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举语文课文中的“独眼龙”

时间:2022-09-30 10:06:22

例举语文课文中的“独眼龙”

古人云“一字立骨”,“立片言以居要”,“牵一字振全篇”,这都是在谈文眼的重要性。我这里只想侧重地谈谈那些特殊的文眼,在这里姑且称之为“独眼龙”。

所谓“独眼龙”指的就是这样的一些课文,它们的文眼常常比较隐晦,要通过仔细研读课文才能抓出来;它们的呈现形式也较特别,往往就是文章中的某个字,所以称之为“独眼”,这只“眼”在文章中起很重要的作用。这些课文,当我们没有发现这个“独眼”时,我们会感到非常复杂,而一旦找到了它,我们就找到了突破口,课文的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了。所以,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仔细研读课文,善于把这样的“独眼”抓出来。

鄂教版九年级的课文中有许多课文都可以找出这样的文眼来。例举如下:

《乌篷摇梦到春江》:文眼就是文章结尾处的“丰”字,“丰哉,富春江!”这个字意思丰厚,能涵盖全文的两大部分,见下表:

《托起草原》:文眼是文章开头的“天下最美的草原在呼伦贝尔” 中的“美”字,全文就是围绕这个“美”字来写了草原的几个方面的“美”的。见下表:

草——碧绿

林——珍贵

美 歌——悠长

酒——浓烈

花——耀眼

《小巷》:文眼是一个“变”字,这个字是通过文中的“原”和“今”这两个字体现出来的。课文开头说“原住着一群瞎子”,第四段开头说“今年春天”,全文就是通过“原”与“今”时间上的前后对比,写出小巷的“变化”,从而表现盲人们的人生价值的。见下表:

原 潮湿荒僻

变 盲人们的奉献精神

今 明快热闹

《岳阳楼记》:文眼是一个“异”字,文中“异”字出现两次,“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分别统领下文,见下表:

《醉翁亭记》:文眼是一个“乐”字,文中多次出现这个“乐”字,每段写一“乐”,全文突出“与民同乐”的主题。见下表:

山水之乐

四时之乐

乐 与民同乐

宴酣之乐

太守之乐

《观刈麦》:诗眼是一个“忙”字,在诗歌开头一句“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中,这个“忙”字统领全诗,全诗就是围绕“忙”字由面到点写了两幅图景,表达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的。见下表:

刈麦忙——面

忙 自愧——同情

拾穗忙——点

《老王》:本文的文眼是一个“送”字,文章通过三件事刻画老王的形象,这三件事都与“送”有关:送冰块、送病人、送油蛋。在文中有相应的字眼体现出来:第五段开头“有一年夏天,老王给我们楼下人家送冰”,第六段开头“烦老王送他上医院”,第十段结尾“那是他送我们的”。抓住了“送”字,就抓住了文章的基本内容。见下表:

/ 送冰块

送——送病人 苦—善

\ 送油蛋

《送东阳马生序》:本文的文眼是“嗜“字,文章的开头“余幼时即嗜学”统领全篇,全文都是写作者如何嗜学,都紧紧围绕这个“嗜“字做文章。见下表:

幼时借书抄录

成人后拜师扣问

嗜 勤且艰

遭受旅途之艰

克服生活之苦

以上这些文眼,都表现为一个字,而不是一句话或一个词,这是很特别的。它们有的在文中的位置较为显豁,有的则比较隐晦,需要深入研读才能发现。它们或体现文章的线索,或彰显文章的主旨,地位极其突出。阅读教学中,如果能抓出这些字眼,以一字牵全篇,既能使课文内容由复杂变得简明,又能使课堂教学清晰流畅,还能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定能极大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所以,作为一个有心的语文教师,一定不能满足教参上的结论,要深入研读课文,引导学生从这个阅读角度入手,学会抓“独眼”。有了这点睛之笔,语文课本中的那些“独眼龙”,就在学生的心中飞腾起来了。

彭代雄,语文教师,现居湖北武汉。责任编校:晓 苏

上一篇:激活语文课堂教学的三种途径 下一篇:浅谈美术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