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小学音乐教学创新

时间:2022-09-30 10:17:13

浅论小学音乐教学创新

摘 要: 教师要培养学生参与音乐生活、创造音乐生活的意识和能力,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音乐,在音乐中体验生活,从而培养学习兴趣,增强创新意识。新时代的音乐教师应带领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美好,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树立崇高的道德、远大的理想、健康的情趣、宽广的胸怀,成为新时代全面发展的合格新人。

关键词: 小学音乐教学 创新 音乐兴趣 音乐美

音乐课程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面向全体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小学音乐教学要有新的教育思想、内容和方式,从音乐教育观念出发,改革并创新音乐教学体制。要实现音乐课程目标,教师必须不断进行教学创新,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小学音乐教育的根本目标,使小学音乐教学得到新的发展。

一、寓教于乐,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音乐的创新教学首先要使学生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拍手唱歌笑呵呵》是一首明朗轻快的儿童歌曲,节奏明快、旋律流畅,可以充分表达学生的天真活泼、纯洁美好的心境及培养与同学和睦共处的美好品格。这首歌曲短小精悍,易学易唱,并且很适合表演。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先让学生听两遍音乐,然后以师生一句接一句的形式完成说唱。如教师可以边弹琴边唱第一句:“你的眼睛里有呀有个我”,鼓励学生接下一句:“我的眼睛里有呀有个你”,然后合唱“我们两个人对呀对面坐,拍手唱歌笑呵呵,笑呀笑呵呵”。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分两大组或者自由组合进行演唱表演,在唱歌的时候编入动作,鼓励学生们上台自由发挥,并给予肯定评价,带领学生在音乐中动起来。这种方法既避免枯燥的知识讲述,又在音乐中愉悦学生,陶冶情操。

二、创新音乐教学观念

传统的音乐教学组织形式是班级授课制。班级授课制在教学组织规范性、知识传授系统性、教师指导全面性等方面有其优势,但在音乐教学实践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常常被无限制地放大,而学生的主体地位未得到充分体现。“乐理+唱歌”的教学内容,“填鸭式”、“注入式”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成为被动式的“知识接收器”,学生的全面发展无从谈起。在新课改深入发展的今天,音乐教师应树立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理念,不断创新音乐教学观念,以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开发学生的音乐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音乐实践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发展。

三、激发小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兴趣是小学生想学习的第一表现形式,也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小学生转变学习观念,树立“我要学,我想学”的思想,才能从根本上掌握教学知识,才会有利于小学音乐教学的开展。小学音乐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适时适当地插入一些符合小学生审美情趣和审美心理的教学内容。比如,在小学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挑选那些适合他们认知水平的耳熟能详的歌曲,如《春天在哪里》、《小螺号》、《童年》等歌曲。通过让小学生欣赏这些欢快的歌曲,唤起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表达和对美好梦想的向往。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音乐魅力的展现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教学内容。小学生受年龄、认知水平等的限制,对音乐知识的理解和对乐理的把握及上课的注意力集中情况都不如初高中生。因此,教师对教学方式的引导是至关重要的,如以《小螺号》这首歌为例,小学音乐教师在课上可以为学生播放CD、MP3等,让他们认真研究歌词,让他们了解大海的美妙,然后再让小学生想象一下在海边吹螺号的情景。

四、组织一些有特色的音乐活动,带领学生体验不一样的音乐美

音乐教学不仅可以通过课堂的形式,还可以带领学生参加课外音乐活动,把玩和乐结合起来,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收获。教学欣赏课《嘀哩嘀哩》和《春天的小河》中,教师可以先放音乐给学生听,让他们想象并讨论描述春天的景色,然后引导发问:“春天有多少景象,那么春天在哪里呢?让我们一起跟着歌中的小朋友去找一找吧!”这样就可以带领学生们去课外追寻春天的脚步,进行一趟美妙的课外旅游。学生看到碧绿的田野、红花绿草和辛勤的蜜蜂,听到潺潺的流水声、快乐的小鸟在歌唱,体验到音乐的美妙。

五、创新音乐教学方法

音乐教育家柯达伊认为:“音乐教育首先要通过音乐与身体结合的节奏唤起人们的音乐本能,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敏捷的反应能力。”这说明音乐具有动态的特征,教师应加强音乐运动与身体运动之间的联系。如在教授《在葡萄架下》这首歌曲时,教师可让学生在音乐的伴奏下一边唱《在葡萄架下》,一边通过“读歌词”、“跺脚”、“拍手”等方式感受其节奏,这样学生既感受到歌曲意境,又很好地掌握其节奏,让学生用拍手、跺脚的方式把听到的模仿出来,实现由声音感知到动作感知的过渡,收到“寓教于乐”的效果。在音乐教学中,我还经常采用学科整合的教学方法,把音乐与舞蹈、音乐与体育、音乐与文学等结合起来,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节目,既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又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六、将音乐课与其他非艺术课程结合起来

艺术课程涉及的门类较多,而音乐是其中最重要的,音乐与其他范围领域内的文化密切相连,所以与其他非艺术课程进行结合是非常有必要的。比如,音乐与语文的沟通结合,与诗歌、戏剧等的结合;音调、节奏等与数学课的数量知识进行结合;音乐与体育课的广播体操进行结合,与地理、历史等的结合。比如,教学《小雨沙沙》这堂课,形式可以是多样的,将音乐课扩展到表演和乐器,在课堂上为小学生创设情境,由学生表演和参与,在音乐的伴随下朗读课文、背诵古诗;也可以让小学生在音乐中欣赏自己画的画,从而扩展教师自身的教学思路,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观察力,激发他们的爱好兴趣。

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创新,不断增强他们大胆创新的意识,鼓励他们勤于创新和勇于创新。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力和想象力的同时,要注意完成基本的教学技能,启发他们研究问题,发现知识,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金亚文.小学音乐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上一篇:高频电子线路课程试题库建设与研究 下一篇:大学生同居背后的文化分析以及高校教育策略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