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卷有气韵 松骨写精神

时间:2022-09-30 10:36:38

清刚朴茂书卷气 松年笔意写精神

此作为高耸合栽。初次造型于1975年,初始为两缸球形五针松盆栽。作者大胆删截,保留上部理想枝条,开刀作弯,使之咯微下垂,合栽造景取其直势;惟将中间副干略斜势,求统一之中有变化,其体量在左右大树之间也恰好以为调剂。将左旁株双干基部直剖通底,使两株貌似三株,而三株又粗细相宜。主株高三分之一处朝左偏后蓄一道劲曲枝为背景,穿插于副树两干之间,并使两翼分枝为2:1得其统一中之变化,各枝片渐上逐层收缩,三株顶姿参差互补,而尤以结顶分外迂曲,其作品庄重肃穆,巍然挺立,众志成城,曲直相济。整体态势清刚朴茂、凝重苍雄,确有松年笔意灵趣。

一、潘仲连盆景艺术轨迹

潘仲连,浙江新昌人,1932年11月生,汉族。高级工程师,原任浙江盆景艺术研究会会长,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副会长:1994年5月由国家建设部城建司颁证,授予“中国盆景艺术大师”称号。1956年进入杭州园林局基层工作。1959年秋调至园林局机关办公室任文秘工作。1962年10月书面申请坚决辞去局科室工作,执意去基层――杭州花圃从事盆景园艺工作,直至退休。

40余年来,他如饥似渴地在中国浩瀚的传统文学里汲取和积淀了必要的文化素养,在悉心观察大自然中的山水、树木之情,感悟到盆景艺术中的阳刚意趣所在。由他撰写的《论盆景的优美与壮美》、《论中国盆景的风格与气质》、《摒弃创作中的自然主义》等盆景创作理论,独抒己见,提出中国盆景需要弘扬阳刚美,这对中国盆景艺术的健康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由他创作的松柏盆景“不装巧趣,皆得天成”,得浑朴之道、狂放不羁之画风,刚骨苍雄、奇伟瑰壮之势。以心写树,以树拟人,自成一家之风范而蜚声盆景艺坛。

自1985年起,他的作品在全国历次盆景展评中多次获奖;更有甚者,在第四届亚太地区盆景赏石会议暨展览会上获金奖,并在昆明世博会上获大奖。

自1980年至1994年,他翻译了《日本盆栽通史》,与他人合作撰写盆景专著一部,以及其他一些有关盆景的论著,发表盆景艺术论文数十篇。其论文除多次获杭州市科协优秀论文奖外,还曾获浙江省科协与省人事厅联合授予的优秀论文证书;其中关于园林与城建方面的论文虽不属其专业范围,也获市科协优秀论文奖。

在学习制作盆景的过程中,大自然给了他创作的源泉,地方人文的影响及先人制作盆景的示范又给了他创作的坐标。

古往今来的学人无不得益于传统文化的滋养,潘仲连也不例外。他的盆景理论、诗歌、散文、游记、杂谈等无不散发着自然之新风,蕴涵哲理之辩,“一皆积微成著,而流之于笔下”;尤其他的盆景作品“弃斤斤细微冗繁之弊,较少匠气,劲扬刚骨之气,一泄胸中之意”。风格独特,自为一家。他有司空图说的“落花无言,人淡如菊”的艺术个性,通过他的作品(盆景作品)、文品(文字作品),无不体现出他对传统文学的积养,以及对中国传统盆景文化研究的独辟蹊径。中国画坛巨擘刘海粟曾说过:“画到最后画修养。”实际上任何一门艺术的高级创作都是一种修养的体现,达到创作目的所采取的方法、手段、技巧在一定时期内尚能把握,而修养则有赖于长期的多方面的积累。正是文化修养的积淀,才使潘仲连的盆景作品达到了以无言之树代人言的境界。

二、潘仲连盆景艺术创作思想

在盆景艺术的创作构思中,反对刻意求曲,追求阳刚之美,争清刚之气,蕴藉东方书卷气,摒弃自然主义,寻求艺术个性――这些是潘氏最主要的美学主张,其阳刚之美又是他盆景创作思想中最基本的核心。他提出的“清刚之气,蓬勃朝气,东方书卷气,时代气息,原始气息”,为其阳刚之美的全部内涵。这一立论对当今中国盆景艺术的健康发展,具有不容忽视的积极作用。汪菊渊先生生前在致潘氏的信中曾评价为:“如此纵横立论为国内所仅见。为面向世界盆景艺术提出的五个方面,也极有见地。”从宏观上看,若阳刚之美的立论在中国整个文化艺术领域得到响应,必有利于社会文明的进步和民族文化的振兴。从微观上讲,它是对传统盆景造型“以曲为美”观念的叛离和突破,它在中国盆景艺术史上,将会产生深远的积极影响。

三、潘仲连盆景艺术风格

潘氏之所以被公认为中国现代盆景艺术大师,正是由于他的作品有若鲜明的个性和较强的民族风格。他在优美与壮美的美学范畴里,侧重壮美。以高干型、合栽式为基调,讲究自然动态,注意节奏力度,并以动态美来体现昂扬的时代精神。同时也不乏东方书卷气和阳刚之美。

艺术创作中的个性体现,是极其重要的。我们的“作品如果没有自家面貌,也就说不上是中国盆景”。潘氏一贯倡导的盆景艺术要有传统文化的“书卷气”,正是为了寻求中国盆景的民族性和作者自家的个性。“民族性是自立于世界之林的资本”,它是以开放的胸怀,主动地正视和吸收世界各国的先进科技文化,为我所用。同时又不丢失本民族的特色。现代艺术应该是对传统(包括民间艺术)进行反思之后的扬弃,立足于变革而不是全部沿袭不变,抑或是全盘否定传统。当然西方现代意识突出个人的创造性与独立性,我们的盆景艺术由于受传统文化“趋同”思想的影响,尊师、重法、仿真、仿他人之作,胜于珍惜自家的创造性和个性。日本盆景同仁善于以草书章法去营造古柏盆景枝干的“白骨化”,借鉴中国画的风格创作的“文人木”盆景,确实是令人神往的。他们的聪明之处,就是善于从外来文化的精髓里汲取有用的东西,滋润其盆景艺术,创作出新的盆景形式,而并非全盘照搬别国盆景的一招一式。日本同仁这种不断借鉴吸取他国文化艺术之长而形成的“国风”特色是很值得我们去反思的。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日趋深化,人们的空间距离越来越小,各国艺术的融合确属大势所趋。但“融合”不是艺术的“大成”,不是用一种普世合一的规格来规范世界艺术,取代民族特色……融合作为一种趋势,是给各民族艺术注入新的血液,给予外部刺激,使它新生而不是被彻底同化。

潘氏以为:“盆景作为高层次艺术品,其风格不能不带民族性。有些人只强调技艺交流的普世性,而对表现民族性的探索抱着虚无主义态度,这种看法是不全面的。艺术品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联,应当首先属于本民族的,然后才能属于全人类的。惟有富有民族特色,才能分外受各民族的赏识和珍爱。”潘氏认为:“……我们在各自寻求本人与本地区盆景特色的同时,还必须共同探索如何对海外更鲜明地显示我国盆景艺术的民族精神。只有实现了这样的目标,我们才能在国际上具有立于不败之地的竞争力,才 能与‘盆景创始国’的荣誉相称。”他一直以为寻求盆景艺术中的民族特色,才是中国盆景今后发展的必由之路。

潘氏是浙江盆景界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其所选材料,以浙人传统的松柏为主,杂木为辅。松类则以五针松为主,罗汉松、黑松为辅,其他松类次之:柏类则以圆柏为主;杂木类主要有雀梅、榔榆等。这种以本地树种为主、外来树种为辅的定向,不仅使材料选择有着广阔的空间,亦使取材适应本地气候,容易保持其旺盛生机。潘氏造型特征,以高干式、双干式、群体式为主。而五针松盆景《仰天长啸》、《亭亭山上松》,黑松盆景《秃莽》、《草书》,罗汉松盆景《岿然》,黄山松盆景《太瘦生》为单干式:五针松盆景《轩然》、《听天籁》、《苍松轩翥》为双干式:群栽式的有五针松盆景《刘松年笔意》,金钱松盆景《疏林》,水杉盆景《初夏》等。另外,潘氏还有擅长巧用材料的特点,营造或奇倔怪拙、或风骨道劲、或富有哲理思辩、或寓生命赞歌、或纳书香气息的盆景形式。如他的圆柏盆景《泰岱风骨》、《垂云》、《寿》,雀梅盆景《汉纹天成》等,可谓不拘一格造艺象,独辟蹊径写真魂。其作品善于以刚寓柔、以动写静,且用拟人手法、书画的意趣,使树石人格化,吐纳清刚之气,而避小气、俗气、媚气和匠气。高干盆景的造型,远离臃肿与纤弱,以挺拔、道劲的直线,塑造威武、雄壮、耸峭向上的主干形象;结顶欹斜诘曲,刚中见柔,板实中寓灵活:其枝或偃亚层叠,或拖拽轩翥,与主干相谐;整体造型仿若勇士屹立,呈凛凛难犯之概。双干式、群栽式的主干亦大体以直为主,以曲为辅,直曲互补,刚柔相济。其态势森森然,颇得苍松神韵。其枝叶或呈片状,或呈拖势,进退收放,各随所宜,其他盆景形式亦能奇正相依,拙中藏巧,于茂密中显骨力。潘氏对树石的理解和各种态势的娴熟驾驭,可谓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浙江奉化三十六弯五针松可谓漫山遍野,千家万户皆以此谋生。杭州是我国六大古都之一,盆景历史悠久,加之历代文人骚客、绘画名家辈出。潘氏充分利用当地这种地理与人文优势,潜心钻研和总结本地区盆艺及相关理论,为浙江盆景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独立平川霸岁月 苍莽虬枝欺野风

这是潘氏与蒋焕章先生合作的五针松佳品。其主干挺立轩昂,硕部次第欹斜紧缩、扭曲。副干上部让出,并有虬枝婀娜悬空腾舞,映带前后,似可闻松涛呼啸。主干枯味乃天然形成。作者仅稍加修饰纹理走向,使之与上部垂枝动感相呼应,树脚配一方棱黄石,缀以小丛竹,暗寓“顽石劲松”之意。

穿岩裂石俯万壑 饮云吐月化铁身

这是一盆典型的悬崖式造型的五针松盆景,树梢长达一米三,树龄已越半个世纪。原主枝也是顺势下探,作者于1976年冬,先将顶端粗梢开刀180°向后反扭,使其回首覆庇于干基树蔸及根部之上,与下挂之长梢呈折扇之式展开,虬枝纷披,宛如屈铁,富有动势的斜干气宇超逸不群,使之上下遥相呼应。这株五针松仿佛爪贴在高崖之上,窥探云烟氤氲、世事沧桑,那回曲遒劲的造势,犹如古猿攀岩的飒爽雄姿,形象峻峭苍劲,是追求个性、展现风格的又一杰作。

上一篇:尧塘公路花园大事记回顾 下一篇:侧柏的栽培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