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少数民族地区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时间:2022-09-30 04:50:45

略论少数民族地区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摘 要 如何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有效性?这是在新课标改革背景下所有历史教学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问题。对于这一问题,必然没有固定的答案,

这是要根据各地的教学情况,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予以解决。尤其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整体情况呈现出其固有的特殊性,转变教条的、

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以此为切入点,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探讨如何提高少数民族地区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 课堂教学有效性 地区教育特殊性

古语有云,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中外历史对于学生的教育功能已经不言而喻。从传统的教育方式来看,历史课堂的教学内容往往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民族关系、外交关系等许多方面,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流传了一代又一代,“死看、死记、死背”成为高中历史教学发展的诟病,这不仅不利于学生从课堂学习中吸收知识,而且对于教师来说,也容易导致教学积极性的下降。如今,“应试教育”逐渐转向“素质教育”,高中历史教学亦更注重课堂教授的有效性。笔者认为,高中历史的学习应当是由教师课堂指导学生从多方面掌握历史知识,引导学生参与并主动融入课堂教学,体验“快乐”的学习方式,进而参与建构学科知识体系,实现书“由厚读薄,再由薄读厚”的过程。

一、少数民族地区历史教学的特殊性

从我校的师源、生源及教学情况来看,少数民族地区历史教学的特殊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基础较为薄弱,教学资源相对缺乏

根据《广西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报告,我区教育发展水平在全国仍处于落后地位,这是一个长期的社会历史问题。就我校的具体情况而言,我校是本市培养少数民族学生的重点学校,少数民族学生较多,且多数来自于县、乡 的中学。教育观念相对落后,人才培养模式相对陈旧,素质教育推进困难;虽然近些年来,党和政府加大力度对我省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给予人力、物力和财力等的支持,民族地区的教育也因此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但与全国其它地区、甚至是本省其他地区相比,我校基础学科建设仍然比较薄弱,教学资源相对缺乏。

(二)历史学科被边缘化,学生学习热情不高

由于受传统的社会观念的影响,“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观念在学生及其家长的心目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尤其在少数民族地区,要想通过知识改变贫穷落后的社会地位,在学生家长看来,对历史科目的学习根本就毫无意义。这就造成绝大多数学生错误地认为历史是“副科”,学之无用。尤其是高中教育的最直接的目的还是在于获得高校的录取名额,这样一来,受片面追求升学率和名校升学率的影响,学生在进行文理分科的选择时,容易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报读文科的学生成绩相对低,成绩优秀的学生一般选择理科。由此带来的后果是,文科成了弱势学科,历史就更是“顺理成章”地成为学生心中的“副科”了。历史学科的重要性被忽略,历史学科也就自然而然地在应试高考的压力下被边缘化了。即使历史教师具有再强的教学魅力,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甚至于毫无学习的兴趣,那么想要在高中历史教学课堂上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只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而已。

(三)教师教育过于急功近利,学生学习压力较大

从上文的论述中我们就可以看到,决战高考,追求本校学生的升学率,无疑使高中历史教育陷入了尴尬的境地。在高考升学率的压力下,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劳记课本上的知识已经成为大多数教师的教学任务之一。教师无论从备课还是讲课,都思索着如何让自己的学生掌握应试的知识和技能,而不是如何给学生营造一个快乐轻松地学习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那么,学生在这样的教育压力下,必然只能够成为应付各种考试的“机器人”,这与我们历史教育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我始终认为,历史教育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教师的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获得一些能使他们终身受用的东西,如学习的能力与方法、正确的人生观及世界观,通过历史的学习,树立起正确的历史意识,培养其爱国主义精神等。这样才能“学以致用”。但另一方面,在争取高考优秀成果的利益驱动下,历史教师也不可避免的在课堂教育中适用了最急功近利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死记硬背,采取题海战术,成为一个又一个的“背多分”。

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构想

(一)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第一教师”。雅斯贝尔斯也在其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谈到:“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的堆积。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兴趣无疑是首要的因素。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上,鉴于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对历史学科本身或多或少的存在认识上的偏差,(如重理轻文等观念),并且他们的历史知识基础也较为薄弱,导致他们的学习热情不高,积极性不强等问题。笔者认为,教师应当在讲述历史知识的第一堂课就向学生传输这样一种思想:学习历史不是“无用功”,它其实也有很多乐趣,也会带给你们终身受益的东西。其次,在课堂上,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及学习的兴趣。我校近几年已经在各个教室安装了方便教学的多媒体设施,教师可以利用投影仪、播放教学影片等方式来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每次的课堂教学都充满新奇,这是和以往“填鸭式”枯燥的教学方法是截然不同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针对不同的讲课内容,在有限的资源里采用富有吸引力的教学手段来优化的教学情境,设计不同的与学生互动的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然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体验快乐学习

教育心理学认为,严肃紧张学习氛围只能导致学生脑细胞疲劳,反而会降低学习效率。“寓教于乐,其乐无穷”,轻松愉快的课堂学习氛围不仅不会导致学习疲劳,而且能够活跃思想,增强理解和记忆,提高课堂学习的有效性。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来说,他们本身就面对着比其他地区的学生更多的升学压力,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若依然延续着急功近利的教学方式的话,那么这样的课堂必然是压抑的,那学生在面对来自升学及教师双方压力时,想要取得好的学习成绩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那么在我看来,就应该在课堂上营造一种“快乐学习”的氛围。

上一篇:寻找美丽的夜空 下一篇:浅谈信息技术和高中数学教学结合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