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民政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时间:2022-09-30 08:16:19

发挥民政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和谐”理念在我国源远流长,千百年来,国人一直在追求社会和谐。六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六个特征,不仅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而且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当代民政事业发展的基本目标与此紧密相联,民政地位作用的发挥也与此关系密切。第十二次全国民政会议以构建和谐社会为总目标和总要求,科学阐释了民政工作的基本特性、民政工作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素之间互融互通的关系,确立了民政工作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重要基础性作用。我们民政部门必须为充分发挥这一重要作用而努力。

民政部门的基础性作用体现在“最兜底保障”

在我国现有社会保障制度框架中,民政承担着除“社会保险”以外的大部分公益性基础保障职责,担负着“最兜底保障”使命,构筑的是社会保障最后一道安全网。

实现城乡低保的应保尽保,为“最兜底保障”奠定有效基础。从宏观角度来看,我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发展已经有14年历史,这项制度对保护困难群体生存权益、构建和谐社会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从微观的角度来看,极度困难群体也就是说低保对象从政府那里得到的救助金其实是很低的,那么低的救助水准为何能起到安定社会的作用呢?关键就在于这一制度同时起到了物质上的生存保障和精神上的慰藉作用。丧失就业能力、无法获得就业机会,或者因灾因病,都会使这部分人群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心理状态发生明显变化,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不稳定”。低保制度使他们重新有了一笔月月可领取的“稳定收入”。从这个意义上说,低保制度所起到的稳定作用,在受助群体的心理方面比在物质方面更大。

实施专项救助制度,为“最兜底保障”提供有效辅助。幸福的指数千万种,困难的原因就那么几条,帮助困难群体摆脱困难的过程,其实也是增添他们幸福感的过程。这需要从解决困难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人手,实施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专项救助。江苏近几年在城市大力推进经济适用房建设,扩大廉租房的覆盖面;在农村大规模实施草危房改造工程,使城乡困难群众的居住条件大为改善。在医疗卫生保障体制尚不健全的情况下,需要靠民政部门加大对困难群体的医疗救助力度,来有效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有效发挥“最兜底保障”作用。在非义务教育费用过高的背景下,同样需要通过有效的教育救助,来维护困难家庭子女的受教育权利。

建立社会援助机制,为“最兜底保障”提供有效补充。在法律制度和政策范围内,积极调控完善社会援助机制是兜底保障的有效补充,又是增强保障效果的重要杠杆,还是弘扬传统美德和文明新风的动力平台。民政部门的重要使命是大力发展慈善事业、慈善超市、慈善医院和结对帮扶活动等,依靠社会互助的力量扩大社会援助成效。目前我省慈善基金募集规模已超过23亿元,慈善超市和医疗机构发展迅速,有了一个良好开端。但如何进一步完善社会援助机制,更有效地发挥社会援助的功能作用,不断促进社会利益的和谐,仍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民政部门的基础性作用体现在“最基层管理”

村(居)委会是我国政权组织架构中的基本单元,民间组织是最基层的社会管理层面。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民政所从事的这两项管理工作处于社会管理环节的最末端,打造的是社会最基层层面的和谐。

纵向上最基层的管理主要体现在对村(居)委会的管理。基层是产生社会矛盾的“源头”,各种社会现象、社会问题多半在基层最先表现出来,各种利益、矛盾冲突也多半最先在基层爆发。只有切实加强村(居)委会建设,才能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从而打牢和谐社会的基层基础。

横向上最基层的管理主要体现在对民间组织管理。鉴于民间组织的社会性和基础性的特点,可以说,把握了民间组织就在很大程度上把握了社会。我省的实践也证明,加强对民间组织的管理,有利于营造党和政府方针政策上情下达、人民群众利益诉求下情上传、不同利益群体间协商对话,非理性个体行为不断减少的和谐格局。

民政部门的基础性作用体现在“最贴近服务”

困难群众面对的第一个部门就是民政部门,需要帮助找的第一个干部就是民政干部。从这个意义上说,民政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基础性作用也体现在公共服务方面的“最贴近服务”上。

最贴近的服务体现在社区服务上。社区离居民最近,社区服务是面向居民的最直接的、零距离的服务。因此,社区居民与民政的关联度越来越大,民政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基础性作用也越来越大。民政的“最贴近服务”要从社区居民最关心、最需要、与社区群众利益最攸关的问题人手,引导社区不断创新服务方式,多为社区居民办实事、办好事、解难事,让所有社区居民都能安居乐业。

最贴近的服务体现在为老年人服务上。我省1986年就进入老龄化社会,老龄人口占比已达15%。因此,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里,民政的最贴近服务就是要切实加大扶持老龄事业发展和优待老年人政策措施的力度,不断完善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为依托、社会福利机构为辅助的养老服务体系,为广大老年人提供多层次、人性化服务。

最贴近的服务体现在为军队国防服务上。最贴近地服务军队国防,安定军心,提升军队的战斗力,是民政部门的重要使命和任务之一。只有维护好广大优抚对象的生存权、发展权,切实解决重点优抚对象在生活、医疗、住房上的困难,不断深化退役士兵安置制度改革,拓宽安置工作思路,才能使军人及其家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贴心关怀,全身心投入国防和军队建设事业,不断增强部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民政部门的基础性作用体现在“最直接民主”

和谐社会是民主的社会,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民政工作在城乡社区和村(居)民自治、民主管理中的基础性作用,就体现落实在民主政治发展的进程中。

我国城乡基层选举,特别是村(居)委会选举,是直接选举、差额选举,并采用了竞选的方法,这是最民主的民主。依法让基层群众直接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权利,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当家作主,有利于发挥村(居)民在社会管理中的主体作用,行使对社区建设管理的决策权,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也有利于充分发挥村(居)委会贴近民心、了解民情、反映民意、解决民生的作用,使社情民意反馈和群众利益表达保持畅通无阻,培育居民的民主意识以及对村(居)委会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责任感。我省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已基本覆盖全部村(居),自治行为不再是过去局限在个别或部分群体,而是整个村(居)共同体,已基本体现从“为民做主”到“由民做主”的最直接的民主。

民安则国泰。政通则仁和。民政部门的为民行政,执政为民职能决定了它在和谐社会中具有基础性作用――兜底保障到人,基层管理纵横到会,民主政治建设直接到选,社会化服务贴近到社区群体,从而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民政部门的“最兜底保障”、“最基层管理”、“最贴近服务”和“最直接民主”,是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的重要举措,是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体现,是增强社会创造活力的基础,也是实现社会安定有序的基石。

(作者系江苏省民政厅厅长)

上一篇:走在发展先进文化和文化产业的前列 下一篇:百姓高兴专家肯定的“铜山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