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戊唑·噻唑锌悬浮剂对水稻病害的防治效果研究

时间:2022-09-30 08:04:02

40%戊唑·噻唑锌悬浮剂对水稻病害的防治效果研究

摘要 40%戊唑・噻唑锌悬浮剂在水稻分蘖末期、破口前7 d、齐穗期3次用药,对纹枯病、细条病、稻曲病等防治效果好,可有效预防中后期水稻主要病害的发生,实现“一药多治”,操作简单,增产增收作用明显,推荐用量为40%戊唑・噻唑锌悬浮剂1 050 mL/hm2。

关键词 40%戊唑・噻唑锌悬浮剂;水稻病害;防效

中图分类号 S435.1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5-0166-02

40%戊唑・噻唑锌悬浮剂(碧苗)是浙江新农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新近开发的,能兼顾真菌、细菌性病害于一体的高效、广谱杀菌剂[1-2]。为验证其对水稻纹枯病、细条病、稻曲病等的防治效果及增产作用,为该产品推广使用提供科学依据,于2013年7―9月在黄山市徽州区进行了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试验安排在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潜口镇东山村,该村地处黄山平原中央,地势平坦,灌溉条件优越,为纹枯病常年重发区。试验田前茬为油菜,土壤为砂壤土,pH值为6.1,有机质为2.12%,排灌方便,栽培条件一致。该田肥力条件较好,叶色嫩绿,对“三病”发生有利。2013年水稻生长前期(6月30日以前),气温偏低,雨水偏多,其中6月30日出现特大暴雨,试验田受淹,气候条件对水稻前期病害发生有利。7月1日后当地天气放晴,7月下旬(破口期)持续高温干旱,天气条件对水稻后期病害发生流行总体不利。供试水稻品种为新两优6号,该品种不抗纹枯病,且近年有纹枯病重发记录,也有稻曲病、细条病发生现象。供试药剂为40%戊唑・噻唑锌悬浮剂(浙江新农化工股份有限公司)、30%苯甲・丙环唑(瑞士先正达公司)。试验药剂防治对象为水稻纹枯病、稻曲病。

1.2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5个处理,即40%戊唑・噻唑锌悬浮剂1 350、1 050、750 mL/hm2,30%苯甲・丙环唑300 mL/hm2,以喷施清水为对照(CK)。每个处理重复3次,随机区组排列,共15个小区,各小区间做小埂隔开。

1.3 试验实施

试验田在试验期间共用药3次,于7月12日纹枯病穴病率20%左右第1次用药;于7月25日(孕穗分化5期、约破口前7 d)第2次用药,于8月4日(齐穗期)第3次用药。用工农16喷雾器45壶/hm2药液(约600 kg/hm2),施药期间田间保有3~5 cm水层,用1.0 mm口径喷片细喷雾,均于16:30时用药[3-4]。

1.4 调查内容与方法

纹枯病:第1次施药前调查药前基数,第2次施药当天及纹枯病病情稳定时各调查1次纹枯病病情,根据水稻叶鞘和叶片为害程度分级(表1),以株为单位,每个小区对角线5点取样,每点调查5丛,共计25丛,记录病丛数、总株数、病株数和病级数[5]。稻曲病:稻曲病病情稳定期调查,采用平行线式取样法,每个小区分别调查记载50丛病穗和病粒,计算病穗率和病粒率。防效:对各处理小区进行测产,计算理论产量。计算公式如下:

病指=×100

防效(%)=(1-)×100

防效(%)=(1-)×100

2 结果与分析

2.1 纹枯病

从表2可以看出,40%戊唑・噻唑锌悬浮剂剂型先进,对水溶解性能优越,对纹枯病防效好。病情稳定后调查,40%戊唑・噻唑锌悬浮剂1 350 mL/hm2处理,对纹枯病的防效高达83.26%,与目前广泛使用的、对纹枯病高效的30%苯甲・丙环唑300 mL/hm2相当,40%戊唑・噻唑锌悬浮剂中剂量处理1 050 mL/hm2防效也高达82.97%,与30%苯甲・丙环唑处理相差无几。

2.2 稻曲病

从表2可以看出,40%戊唑・噻唑锌悬浮剂对稻曲病也具有较好的防效,各处理对稻曲病的防效均在95%以上,预防效果明显。施药14、28 d观察,所有处理对水稻生长安全,没有出现药害现象,40%戊唑・噻唑锌悬浮剂区、30%苯甲・丙环唑区水稻生长后期,均植株坚挺、剑叶清秀。

2.3 其他病害

第2次用药后14 d肉眼观察,40%戊唑・噻唑锌悬浮剂处理对水稻胡麻叶斑病兼治作用明显,抽出的新叶无病斑,对照新叶病斑严重,说明40%戊唑・噻唑锌悬浮剂对水稻胡麻叶斑病防效较好。

2.4 产量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40%戊唑・噻唑锌悬浮剂1 350 mL/hm2处理理论产量为9 885.45 kg/hm2,显著高于30%苯甲・丙环唑300 mL/hm2的9 660.30 kg/hm2,比CK增产52.80%。

3 结论和讨论

传统水稻病害防治一般使用对稻瘟病、稻曲病、纹枯病等高效的真菌性杀菌剂,很少顾及细菌性基腐病、细条病等细菌性病害,长年如此反复,导致细菌性病菌的累积和次要病虫害的上升,而品种间频繁调运、极端天气(暴雨)频发等因素加剧上述发生过程。黄山地区地处安徽省南部,近年来两优系列杂交稻种植面积逐年扩大,两优系列通常抗病力弱(或不抗病),许多年份细条病、稻曲病、纹枯病(以下简称 “三病”)混合发生且发生严重,目前对“三病”的防治皆为在发病初期或敏感生育期用药,混发时需多种药混施,不仅增加成本,也常常顾此失彼,因此市场亟需能主治纹枯病兼治稻曲病、细条病,或能主治细条病兼治稻曲病、纹枯病的高效广谱杀虫剂。

噻唑锌是浙江新农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研制的高效、低毒的噻唑类有机锌杀菌剂,报道对水稻、柑橘、蔬菜等细菌性病害的防治效果突出,对一些作物真菌性病害也具良好的防治效果。浙江新农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科学混配噻唑锌和戊唑醇,开发出40%戊唑・噻唑锌悬浮剂,各地试验表明其对细菌性病害高效。从试验、示范情况来看,该药对纹枯病、稻曲病等也具较高的防治效果。一般年份,如穗期天气正常,推荐用量为1 050 mL/hm2,但抽穗前后雨水偏多,“三病”易暴发,应增加至1 350 mL/hm2,于水稻零星破口时(抽穗5%左右)及时用第1次药,隔5~7 d再用药1次。

2013年穗期持续高温干旱,病害发生相对较轻,各处理对水稻病害防效均表现较好,从测产情况来看,40%戊唑・噻唑锌悬浮剂对水稻增长作用明显,高于对照药剂30%苯甲・丙环唑,而单从对纹枯病的防效来看,其防效比30%苯甲・丙环唑要低(略),究其原因可能是40%戊唑・噻唑锌悬浮剂或提供水稻锌肥,或兼治水稻细菌性病害等所致,建议在老病区多点试验,进一步明确重发条件下(敏感生育期、连续阴雨等)防治效果,验证增产作用[6]。

4 参考文献

[1] 魏方林,戴金贵,许丹倩,等.创制农药噻唑锌对水稻细菌性病害的田间药效[J].农药,2007,46(12):810-811.

[2] 王军,邓根生,龚晓松,等.水稻纹枯病主要发病因素及防治指标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10(3):164-166.

[3] 莫苗根,沈东平,董涛海.40%戊唑・噻唑锌悬浮剂防治水稻纹枯病效果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2(5):182.

[4] 朱桂梅,潘以楼,何东兵,等.吡蚜酮种子处理对灰飞虱和水稻条纹叶枯病的防效[J].江西农业学报,2011(1):104-106.

[5] 黄晓璇,马泽松,陈映发,等.30% 爱苗EC防治水稻稻瘟病田间药效研究[J].园艺与种苗,2011(3):69-70.

[6] 张千海.高效低毒及生物农药防治水稻主要病虫害试验[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7):4335-4336.

上一篇:优化整合“记叙文的形象与结构”的两种模式 下一篇:氮磷钾肥对红稗植株分蘖数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