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探究式阅读教学方法尝试

时间:2022-09-30 11:59:58

小学语文探究式阅读教学方法尝试

摘 要:小学语文探究式阅读是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以学生自主阅读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教材文本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周围世界为参照对象,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尝试活动,主动地获取知识、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阅读教学活动。

关键词:小学语文;探究式;阅读

一、探究性阅读的现实意义

与传统的接受性阅读相比较,探究性阅读具有以下现实意义: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采用探究性阅读,可使小学生加深对阅读对象的更深层次的理解,有助于小学生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在这里,不再是让学生一味地被动接受现成的、教师或他人的阅读成果,而是重视学生的“感受”、“体验”、“理解”,无疑,这样的阅读成果是自己的、独特的,学生在其中不仅仅收获阅读的知识成果,更重要的是“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变接受性阅读教学法为探究性阅读教学法,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性,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文章不是无情物”。阅读文章的学生更需如此,只有让学生带着感情学,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才有可能学好。离开了感情因素去单纯地接受知识,是导致学生对语文厌学的重要原因之一。探究性阅读正是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让他们主动、积极地投人,在-听、说、读、写的真正实践中(不是老师口头重视的听、说、读、写)去学习、运用语文。

二、以探究性阅读激活语文课堂的尝试

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我大胆尝试,积极引导学生的探究性阅读,在初读中确立研究点,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在精读中发扬课堂民主,引导学生深人探究;在课内外创设实践情境,为学生拓展探究与创新的时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确立研究点,激发学生探究意识。小学生的探究性阅读,是针对非探究的接受性阅读提出来的.它需要的不仅仅是学生参与阅读学习活动,而是带着强烈探究意识的阅读,所以教师不是给学生提问,而是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与探究氛围,让学生自主地探究。

“学贵有疑”,有了疑问才会有探究的愿望与动力,所以首先要让学生在初读课文后,对课文初知内容、了解大意的基础上,能够提出自己的疑问。但是教师也不能完全放任不管,让学生封闭地自学、泛泛探索,而应该根据课程特点和小学生身心特征,指导学生在“有疑”之中确立恰当的研究点,然后针对研究点,质疑文本、主动探究,以平等的身份去审视教材,并与同学、教师、组体交流。这样、确定的探究点便于攀生,留出较多时间,围绕专题集中地自主研读,教师则巡回指导,反馈学情,对学习困难的学生给予更多的辅导。例《所见》这首古诗,是清代袁枚的作品,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生动的牧童行歌捕蝉图。文本图文并茂,再现了当时一派迷人的田园风光。在课堂上,我指导学生结合文中的插图来理解诗句。此时,一位学生站起来指出:“老师,我觉得这幅图画得有点不对,我们平时看到的蝉都是抓住树干在不停地鸣叫,可是这书中的图却把蝉画在了柳树的枝条上,好像和实际不相符合。”当即,我就表扬这位学生:“观察得真是仔细,还能联系实际,加入自己的理解,谈出看法。”同时,我又布置学生作业:“到底有没有问题呢?请大家利用课余时间看书或是上网查找等,找一找你认为它是错或是对的理由,到时再来交流。”

反思:在这节课上,我发现了学生身上非常珍贵的一点,就是他们敢于“怀疑”。“尽信书不如无书”,疑问是学生探究的开始,生疑后学生就会有一种强烈的“阅读期待”。在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引导、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当然,也要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因为有了问题,就特别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使学生在积极情感的驱动下自主地、能动地阅读。这一过程,还能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使其积极地进行探究并努力地尝试解决问题。

(二)发扬课堂民主,引导学生深人探究。离开了开放的情境,学生将无法主动获得新体会、新见解,也就谈不上探究。整个阅读过程应该是学生自己或在教师指导下的选择,教师只是伙伴、参与者,教师应重视学生的独创性,但又要引导学生吸取他人(包括教师、学生、书本等)的已有成果。因此,我在教学中注重营造民主、宽松的课堂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在开放、自主的课堂环境中深人地探究。

首先是让学生独立探究的时间要充分,使学生对探究的问题有自己的见解或体会,只有这样,学生在交流中才会有话可说,而不是千人一面的人云亦云。其次,生生、师生、生与集体间的交流要引导学生听取别人的发言,在别人的发言中吸取别人的成功之处。同时,对学生的评价也要注意发扬民主,教师要多用激励性的评价语言,让学生在探究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还要让学生参与到评价中,既有教师的评价,又有学生的评价,而且应该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如教学《西湖的“绿”》时,我抓住学生想了解杭州西湖的心理,让学生自读课文、想像画面、畅谈感受,把阅读的时间和选择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宽松的阅读环境中,想像西湖的美景,畅谈读后的独特感受。整个阅读过程中,学生针对自己最感兴趣的研究点主动探究、重新建构文本的新意。集中交流阶段,有的学生朗诵最喜欢的段落,有的学生展示自己的想像画,有的学生畅谈对西湖的印象……发挥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使每个研究点都具有了自己的特色,而且有一定的深度。

语文教师应创造性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在校内可以举行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课本剧表演,让学生在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在校外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博物馆、展览馆、纪念馆,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提高语文能力;此外,大街上的标牌广告、报廊,日常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都是学生学习语文的课堂。只有在丰富的课程资源中,小学生的探究精神、创新能力才能更自由地飞扬。

上一篇:初中课堂如何营造“语文味” 下一篇:新课标下高中地理教学的反思与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