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我国农业标准化与国际接轨

时间:2022-09-30 02:09:04

如何实现我国农业标准化与国际接轨

摘要:农业标准化是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的“通行证”。加入WTO后,我国农业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农产品的品质问题,我国许多农产品在品质、营养、卫生等方面都达不到国际市场上的质量标准,遭受外国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本文探索了我国农业标准化与国际接轨的意义,分析了黑龙江垦区农业标准化的现状以及与国际接轨的途径。

关键词:农业标准化 国际标准 垦区农业

一、农业标准化的含义

农业标准化是以农业为对象的标准化活动,即运用“统一、简化、协调、选优”原则,通过制订和实施标准,把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纳入标准生产和标准管理的轨道。农业标准化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科技兴农”的载体和基础。它通过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成熟的经验组装成农业标准,推广应用到农业生产和经营活动中,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从而取得经济、社会和生态的最佳效益,达到高产、优质、高效的目的。它融先进的技术、管理于一体,使农业发展科学化、系统化、产业化、现代化,是实现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农业标准化是一项系统工程,这项工程的基础是农业标准体系、农业质量监测体系和农产品评价认证体系建设。三大体系中,标准体系是基础中的基础,只有建立健全涵盖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等各个环节的标准体系,农业生产经营才有章可循、有标可依;质量监测体系是保障,它为有效监督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提供科学的依据;产品评价认证体系则是评价农产品状况、监督农业标准化进程、促进品牌、名牌战略实施的重要基础体系。农业标准化工程的核心工作是标准的实施与推广,是标准化基地的建设与蔓延,由点及面,逐步推进,最终实现生产的基地化和基地的标准化。同时,这项工程的实施还必须有完善的农业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健全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较高的产业化组织程度和高效的市场运作机制作保障。

拥有先进的农业标准可以在农产品国际竞争中占主动。如果一个国家的农业标准在国际上是先进的和有信誉的,那么无论是进口还是出口,都会占主动地位。比如日本,当其农业标准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一定的竞争力之后,他们便按JAS(日本农林规格标准)组织生产,同时日本出口商要求尽快以农业国际标准取代那些进口国的国家农业标准。发展中国家为了占据国际市场,往往采用发达国家,特别是进口国国家标准进行生产,从而有利于消除贸易技术壁垒,为农产品出口扫清障碍。

二、我国农业标准化与国际接轨的意义

我国农业标准化工作起步较晚,但近几年进展较快。初步形成了一个以国家和行业标准为骨干、地方标准为基础、企业标准为补充的农业标准体系。截至2004年5月底,农业部已组织制定国家标准560项,行业标准1462项,地方农业标准18000余项。标准的范围发展到农产品生产的全过程,标准的内容延伸到农产品加工、包装、贮运等各环节。自1999年开始,国家财政每年投入3000万元,用于农业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农业标准实施的监督力度也在逐渐加强。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标准化知识尚未普及到每个农户;二是农业标准化体系不完善,目前农业标准化缺乏统一规划,标准考虑国内因素多,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少,针对性不强,重点不突出;三是质量监督力度不大,监测能力弱。此外,我国农业标准化工作还存在资金投入不足、机构定位不明确等问题。

由于以上问题的存在,使我国农产品出口屡屡碰壁,造成很大损失。因为国际贸易发展的基础就是标准的对接。我国农产品由于国外苛刻的技术标准要求而不能进入国际市场的例子很多,如我国牛肉不能进入欧盟市场,龙眼、柑橘、苹果、香梨不能进入美国市场,日本对我国鳗鱼、冷冻蔬菜、禽肉等的禁令。根据我国商务部2003年6月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国有90%的食品土畜出口企业受国外技术壁垒的影响,造成损失约90亿元。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孙晓康曾表示,未来新制定的农业标准将有一半采用国际标准。“有些中国特有的农产品不需采用国际标准;而有共性的产品如不采用国际标准,可能会影响出口。”同时,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大力开展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已在全国建设1100多个示范项目,以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并将中国农产品主要出口国的农产品标准编成数据库,供农产品出口企业查询。由此可见,我国农业标准化与国际接轨势在必行并且已经提到日程上来。作为我国商品粮主要来源之一的黑龙江垦区,欲打造成国际化农业产业集团,也必须实施农业标准化工程,并达到国际水平,以此来进一步扩大农业对外贸易。否则,构建世界级现代农业企业集团的目标将很难实现。

三、黑龙江垦区农业标准化的现状

黑龙江垦区位于世界闻名的黑土带上,经过60多年的开发建设,目前已建设成为我国最大的国有农场群,成为我国重要商品粮基地、粮食战略后备基地和全国最大的绿色、有机、无公害食品基地。2007年,黑龙江北大荒农垦集团在国家统计局大企业集团排名中列65位,居农业行业之首。其中“北大荒”、“完达山”两个知名品牌分别以22亿元和21亿元的品牌价值,成为中国驰名商标。2006—2010年,垦区的年均进口总额和出口总额分别为11.9亿美元和4.1亿美元。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支持垦区率先发展现代农业。”

应该说,垦区的农业现代化水平居全国之首,但是,跟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垦区在很多方面还有很大的差距。从农业标准化这一点来看,垦区“十一五”(2006—2010年)期间开展农业标准化达标年活动,加快了垦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标准化覆盖率达 100%,到位率达到 90%以上,促进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多年来,黑龙江垦区的生产实践证明,农业标准化是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促进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实现土地高产出、劳动高效率和职工高收入的有效途径。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要看到存在的不足。黑龙江垦区在农业标准化方面,虽然已是国内领先,但要力争做到与国际接轨,还存在以下不足之处:首先,与国际标准对接不够。垦区现行农业标准与国际市场接轨少,无法适应国际市场对农产品的要求。垦区的各项农业标准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但是是否符合国际标准则另当别论,尤其是发达国家的农业标准。而且,从垦区现在的外贸伙伴来看,大多数还只是亚洲的发展中国家。其次是相关基础设施薄弱。农业标准化的发展要求农业生产与运输业、信息产业、服务业等农业第三产业有机结合,不能孤立于农业生产内部。目前,垦区粮食仓储等后续处理设施不够,晒场、烘干条件无法抵御产后恶劣自然因素对粮食损失和品质的影响。第三是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垦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承担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和技术指导等职能,是推进农业标准化的主要力量。但目前垦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没有纳入到国家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管理,所带来的体制不顺、机制不活、队伍不稳和保障不足等问题制约着推进农业标准化的速度和成效。

四、黑龙江垦区实现农业标准化与国际接轨的途径

(一)要提高科技创新水平

农业标准化是把先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体现。农业标准化水平的提高与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息息相关。垦区欲打造成国际化产业集团,开辟国际市场,就必须按照WTO协议中关于食品安全和动植物卫生健康标准,以及国标标准化组织等方面的相关标准组织生产,并追踪其变化,建立健全与时俱进的农业标准体系,提高农业科技水平,以生产出符合国际标准的农产品。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建设”、“传统生产方式难以为继,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是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部署”、“加强国际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加大力度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农业技术。” 因此,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垦区应先行。

(二)农业标准化,人才是基础

黑龙江垦区近些年引进了许多农业技术人才,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农业科技人员数量还需进一步扩大。农业标准化与国际接轨是一项技术要求很高的工作,需要有真正高水平的、务实肯干的农业科技人员深入垦区一线。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指出要提高农技人员的待遇水平,落实工资倾斜和绩效工资政策;同时也提出振兴发展农业教育、加快培养农业科技人才、大力培训农村实用人才。没有高水平的农业科技人才,欲达到农业标准化切实落实到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并且使其与国际接轨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三)增强标准化信息服务能力

主要是信息的收集工作和推广工作,包括国内国际技术标准,国际先进的检测方法等方面的变化情况,为及时提供国内国际市场需求的技术标准方面的信息和传递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查和检验检疫情况的信息,以及正确引导市场消费的信息。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作配合,扩大资源共享,提高工作水平。加强信息的咨询和推广服务,提高垦区全民的农业标准化意识、生态意识和食物安全意识与觉悟。按照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强化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加快把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经营性职能分离出去,按市场化方式运作,探索公益多种实现形式。改进基层农技推广服务手段,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手机等媒体和现代信息技术,为农民提供高效便捷、简明直观、双向互动的服务。加强乡镇或小流域水利、基层林业公共服务机构建设,健全农业标准化服务体系”的要求。垦区应以国家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为契机,积极争取国家批准和支持黑龙江垦区成立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将垦区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纳入国家公益性范围,推动垦区多元化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五、结语

随着农业国际化日益增强,采用国际标准,将成为世界农业发展的趋势,代表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欧、美、日等发达国家近年来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发展,有效提升了这些国家的农产品出口竞争力。对于发展中国家中国来说,农业一直是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产业,2001年12月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传统农业面临巨大的挑战,国际标准是消除贸易技术壁垒的重要手段,也是调节和仲裁国际贸易纠纷的技术依据,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就必须实施农业标准化,并不断与国际标准靠近直到与国际标准接轨和统一。作为中国农业巨头的黑龙江垦区,面对新的国际形势,提出建设国际农业产业集团的目标和任务,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使产品占领国际市场,而占领国际市场的前提就是过硬的产品质量,这个“过硬”就是指农产品的质量必须符合国际标准,否则就会面临像以前一样被“退回”或者被拒之门外的局面。

参考文献:

①胡中禄. 黑龙江垦区现代化大农业建设中的难点与对策[J].农场经济管理,2010(10)

②余红娟. 以农业标准化促进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对策探讨[J].现代农业科学,2008(12)

③隋凤富.关于黑龙江垦区“十二五”规划的思考[J].农场经济管理,2011(1)

④马德全. 对垦区提升农业标准化水平的思考[J]. 农场经济管理,2009(4)

〔本文系黑龙江省农垦总局科技计划项目“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黑龙江垦区农业经营管理体制改革问题研究”(项目编号:HNK10A—13—09)阶段性成果〕

(陈志惠,1978年生,辽宁开原人,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讲师。研究方向:农业法律制度、高校思政课教学方式方法。陈彦彦,1970年生,山东沂水人,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教授。研究方向:农业政策与法制)

上一篇:论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中国化的成功 下一篇: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开封工业发展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