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视角下的汉语分裂句分析

时间:2022-09-30 08:25:44

焦点视角下的汉语分裂句分析

摘 要:英语分裂句又叫强调句,通过强调句中不同成分来突出信息焦点。本文从英语分裂句出发引出汉语中相应的分裂句“是……的”句,通过中英分裂句式对比,以及对“是”和“的”的分别研究来学习汉语分裂句,并总结出该句式的相关特征。

关键词:分裂句;焦点;“是……的”句

一、汉语“是……的”句

英语分裂句是非常典型的具有突出焦点功能的句型,它可以细分为it分裂句(如It was the clock that the mouse ran up)和准分裂句(如What the mouse ran up was the clock),其中it分裂句的固定句型为“It + be + … + that/who+…”,而汉语分裂句则普遍认为是“是……的”句。汤廷池(1981)曾总结汉语中的分裂句句型:

分裂句:是汤先生十五年前在美国学语言学的。

分裂变句:是汤先生十五年前在美国学的语言学。

准分裂句:汤先生十五年前在美国学的是语言学。

根据中英分裂句的句法形式,句中的焦点就一目了然了:

英语:It be +焦点+ that /who+ 预设

汉语:(…) +是+焦点+… + (的) + (…)

英语分裂句是一种典型的标记焦点的句式,信息结构将句子分裂为对立的两部分:焦点和预设,焦点位于系动词与that /who之间,预设位于that /who之后。而汉语分裂句中并非靠焦点的位移,而是在焦点成分前插入“是”。但也有例外,英语我们可以说:It is him that I hit yesterday. 而中文里不能单纯地把焦点放到“是”的后面:我昨天打是他的。这是因为汉语中“是”不能插入到直接宾语之前,除非借助准分裂句或被字句:我昨天打的是他,是他被我给打了。

二、“是……的”句中的“是”

分裂句“是……的”句中“是”的位置较灵活,可以在句首,也可以在句中。如是去年我在海边度的假和我是去年在海边度的假,然而“是”位于句首时强调的焦点成分比“是”位于句中时强调的焦点成分要更加突出,信息强度更高,但“是”位于句首时强调焦点的成分受到局限。我们可以说是我去年在海边度的假,也可以说是去年我在海边度的假,但我们不说是在海边我去年度的假。英语中我们完全可以说:It is on the beach that I spent my vacation.

完全靠句法形式的吻合并不能精确界定分裂句。如:It is the book that he likes most.这句话除了可以理解成典型分裂句“他最爱的是这本书”,还可以理解成定语从句“这是他最爱的那本书”。中文也是如此,如花儿是五颜六色的和他是不会来的,这两个句子都明确符合汉语焦点句式,但都没有突出焦点的功能。所以并非所有的“是……的”句都是分裂句。

关于“是……的”句中的“是”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为动词说。该派观点认为单纯的焦点标记并不存在,它必然属于一定的词类,并表现出该词类的语法特点并遵循该词类的语法规则(徐杰,李英哲1993)。“是”为判断动词,可起标记焦点的作用。另一种为焦点标记词说。该派观点认为焦点标记词原本是口语中的羡余成分,因为口语中对比重音就可以确定对比焦点,而在书面语中,焦点标记的作用很大,能标识其后成分的焦点身份,但它不是句子线性结构的基本要素,不负载实在意义,可以被省略(张伯江,方梅1995)。“是”不是动词,仅单纯标记焦点。

方梅(1995)提出判定一个词是否属于焦点标记词有三种方法:(1)不带语义。(2)有突显句中某一成分的作用。(3)去掉之后句子仍符合语法。“是……的”句中的“是”是符合这三条标准的,所以本文认为“是”是焦点标记词。

三、“是……的”句中的“的”

“是……的”中的“的”主要起辅助强调焦点的作用。“的”在该句式中有两个语法位置,一个是位于句中动宾短语之间,如我去年是在三亚度的假。一个是位于句末,如我去年是去三亚度假的。另外,“是……的”中的“的”也可以标记过去时态,如我们可以说我是去年去三亚度的假,但却不说我是明年去三亚度的假。那汉语“了”通常也做过去时态标记,是否意味着“的”和“了”可以互换呢?以是我在北京学的语言学为例,句中的焦点为“我”。而是我在北京学了语言学这个例子却有两种解读:(1)是(我)F在北京学了语言学。(2)是(我在北京学了语言学)F。可见,虽然都能标示过去时态,但“是……的”句中的“的”不完全等同于“了”。

汉语中焦点句是否一定包含“的”呢?如在是我不对和是张三忘了关门这两个例子中都没有“的”,但这并不能说明这两个句子就没有突出焦点的功能了。

Waltraud Paul, John Whitman(2008)从当“的”不出现、“是”位于句首和当“的”不出现、“是”位于句中这两种情况分别进行了讨论。

当“的”不出现,“是”位于句首时,焦点成分有两种选择:一是主语,二是“是”后的整个句子。如是他的车坏了这个句子,我们可以有两种解读:一种是焦点解读,是他的车坏了(不是我的车坏了);另一种为是他的车坏了(不是他不想来)。

当“的”不出现,“是”位于句中时,“是”后的任一成分在重音的帮助下都可成为焦点成分。以他是在北京学语言学这个句子为例,我们可以理解为:(1)他是在北京学语言学(不是在上海学语言学)。(2)他是在北京学语言学(不是在北京学生物学)。而加上“的”以后,焦点只能是紧邻“是”后的成分。如他是在北京学语言学的,我们只能理解为他是在北京学(上接第32页)语言学的,不是在上海学语言学,而不能理解为他是在北京学语言学的,不是在北京学生物学。还有一种情况,当“的”不出现,“是”位于句中动词前,并且重音在“是”本身上时,这里的句子没有分裂句焦点解读,而是强调句,相当于英语动词前的“do”。如我是打了他,相当于英语“I did hit him”。我们用“是不是”来对强调句进行提问:你是不是打了他?而用“是+疑问词”对分裂句进行提问:是谁打了他?/是什么时候你打了他?/是在哪儿你打了他?

四、汉语分裂句的特征

通过以上举例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汉语分裂句的某些特征:

(1)句中焦点强度最高的成分为紧邻“是”后的单一成分。

*(不是他不想参加聚会),是(他昨天去上海了)F

(2)焦点部分具有排他性。

*是他昨天去上海的,也是张三。

(3)分裂句的否定形式只能否定焦点。

*是他昨天去上海的,不是北京。

(4)用“是+疑问词”对分裂句进行提问。

是谁昨天去上海了?/是哪天他去上海了?/他是去哪儿了?

五、小结

本文从焦点的视角探讨了“是……的”句与汉语分裂句的关系,英语分裂句有固定格式,易于识别,而汉语分裂句以插入焦点标记“是”为主要手段,其多样的句型使得汉语分裂句难以形成统一的界定。本文认为“是……的”句为汉语典型分裂句式,但并非所有的“是……的”句都是分裂句。除了焦点标记词“是”,“的”在该句式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去掉“的”和用“了”来代替“的”都是不够严谨的做法。

参考文献:

[1]Waltraud Paul,John Whitman.Shi…de focus clefts in Mandarin Chinese.2008.

[2]Nancy Hedberg.The Discourse Function of English Clefts and Mandarin shi…de Construction.1990.

[3]Peter C. Collins.Cleft and Pseudo-Cleft Constructions in English.1991.

[4]徐烈炯,潘海华.焦点结构和意义的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5]方梅.汉语对比焦点的句法表现手段[J].中国语文,1995(4).

[6]石毓智.论判断、焦点、强调与对比关系――是”的语法功能和使用条件[J].语言研究,2005(4).

[7]刘相臣.“是……的”的“是”格式中“是”“的”的性质与用法探讨[J].语文学刊,2004(3).

上一篇:试论现代背景下洞经音乐的社会功能 下一篇:英语语篇的篇章模式与写作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