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