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教案

时间:2022-09-30 12:36:09

高一语文教案

高一

一改造我们的学习

【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传统课文,过去的教材一直把它置于议论文单元,训练学生学习议论文的基本框架,学习观点和材料的统一以及语言的准确,鲜明,生动.如今学习的目的十分明确:筛选信息.筛选信息的能力是现代社会需要的阅读能力.文章是信息的载体,阅读文章常常需要根据阅读目的,迅速而准确地筛选出有关信息.这是信息时展的需要,也是《教学大纲》的要求.基于此,我们将本课的学习重点定为:①筛选本文的主要观点及其论据;②筛选主要语句.由于本文条理清晰,信息点明确,且置于该册书之首,所以,教师在课前可适当向学习介绍一些有关筛选信息的方法,以便于学生掌握并运用这把钥匙,去开启阅读之门,达到筛选信息的目的.计划本文两课时授完.【资料提示】

学习过中国历史的同学都知道,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上曾发生过几次左倾和右倾的错误,给革命事业造成了巨大损失.根本原因就在于当时的领导者不从中国革命的具体情况出发,不能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同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而是从主观臆断出发,教条主义地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直到遵义会议后,机会主义和教条主义思想的影响在党内还存在着,对党的正确路线的执行产生了很大干扰.抗日战争爆发后,这种思想仍对党产生了不良影响.为了纯洁党的作风,清算左,右倾机会主义的思想影响,同志作了《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改造我们的学习》三篇文章,成为整风运动的基本著作.

【教学设计】

一,导语设计

由背景入手,接前面"资料提示"内容,本文主要针对党内在学风中存在的问题,总结了党在学风问题上的两条路线斗争,说明了改造学风的重要意义,有力地批判了主观主义的学风,阐明了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列主义的根本原则,并指明了改造学风的具体途径.本文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请学生阅读全文,筛选出本文的观点和论据材料.

二,过程设计

(一)学生自读课文,筛选本文的主要观点及论据材料.

1,本文主要观点:我主张将我们全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改造一下.

2,主要论据材料:

①回顾党成立20年来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面所取得的进步(从正面论证了中心论点).

②指出20年来我党在学风上存在的缺点(从反面论证了中心论点).

③通过对照分析,将主观主义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区别开来,从而论证了中心论点.

(二)教师引导,分析论点与论据材料的关系,达到观点与材料统一的目的.

(三)筛选重要语句.教师可采用联系的方式,让学生筛选出重要的语句,体会筛选信息的准确性以及与中心的关系.

如:①中国共产党的20年,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日益结合的20年.②如果我们回想一下,我党在幼年时期,我们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认识和对于中国革命的认识是何等肤浅,何等贫乏,则现在我们对于这些的认识是()得多,()得多了.③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一百年来,其优秀人物奋斗牺牲,前仆后继,摸索救国救民的真理,是可歌可泣的.④但是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之后,才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最好的真理,作为解放我们民族的最好武器,而中国共产党则是拿起这个武器的,________和_________.⑤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一经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就使中国革命的面目为之一新.⑥抗日战争以来,我党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研究抗日战争的具体实践,研究今天的中国和世界,是进一步了,研究中国历史也有某些开始.⑦所有这些,都是很好的现象.

教师可引导学生用删除法,体会"日益""一经"这些词语的准确性.还可以通过指代性的词语或填写一些词语,如文中的空白处及""处,进一步体会信息的准确性.为了让学生准确把握观点与材料的关系,可与标题《改造我们的学习》联系起来考虑,本段文字论证的目的是什么筛选重要语句,教师还可给学生提供一些重要问题,让他们筛选,从而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比较,综合,得出结论.

三,规律揭示

教师可以从单元训练重点入手,首先讲清筛选信息的重要性以及如何筛选信息.筛选信息的能力是现代社会重要的阅读能力.如何训练筛选信息的能力,应把握以下几点:

1,要有明确的阅读目的,并贯穿阅读活动的始终.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所以应时时提醒学生阅读时必须全神贯注,把注意力全集中在文章的有关内容上,筛选出所需要的信息.千万不能分散精力,不能在阅读过程中被一些非阅读目的的"意外"情境或是由某些内容引起的联想等所吸引,而忘记了主要的阅读目的,使筛选的质量受到影响.只有有了明确的阅读目的,才能逐步养成强烈的筛选意识,形成较强的筛选能力.

2,要训练辨析文章内容的能力.首先要学会辨析哪些是主要内容,哪些是一般内容;其次,要学会辨析内容的性质,会辨析内容的关系.没有这些能力,筛选信息便无从谈起.

3,要训练辨析文章语言的能力.辨析语言的能力,表现在很多方面,最基本的是两项能力:一是准确把握语句表达的信息,一是全面把握语句表达的信息.筛选信息,归根到底是对语言的筛选.因此,必须下工夫训练辨析语言的能力.只要坚持训练,就一定能提高筛选信息的能力.

四,问题设计

1,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什么

2,筛选信息的重大意义何在

3,怎样筛选信息

4,以《改造我们的学习》为例,筛选出文中的主要观点和主要论据材料,并明确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五,写作引申

教师可利用一节自习课,让学生针对目前自己身边存在的一些不良作风开展讨论.如学生中的早恋风,过生日吃请风,学习浮躁风,不想吃苦只愿享受风,不尊重师长,长辈风,上网沉迷风等,针对这些现象,讨论产生这些不良作风的原因,危害,实质,并且指出正确的做法.这样反复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就牢固了,同时也为后文的学习做好了铺垫,打实了基础.

二《物种起源》导言

达尔文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的:

阅读目标

能够辨别和筛选重要信息和材料;能够把握文中关键语句,进而整体把握文章的结构层次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了解序言的写作体例.

情意目标

了解达尔文及其进化论,学习达尔文尊重客观事实,深入细致,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刻苦钻研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筛选信息,整体把握的方法.

难点:如何提高学生对说明性文字的阅读兴趣.

教学设想,教学方法

点拨引导,通过对疑难点的点拨,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讲练结合,通过练习提高文本阅读的可操作性.

多媒体设计:

1,拟采用图片和文字投影的方式,以扩大课堂的容量.

尽量争取播放有关介绍达尔文的 影视录像.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步骤:

导语设计

大家一定还记得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把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和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相提并论.一百多年前,达尔文的思想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看法,一百多年来,这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作为跨世纪的新一代,你了解达尔文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打开达尔文的进化论之门.

解题

板书课题

关于"导言"

导言,又叫绪论.学术论著的开头部分,一般说明全书主旨和内容等.

介绍达尔文及其进化论

达尔文(1809—1882)是进化论的创始人.出身于英国一位名医家庭,1825年进爱丁堡大学学医,1828年进剑桥大学学神学,但他从小就热心研究自然科学,特别是生物学.1831年至1836年,由于汉斯罗教授的推荐,以自然科学家身份,随英国皇家军舰见格尔号环球航行.五年间,他考察了许多地方,对各种生物进行了搜集研究,从此确定了他一生的事业.1859年达尔文发表了《物种起源》,从根本上否定了当时甚嚣尘上的"神创论""物种不变论"的传统观念,成为划时代的巨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进化论引导人们深入地研究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及其规律,为分子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开拓了道路.近百年来,分生物学修正,丰富,完善了它.但是,达尔文奠定的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的基本原理,仍然是人类认识生物进化的基石.进化论"物竞天择""生存竞争"的观点激励人们奋发图强,反对封建迷信,为争取生存而斗争,为更好发展而努力.

研习课文

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速读课文,画出文中结论性语句;理出文章结构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段意.

学生相互交流对文章结构和段意的理解,请一两位同学回答.

教师明确并板书

具体研习,突出重难点

请一学生说出其所画的关键句,而后集体加以确认.

明确:关键句是文章中十分重要的语句,它突出地体现了文章地旨趣,标示文章地思路,显示文章结构地特点.其类型有:

a从内容看,中心句是关键语句.它是集中揭示说明对象地特征或揭示主要事理的语句如第一段末句第二段末句第四段首句.

b从结构看,总结句,总提句及重要的过渡句是关键句.总结句概括了文章最基本的内容;总提句,过渡句显示出文章的说明内容的推进.如第四段"关于物种起源的问题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这个总提句清晰的把文章分成两个部分.第五段首句提示了下文的主要内容.第七段末句简明扼要地总结了进化学说地基本观点.

c从出现频率看,反复出现的文句是关键句.一方面是作者着力要表达的观点需要强调,另一方面也用于显示脉络层次如:4段,6段,7段都反复说"生物的种,和变种一样,是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大量的,遗传的变异是可能的""生物的种不是不变的".

如何筛选关键句

明确:从内容入手,找出中心句;从思路,结构入手,确认总提句,过渡句和总结句.3,欣赏品味思考:

这篇导言主要说明了《物种起源》的写作经过和作者对物种起源问题的一些基本看法.透过说明性的文字,我们可以看到达尔文怎样的一种精神和人格魅力找出能体现这种精神和魅力的文字.

明确:第一段,从"返航"(1831年)到(1859年),其间"深刻的印象","耐心的搜集","整理研究""专心思考","对这些札记加以充实"等等,一个正确的结论,从考察到研究,从感性到理性,从纲要到全书,历经20多年,可以看出达尔文对待科学工作的严谨审慎的态度和长期刻苦钻研的精神.

第2段"华莱斯先生一般结论,几乎和我完全相同"结合注释4,可以看出达尔文实事求是的态度.

第3段,指出本书的缺陷,"还是摘要的性质",说明今后的打算,"详尽的刊出"避免使别人"得到完全相反的结论",反映出达尔文对理论者作严肃,审慎的态度及谦逊的精神.

第4段"仍然难以令人满意"表现作者决不轻率的作出结论的科学态度.

第5段"这类研究虽然常为一般博物学家所忽略,但是我却相信它的价值的重大."说明作者注重亲身实践的科学态度.

第6段"很不幸""不得不简略",反映出不回避缺陷与不足的实事求是的态度.

第7段"毫不怀疑地断言创造论地错误","我相信""我深信""我又确信",这些突出地说明了达尔文在科学研究工作中毫不动摇地信念和勇于坚持真理地精神.教师引导学生对上述精神用简洁地语言概括并板书.

长期考察

实事求是

谦逊审慎

决不轻率

亲身实践

不避缺陷

毫不动摇

课堂小结:今天我们这堂课,不仅了解了达尔文和他的进化论,而且通过作者说明性导言地阅读,学会了如何发现关键语句,懂得了正确理解关键语句对理解文章地作用,并以此来指导我们今后地阅读实践.

四,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

2,〈琐忆〉中鲁迅曾说"进化论牵制过我,但也有过帮助."怎样理解这句话请加以思考.3,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读达尔文《物种起源》的片段.

课堂板书设计:

整理成书过程(1)长期考察

写作经过提前发表的原因(2)实事求是

内容过简说明(3)谦逊审慎

物种由演变而来(4)决不轻率

介绍研究的方法(5)亲身实践

基本观点家养变异的作用(6)不避缺陷

(4—7)强调观点的正确(7)毫不动摇

三神奇的极光

曹冲

教学目的:

注意整体把握,筛选信息,以此为方法来获得极光的知识;

领会作者将生动的描写和恰当比喻融入说明的方法.

教学设想:

学生自读,教师点拨

教学时数:

1教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导入新课.

极光,英文名字为aurora,源自于拉丁文依欧斯一词.它是南北极地区特有的一种大气发光现象,尤其是靠近地磁极地区上空大气中更为明显.一般呈带状,弧壮,幕状或放射状.这些形状有时稳定有时作连续性变化.

自读课文,完成下列要求.

概括每一部分的说明重点;

概括全文的说明重点;

第一部分引述了哪几种古老的传说,引述角度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要引述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前,人们对极光的成因有哪些推测

现在的科学家研究认为,形成极光的三个必不可少的条件是什么

概括极光形成的原理.

问题解答.

概括每一部分的说明重点;

课文三部分都是围绕极光展开的,各部分内容比较集中,说明重点比较明确.

第一部分:从古老的神话传说谈起,在此基础上,对极光作出解释.

第二部分:主要从外观上介绍极光.

第三部分:说明重点落在极光的成因上.

概括全文的说明重点;

全文的说明重点在第三部分的第二段,它科学地解释了极光的成因以及形成的条件,揭示了极光神奇的原因.

第一部分引述了哪几种古老的传说,引述角度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要引述

文章总共引用了三种神话传说.

一是附宝感极光而有身孕;

二是在《山海经》中,极光被描述成"触龙";

三是古罗马神话中的"黎明女神"的传说.

第一种传说偏重于它的古老神奇;第二种传说是为了从古代文献中找到极光的影子;第三种的引用偏重于追溯"极光这一词作为现代科学术语的来源,也突出了这个故事.

它 们都能够激发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强人们的感性认识.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前,人们对极光的成因有哪些推测

一种看法认为极光是地球外面燃起的大火;还有认为极光是太阳西沉以后,透射出来的辉光;第三种看法认为,极地冰雪丰富,他们在白天吸收阳光,贮存起来,到夜晚释放出来,便形成极光.

众说纷纭,但这些看法都是不科学的.

现在的科学家研究认为,形成极光的三个必不可少的条件是什么

极光形成的三个条件是大气,磁场和太阳风,缺一不可.因为现在的人们认识到极光一方面与地球高空大气和地磁场的大规模相互作用有关,另一方面也跟太阳喷发出来的高速带电粒子流有关(这种粒子就是太阳风).

概括极光形成的原理.

它是分布在地球周围的地磁场把高空大气的太阳风粒子流汇聚成束,而来自空间的电子束打入极区高空大气层时,会激发大气中的分子和原子,导致发光,这就是人们见到的极光.

极光的显示和运动则是由于粒子束受到磁层中电场和磁场变化的调制造成的.

极光不光是个光学现象,而且是个无线电现象.

了解本文的说明特色.

形象的描述,增强感性认识.

文章在说明过程中,用了许多形象的描述.比如第一部分引述的三种古老的神话传说,尤其富有特色的是在故事的叙述过程中作者尽可能用文学语言.

通俗的比喻,可以使深奥的科学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作者还用了大量比喻.比如"磁层可以看成是一个巨大无比的电视显象管","自然界是个魔法师","极光是以天空为舞台的一出话剧",等等.不仅吸引读者注意,而且还让比较深奥的科学知识变得通俗易懂.

准确的概括,对读者把握说明对象十分重要.

课文中,极光的本质,类型,成因,形成条件,基本原理等都是作者准确的概括出来的,这样能够给读者一个明确的认识.

特别是文中结论性的内容,都有准确的分析论证,并且在概括之前往往用了足够的引导性的话,在之后还有细致的分析和确凿的例子.

小结.

作业:

整理完成课后练习;

预习下一课.

附:

1,每课出新:

依托《语文读本》,加强课内文章与课外文章结合对比阅读的意识.

培养初步的文章鉴赏能力.

2,活动方案:

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投身科学事业的热情为目标设计相应的活动计划.

板书:

神奇的极光

曹冲

一,三个神话传说

二,五种极光形态

三种错误认识

三,

三个形成条件

四空间和时间旅行

齐然尔曼

学习目标:

解空间旅行和时间旅行的涵义,并能筛选出与此相关的主要信息.

体会本文奇幻而又有趣的行文特点.

培养对科学特别是天文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李白的诗句"朝发白帝彩云间,千里江凌一日还",为我们展示了一幅空间旅行的情景.空间旅行的速度常以时间来衡量.火车提速使京沪之间的旅行朝发夕至.随着科技的发展,空间旅行的速度越来越快,旅行的空间也越来越广阔,"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都已不再是想象.然而空间旅行还在日新月异的变

化着,而时间旅行对我们则又很陌生,让我们通过英国当代科普作家齐然儿曼写的《空间和时间旅行》一文,走近它们,认识它们.

二,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什么是空间旅行和时间旅行

(2)各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们是怎么组织起来的

(3)你文中的哪一点最感兴趣还能补充哪些材料

三,讨论明确:

(1),空间旅行是指星际和星系之间的旅行.此中"空间"一词的涵义比我们

常说的"空间"的涵义缩小了,它特指星际和星系之间.

时间旅行:离开现在而置身于未来或过去.(或:到未来或过去旅行.)

(2),第一部分:到其它行星旅行的速度从理论上不难解决.

关键句:其实我们无法登上这个无人驾驶的飞行器(太阳神探测器)

第二部分:到恒星上去旅行是远比到其它行星上旅行更难实现的空间旅行.

第三部分:怎样实现光速星际旅行.

第四部分:时间旅行的特点及其意义.

这四部分的组织顺序:本文从天文学的角度将宇宙分为空间场和时间场,并从这两个层面结构成文,这两个层面在思路上互相区别,又中有叠交.一方面可以说文章的视野是以地球空间为起点,逐层扩大地扫视域外空间乃至全宇宙空间,直至宇宙边缘或尽头.其思路简图示之如下:

地球行星恒星宇宙边缘(空间旅行)

另一方面,可以说文章的视野是以空间旅行为起点,逐渐向时间旅行过渡.

空间旅行的说明不过是为时间旅行的说明作必要的铺垫,时间旅行才是作者真正想介绍的主要内容.其思路简图示之如下:

60英里每小时光速

(时间旅行)

现在未来

(3),略

四,读课文筛选相关信息

完成课后练

作者设想了哪些为飞船提供足够推动力的方法

明确答案:使用核推进系统,从太阳风获取能量,研究物质—反物质发动机.

提问:作者提出这些方法的现实依据分别是什么(略)

教师总结:可见这些方法是作者的科学畅想,是建立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的,这种畅想在今天看来是奇幻的,但往往就是明天的现实.文中还有哪些科学幻想

学生找到回答:例如,第一部分的一些列推想;第四部分设想的用大型光学望远镜收集镜子—X行星反射的光.

2,什么叫"时间膨胀"

明确答案:运动物体接近光速时,对随光一起旅行的物体和人员来说,时间慢了下来,化学反应和生物过程也减慢了.这一现象叫时间膨胀.

为什么说时间膨胀"为探索人类能力所不能及的宇宙提供了方法"

明确答案:人在时间膨胀中生活,生命好象暂时停止了,实际上能够到遥远的恒星和其它星系中旅行.

补充问题:

为什么说时间膨胀不是时间旅行

讨论明确:从科学幻想的角度看是一种时间旅行,事实是"时间膨胀"现象既不是未来时间的一部分也不是过去时间的一部分,因为即使光速旅行也需要时间,旅行做不到即刻到达.

五,体会行文特点

想象大胆神奇,文章充满趣味.作者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热情洋溢全篇.通过语段朗读体会这些特点..

上一篇:语文教案年 下一篇:全国小学数学毕业考试命题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