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时间:2022-09-30 11:11:52

浅谈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阅读时,文章的词汇与读者的经验、知识和目标在读者大脑中的网络内相互交汇,读者积极地构建。正是通过大脑中的网络系统,我们才明白所阅读的内容。这种阅读观认为,兴趣是个人认识机制和文章理解力之间的联系纽带。兴趣不仅仅提升注意力,它还是激发注意力和创造意义的源泉。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要想激发学生的阅读意愿,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理解文章内容,我们必须激发他们对文章的兴趣。只有唤起他们的认识机制,他们才会感受到阅读的必要性,才能施展技能技巧,准确深刻地理解文章内容。在考虑什么样的文章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时,那就是文章内容直接与学生自己的世界息息相关。正如并不是所有的镜子都呈现美好的画面,一个人的反应并不总是积极的。尽管我们可以通过完善大脑网络来接受这些熟悉的信息,那也只能做到逐步扩大学生阅读技巧,逐步开拓学生的视野。

二、披文入情,个性阅读

文学作品的鉴赏是语文学习中最重要的部分。语文教材中,有不少都是经典的文学作品,文质兼美,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该如何鉴赏呢?这是语文教师必须重点把握的内容。特别是在当今的社会发展中,我们更应勇于以自己独特的视角,读出自己独特的感悟。

首先,语文教师必须学会透过语言文字,借助联想和想象,感受作品中鲜活生动的形象,再现作品中的意境,进而体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其次,也是更为重要的一点是要用心去读作品,在与作者对话的过程中,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真正领悟作品之妙。

三、感悟文本语言提高阅读能力

1.抓住关键词句,细加体味

学生具有了善于发现关键词句的慧眼,并养成深入体悟富有表现力的字词的习惯,可以在阅读中做到直击要点、深入拓展、触类旁通,从而提高课堂效率。此方法要点:一在找准,二在深悟。

在阅读中我们不仅应关注构成句子主干的名词、动词等,还应高度重视起修饰作用的形容词、副词、介词结构,以及连词等起语法作用的词语。

2.替换句中字词,比较琢磨

有些重点词句看似浅易,学生往往会忽视而停留于文字表面不能有深入的体悟,所以巧妙地替换一些近义词或相关词,便会使学生在理解上产生豁然开朗、别有洞天的震动感和喜悦感。“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再别康桥》)中为何选用了“笙箫”这一意象,而不借用其他乐器,如鼓乐、琵琶或提琴等呢?除诗歌音韵的限制之外,是否还有文字本身的内蕴呢?其实,以“笙箫”作喻不仅是说代表声音的乐器都收起了乐音,陷入了沉默,从而传达诗人黯然神伤的离情,想想在古诗文中“笙箫”这一意象还奏出的是人们隐藏在内心底层的那如丝如缕的哀婉、凄切、孤独的情愫。徐志摩有意用笙箫表达了与康桥别后,内心将永久回旋绵长不绝的笙箫悲音。

四、情境联想,身临其境

文字能令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尤其是画面感强烈的文字,要引导学生充分调动联想力和想象力,把文字展现在头脑中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下来,这样不仅使有理解难度的句子迎刃而解,还会对文本有身临其境的感受。重章叠唱是《诗经》的艺术特色,在《秦风・无衣》中有着高度体现。比如“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三句富有动作性的同中有异的叠唱,在我们的头脑中浮现出的是一幕秦军磨刀擦枪、舞戈挥戟的热闹场景,更是一个有条不紊、整齐有序、紧张而不凌乱的备战场面。而借助这一画面又将引起读者更多的联想:战争的起因(保家卫国)、士兵的状态(坚定积极)、战争的结果(这样的军队焉有不胜之理)等等。所以,情境联想在阅读中往往会产生奇妙的效果。

五、留心标点,别有用意

除了培养对文字的敏感外,还应引导学生注意文中的标点符号。小小标点符号,其中大有文章。下面以剧本中的标点为例说明。台词中的标点符号具有表明剧中人物说话的语气、神情和心理的作用,是与文字融合在一起的个性化语言。《雷雨》第二幕第一场,周朴园与鲁侍萍相认之前的对话中有多次“哦”的应答之词,其后标点各有不同,可谓内涵丰富。比如以下两处:

周朴园: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后来,后来,――你知道么?

鲁侍萍:不敢说。

周朴园:哦。

按照正常的心理逻辑,听到鲁侍萍所说的“不敢说”,听者应产生强烈的疑惑心理:言者分明知道此事,却又为何言不敢说呢?所以此处的标点应是表达满腹疑惑的问号才对,而文中却用了与正常的心理逻辑完全不符的句号。这正是文章的绝妙之处,曹禺先生就是要用句号来深刻地传达周朴园当时故作平静的心理,其叶公好龙、虚伪复杂的内心自可暴露。

鲁侍萍:这个梅小姐倒是有一天晚上跳的河……她手里抱着一个刚生下三天的男孩……

周朴园:(苦痛)哦!

这里的“哦”字后用的是感叹号,意在刻画周朴园内心的苦痛感、负罪感,从而刻画了一个真实而有血肉的周朴园。

六、语言风格,与情相合

语言文字是思想情感的载体,思想情感决定着语言的风格,文本语言与其表达的思想情感是溶于一体的。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第一段描写景物的句子是:“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文中景物选取丰满,如“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惠风”等,对景物的描写极其本色,这种朴素本真的语言与“死生亦大矣”、“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自然积极的生命意识完全相吻合。这种语言与内容的和谐统一,既是对当时士大夫阶层崇尚虚无思想的批判,也是对两晋骈俪文风的强烈冲击。

总之,由于经历和性格各不相同,每个学生的自我认识、知识重要性的标准以及个人目标也就各不相同。然而,当我们要求学生阅读时,我们需要调动起来的正是这个具有个性特征的自我。一旦这个自我被调动起来,学生才能很快接受我们所教授的技能,才能从阅读中收获更多。因此,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阅读和写作教师必须利用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深浅适度的文章,还须帮助学生认识到有些乍看与自己毫不相关的文章也许到最后却能激发人的阅读兴趣。

作者单位:

山西大同市新荣区教师

进修学校

上一篇:创造性的设计,才会取得创造性的结果 下一篇: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