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羚牛习性研究进展分析

时间:2022-09-30 03:00:40

中国羚牛习性研究进展分析

摘 要:中国羚牛是当前数量较大的羚牛亚种,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组织列为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本文就中国羚牛习性研究的相关问题进行简要分析,以便准确把握中国羚牛的种群特点以及行为节律等,基于羚牛的生态习性提出进一步的保护建议和未来研究方向。

关键词:中国羚牛;生态习性;保护;研究

中图分类号:Q958.1 文献标识码:A

羚牛,也称作牛羚、野牛等,隶属于牛科,羊亚科,羚牛属,是当前亚洲山地森林内的稀有蹄类物种,属于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羚牛的体表颜色呈红豆杉树皮颜色,外表奇特,介于牛和羊之间,具备牛和羊的特征,在体型上与牛相近,而其短小的尾巴以及肩高大于臀高等特点与羊相似,部分学者将羚牛看作是牛羊类群分化的中间环节。为进一步对中国羚牛加以保护,对羚牛习性研究进展进行分析论述,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1.中国羚牛的分布范围与种群特点

在国内,羚牛分布于云南、四川、陕西、甘肃及地区。指名亚种:又称“高黎贡羚牛”,分布于东南部的喜马拉雅山,雅鲁藏布江大拐弯江岸以东及墨脱以南的米什米山地,往东延伸至云南的高黎贡山,在海拔1300m~3500m之间。不丹亚种:又称“不丹羚牛”分布在中国东喜玛拉雅山脉的东段、雅鲁藏布江流域大拐弯西南部山脉,在海拔3200m~5200m之间。国内羚牛由北到南,其鼻骨逐渐变大,毛色逐渐加深,角型逐u变弯,体型逐渐变小,以更好地适应高寒、密林的南方山地环境。羚牛体重一般为150kg~400kg,成年个体最重可达500kg。羚牛出生后一年开始长角,初期短而直,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向外侧偏斜,而后向头后扭转,因而有金毛扭角羚之称。羚牛主要包含4个亚种,其中四川亚种和秦岭亚种是当前我国特有的亚种,并且秦岭亚种是最漂亮的亚种,主要分布于秦岭西段,以周至县为主产县,以太白和洋县等为一般产县,除此之外在凤县、城固和蓝田等17个县也有所分布。而四川亚种被毛短松,头余部为浅赤黄,躯干前半部分为黄棕色,毛色越往后越深,不同乃年龄段的羚牛个体体色差异较大。

2.中国羚牛的生活环境及生活习性

中国羚牛属于野生动物中比较典型的高寒种类,大多栖息于2500m以上的高山森林和草甸地带中,而随着冬季气候环境的变化,羚牛又迁移至2500m以下的针叶林多岩区内,以更好地适应生存环境。羚牛体型雄健,性情较为凶悍,数量稀少,大多生活在一定海拔的竹林中,与熊猫相似,被看作是国宝。羚牛大多栖息于高海拔的高山悬崖地带,身上有一层厚密的被毛,具有抵御严寒的作用,能够适应高海拔和严酷的气候条件,但羚牛比较怕热,尤其是在夏季气温接近30℃时,羚牛的喘息明显加快,严重时可能达到每分钟100次以上。在冬天会自发组成小规模的种群,随着时间的推移,到夏季时羚牛种群已经得到明显壮大,部分情况下羚牛种群数量可达到100头以上。每群羚牛中有一只成年的雄羚牛带队,当羚牛群移动时,其他羚牛成员紧随其后,一个接一个行走。羚牛群在日常活动中,会有一只强壮的羚牛t望放哨,一旦发现敌害险情,领头的羚牛会带领羚牛群冲出险境。羚牛所食用的植物种类较多,营养丰富,其食物中含有部分中草药能够有效地防御疾病。羚牛舔食岩盐或喝盐水能够满足体内需要。因此羚牛大多聚集于林中含盐较多的地方。当前我国羚牛分布的大部分地区已经建立了自然保护区,以保证羚牛这一珍贵动物资源。

3.羚牛的集群与家域研究进展

通过研究可知,羚牛活动方式大多为群体形式,并且在不同季节条件下羚牛的群体类型也存在一定不同。部分研究人员通过在春、夏、秋3个季节对羚牛群体进行观察,发现其群体数量具有一定稳定性,羚牛群体大小在17~24只左右。也有学者以季节、群体数量以及群体稳定性作为羚牛主要划分因素,将羚牛集群划分为4个类别,一是家群,二是族群,三是聚集群,四是独牛。一般情况下,家群与族群的羚牛具有一定稳定性,族群的羚牛数量大多在10~45只之间,聚集群的羚牛主要为3~6个族群,也就是说羚牛的数量约在30~270只之间不等,与季节气候因素等存在一定联系。聚集群的羚牛具有一定特殊性,是基于食物以及繁殖等需求的基础上所临时组建的羚牛群体,稳定性不足。以唐家河羚牛为例,基于单雌牛的基础上将羚牛群加以分类,可以划分为5种类型,分别是单雌群、多雌群、亚幼群、雄牛群和独牛。研究人员指出,通过对羚牛繁殖期集群类型加以研究可知,不同羚牛群体类型中,其羚牛个体数量也不尽相同,并且不同类型羚牛群体之间所分布的海拔区域也存在一定差异。

结语

多年来,众多科研人士在羚牛研究领域对羚牛各亚种相继开展了许多研究,尤其是在对秦岭、四川两个亚种的研究工作中得到了长足进步,取得了许多科研成果及宝贵经验。但是不同地域对羚牛各亚种保护事业发展不均衡,对指名亚种和不丹亚种研究少,研究工作差距很大,特别是高黎贡山中北段羚牛指名亚种的研究非常滞后,各方面都存在很多空白。为了对我国羚牛进行科学保护,应当充分做好栖息地保护工作,结合羚牛的生态习性以及集群方式,充分做好羚牛种群及其栖息地的监督与管理工作,并加强对保护区周边社区居民的宣传教育,降低居民与羚牛之间直接冲突的发生。为避免羚牛种群内疾病的传播,应当采取可行措施对低海拔地带滞留的老弱病残羚牛进行淘汰。在此基础上加强羚牛分布区内的植被保护,为羚牛提供可靠的庇护所,切实对羚牛这一珍贵动物资源进行有效保护。

参考文献

[1]曾治高,钟文勤,宋延龄,等.羚牛生态生物学研究现状[J].兽类学报,2003(2):161-165.

[2]艾怀森.羚牛在中国的地理分布与生态研究现状[J].四川动物,2003:14-17.

上一篇:市政排水管网的养护管理 下一篇:子宫肌瘤和子宫腺肌瘤的MRI诊断和鉴别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