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牢问题与企业边界的关系探讨

时间:2022-09-30 01:30:32

套牢问题与企业边界的关系探讨

摘要: 关于企业边界的研究,最有影响力的工作集中于套牢问题。目前为止,至少存在三种学派对此做出了研究:契约经济学流派、交易费用经济学流派、新产权经济学流派。本文旨在综述这三个主要学派的观点,并比较它们的研究切入点和彼此之间的不同点并进行评论。研究表明,三个学派基本认同套牢问题产生的根源为:人的有限理性、契约不完全以及资产专用性投资,但是在治理措施上分别产生了契约治理、长期动态(声誉考虑)治理、组织治理等。

Abstract: In the studies of enterprise boundary,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work focused on the holding up problem. So far, there are at least three kinds of school study: the contract economics schools, schools of transaction cost economics, and the new property right economics schools.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review the three main school's point of view, and compare their research breakthrough point 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each others. Research shows that three schools basicly identity tied the root of the holding up problem is: the bounded rationality of person and the contract is incomplete and asset specificity investment, but on the governance measures respectively produced contract management, long-term dynamic (reputation)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management etc.

关键词: 企业边界;套牢;综述

Key words: enterprise boundary;hold up;overview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32-0153-02

作者简介:龚璇(1989-),女,安徽合肥人,华南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公司治理。

0 引言

企业边界理论一直是企业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古典经济学主要从技术角度看企业,把企业看做生产函数,因而完全忽略了企业内部的问题,企业被看做是一个完全有效的黑箱子,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它对企业边界的分析并未深入。

对于企业的边界问题,作出开创性贡献的是科斯。他首先评判古典经济学对企业分析的不足,其次提出了企业的性质是价格机制的替代[1]。既然企业是价格机制的替代,那企业的边界是什么,这是接踵而来的一个必须回答的问题。科斯认为,由于企业家功能收益随着企业的规模扩大会递减(即管理收益递减),企业的规模会受到限制,当企业内部组织一比额外交易的成本,等于在公开市场中进行此项交易的成本时,企业的规模将停止扩大。

沿着科斯的框架,众多学者对企业的边界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在最近二十几年里,关于企业边界的决定问题,最有影响力的工作集中于现在已众所周知的套牢问题[2]。所谓套牢,是指在合同双方之间签订合约之后而出现的事后机会主义问题。按思想流派和时间顺序,对套牢问题与企业边界关系的研究主要有三个流派:契约经济学流派、交易费用经济学流派、新产权经济学流派。第二部分便是对三个流派的主要观点进行梳理。

1 各个流派对套牢问题与企业边界关系的观点

套牢问题是企业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分支,自从克莱因[3]等人在《纵向一体化、可占有性租金和竞争性缔约过程》中通过费雪车身公司和通用汽车公司这一经典的案例来提出了套牢问题以后,各个学派的学者都对其进行了讨论并形成了不同的观点和争论。

1.1 以科斯、克莱因等人为代表的制度经济学派的观点 其实,在科斯的《企业的性质》中,就能找到套牢问题与企业边界关系的观点。他认为,为某种商品或劳务的供给而签订长期合约可能是人们所期望的,但由于预测方面的困难,有关商品或劳务供给的合约期限越长,实现的可能性就越小,因此,将来要提供的劳务只是以一般条款规定一下,而具体细节则留待以后解决。在科斯看来,因为套牢而产生的问题可以通过长期合约解决。

沿着科斯的分析框架,克莱因等人认为事后机会主义问题可以有两种解决方案:纵向一体化或契约。一项专用性投资做出后,就会产生可占用的准租,机会主义行为发生就从可能变为现实,他认为,当资产专用和产生的可占用性准租(并由此得自机会主义行为的收益增加)时,缔约成本的增加将超过纵向一体化的成本。可占用性准租越低,交易依赖契约关系而不是共同所有权的可能性越大,反之由共同或联合所有的一体化的可能性越大。

科斯针对克莱因的观点,在《企业的性质:意义》[4]中指出,一个企业的声誉会防止企业事后机会主义行为,面对套牢,基于声誉的考虑,长期合约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因此企业不会采取纵向一体化的措施。

1.2 以威廉姆森为代表的交易费用经济学派的观点

以威廉姆森为代表的交易费用经济学吸收了经济学、法学和组织理论,并专注有限理性、机会主义、资产专用性这三个核心概念,从交易费用这个角度进一步拓展了科斯的企业边界思想。他从三个基本方面体现交易的特征:不确定性、重复交易的频率和资产专用性程度,并认为每次交易视作一种契约。由于缔约双方都有机会主义倾向,这就要解决什么样的交易或契约对应于什么样的治理结构。总结起来,交易费用经济学的观点如下:当投资特点是非专用时,不管交易频率是频繁还是数次,都可以采用市场来规制套牢;如果投资特点是专用的且交易频繁,那么采用统一规制最佳;而如果投资特点鉴于非专用与专用之间,且交易次数为数次,那么应该采用三方规制的措施。

在威廉姆森眼里,当资产专用性很强且交易频率是经常时,采取纵向一体化的统一规制治理结构(组织治理)是解决套牢问题的最好措施[5]。

1.3 以哈特为代表的新产权理论学派的观点 根据交易费用经济学,如果两个企业之间存在高度专用性投资,那么一体化就可以减少套牢或者机会主义的危害。但是哈特批评道:为什么一个独立的企业主变成另一个企业的雇员后,他的机会主义行为就会减少呢?此外,交易费用经济学也没有具体考察一体化之后的产权结构。因此哈特从产权的观点,对企业的边界进行了分析。由格罗斯曼、哈特和穆尔[6][7]共同开创的新产权理论(简称G-H-M模型)正是回答这一核心问题。哈特通过论证,得出基本的结论为:存在关系专用性投资的企业之间的契约是不完全的,这会影响企业的事前关系专用性投资,因此应该设计某种最优的产权结构来保证最大化的联合产出,最佳的产权结构通常要求将企业的剩余控制权安排给投资重要的一方,即“谁投资谁拥有”。言外之意,就是通过产权的配置来解决套牢问题,产权,尤其是剩余控制权,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套牢问题。

2 评论

通过对这三个主要流派的梳理,他们基本同意企业之间套牢问题产生的根源主要是人的有限理性、契约的不完全性和资产专用性,契约不完全必然会导致套牢问题吗?但纵向一体化的方式可以解决套牢吗?纵向一体化之后是否还会产生套牢问题呢?

张五常认为企业这个契约发生在要素市场上,而市场契约发生在产品市场上,企业本质上是要素市场代替产品市场,因而企业这个契约最大的不同在于企业包括了劳务的利用,即包括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和利用。而人力资本的所有权只限于体现它的人,因而人力资本产权的残缺可以使这种资产的经济利用价值一落千丈,如何有效的激励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本所有者是一个企业必须重视的问题。因此纵向一体化可以解决企业之间的套牢问题,也能产生被兼并企业员工与兼并企业之间的套牢问题。

Holmstrom & Roberts对日本企业之间的合作模式进行考察,发现日本企业之间并不会因为资产专用性而担心套牢问题,也没有发生纵向一体化的方式来解决套牢问题,企业之间合作积极性非常高,日本企业之间的合作跟交易费用理论和新产权理论的观点是不同的。同时,当前很多公司纷纷采取业务外包的模式,这和当前主流企业理论的观点似乎背道而驰。

因此本文认为,套牢问题既要区别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套牢,也要区别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套牢,更要根据国家产业之间的文化加以考虑。国家的习俗、惯例和文化也是一种制度,企业也是一种制度,不应该仅仅局限在企业或者契约这几种制度之中,还应从更大的范围内考察制度对套牢问题的价值。

参考文献:

[1]R. H.Coase, The Nature of the Firm[J]. Economica, 1937.

[2]Holmstrom and Roberts.The Boundaries of the Firm Revisited[J].Th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1998,12:73-94.

[3]Klein, B., Crawford, R. & Alchian, A.Vertical Integration, Appropriable Rents and the Competitive Contracting Process[J]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1978.

[4](美)奥利弗 威廉姆森,西德尼 温特著.姚海鑫,邢源源译.企业的性质——起源、演变和发展[M].商务出版社,2008.

[5]威廉姆森著.段毅才、王伟译.资本主义经济制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6]Grossman,Sanford, and Oliver Hart. The Costs and Benefits of Ownership: A Theory of Lateral and Vertical Integration[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86,94:691-719.

[7]Hart, Oliver, and John Moore. Property Rights and the Nature of the firm[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0,98:1119-1158.

上一篇:“5S”管理模式在普外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下一篇:浅谈电力施工企业质量成本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