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彻斯特与圣约翰对简的审美差异

时间:2022-09-30 07:27:04

罗彻斯特与圣约翰对简的审美差异

摘要:世界名著《简・爱》中两个重要的男性人物罗彻斯特和圣约翰都爱上了女主角简,罗彻斯特觉得她有一颗纯洁的心,圣约翰觉得她勤奋、勇敢,这种审美的差异是由于他们自身生活经历不同,各自思想感情不同,个人特定的心境、注意力等心理因素不同和个人本质力量不同造成的。而正是由于这些原因,也使得简最终嫁给了罗彻斯特,而拒绝了圣约翰。

关键词:罗彻斯特 圣约翰 简 审美差异 形成原因

大凡有力度的人物形象,给人的印象是复杂的,或者有人说他好,或者有人说他坏,或者都说他好,但对为什么好的看法又不一样,由此对这个人物形象产生了审美差异。简・爱正是这样一个有力的人物形象。罗彻斯特与圣约翰在看待她的时候存在着审美差异,这种差异最终影响了简・爱的思想、行动,乃至她的命运。罗彻斯特觉得她有一颗纯洁的心,圣约翰觉得她勤奋、勇敢。为什么他们对简的看法会存在这种差异呢?仔细读小说全文,反复思考,笔者认为是由于他们自身生活经历不同,各自思想感情不同,个人特定的心境、注意力等心理因素不同和个人本质力量不同造成的。

他们各自生活经历不同。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任何事物,我们在那里面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凡是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的,那就是美的。”①罗彻斯特出生于一个绅士之家,出于门第观念和扩大财产的目的,他父亲为他娶了个疯女人。这样,婚姻成为财产的附属品。财产关系把他捆得紧紧的,使他丈夫不像丈夫、鳏夫不像鳏夫地生活着,精神受到了无情的折磨。虽然他继承了两大家族的财产,但却失去了青春,也玷污了声誉。于是他只身漂泊到欧洲大陆,幻想在上流社会寻找一个称心的女性。可他所见到的那些年轻美貌、满身珠光宝气的女人,个个自私狠毒,在其华丽的服装里都掩藏着一颗丑陋的心。对此,他由失望变为厌倦,带着一颗愤懑的心,回到了桑菲尔德。在这里,他发现了自己理想中的女人――简・爱。简虽然相貌平平,柔弱瘦小,但她有一个灵活敏捷的头脑和一颗纯洁的心。因此,她超越了她平常的相貌和卑微的社会地位,被年轻的大财主罗彻斯特深深地爱上了。

圣约翰虽然出生于一个很古老的家族,但他父亲破了产,没有钱,不能给他财产,所以他只好选择当牧师。一个有野心的青年处于他那种地位,要实现自己的梦想只能殉道,以此来追求理想的目标和出人头地。于是他野心勃勃地追求“道德”、“真理”,正如一个征服者野心勃勃地追求王国的领土和王冠一样。他说:“理智,而不是感情,才是我的向导,我的野心是无穷尽的,我希望向上升,希望比别人做更多事的欲望是无法满足的。我尊重忍耐、坚毅、勤劳、才干;因为只有通过这些,人们才能达到伟大的目的,升到崇高、显赫的地位。”②出于这种动因,他对简进行一番观察后,认为她勤奋、勇敢,很忠实。于是他对简说:“上帝和大自然打算让你做传教士的妻子。他们给予你的,不是外貌上的,而是精神上的天赋,你是为了工作,不是为了爱情,才给造出来的。你必须成为传教士的妻子,你将成为我的;我有权要求你――不是为了欢乐,而是为了我主的工作。”③

生活经历的不同,导致罗彻斯特和圣约翰对简的审美出现了差异,同时也造成他们二人寻偶的原则和追求简的目的不同。罗彻斯特被他的富贵生活折磨了很久,他需要一个纯洁的、原本不是富家子弟的、心灵没有受到上流社会风气“污染”的女人,和她一起才能过上平平淡淡的、幸福的生活,他追求简是真正地为了幸福。而圣约翰出生于一个破产家庭,他一方面贫困,另一方面又渴望进入上流社会,为了向上爬,不择手段,他找妻子,只是为了帮助他“向上爬”,不影响他的工作。他的前女友罗莎蒙德就是因为不支持他的工作,而被他抛弃了。他追求自己所认为的勤奋、勇敢、忠实的简,是因为简不会阻扰他,并且希望简能帮助他,可以说他把简当成了他“向上爬”的一个工具。这些不同的生活经历、求偶的原则和追求简的目的还可以看出他们二人的社会理想、立场等的不同,更是其生活经历的不同。

各自思想感情不同。罗彻斯特和圣约翰各自的思想感情不相同,因此对美的看法也不一样,这是他们对简产生审美差异的原因之二。普罗塔哥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④黑格尔也说:“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⑤罗彻斯特虽出生于名门望族,可恰恰是他父亲的富有使他上当受骗,导致婚后生活的不幸福。他无法合法地摆脱对疯女人的义务。他由失望、怨恨到放荡、堕落。可是,无度的生活,却加深了他思想上的苦恼和创伤。他渐渐变得性格暴躁、玩世不恭,并以此向社会报复。此时,他在简那里得到了同情和温暖,简唤醒了他那已被蒙上一层灰尘的天良。所以他对简说:“我认为你善良、有天赋、可爱;我心里产生了一种炽烈、庄严的热情,它倾向于你,把你拉到了我生命的中心和源泉,让我的生命围绕着你――点燃起纯洁强大的火焰,把你我熔为一体。”⑥罗彻斯特作为一个上流社会的叛逆者,其思想中有许多好的地方。比如他不看重门第,轻视财产,憎恶上流社会的丑恶和空虚,讽刺、嘲弄它的腐朽、和虚荣、伪善。他敢于对身份卑微的简承认自己的堕落,忏悔自己的过失。他抛弃了和他门当户对、美貌动人的贵族小姐英格拉姆,而选择了出身寒微、貌不惊人的简。他清楚地意识到,前者虽然外表动人,但内心却很空虚。而他在和简初次见面的时候,就看出简内心有理智和道德力量的源泉。在简身上,他看到了诚实、善良和智慧。在他眼里,简是个美女,一个正合他心意的美女。

传教士圣约翰是加尔文教派的牧师。他虽有一个古老的家姓,却没有与之相应的物质基础。他的思想感情非常复杂:自我克制和自私自利古怪地结合在一起,再加上世俗虚荣、不安的野心以及向往天国的狂热。他曾认为自己选择做牧师这个职业是个错误。他说:“那毫无变化的职责,叫我厌烦得要命。我渴望更活跃的世俗生活――渴望文学事业的更令人兴奋的劳动――渴望艺术家、作家、演说家的命运;渴望除了牧师以外的、任何一种人的命运:一个政治家、军人、热衷于荣誉的人、爱好名望的人、追求权力的人的心在我牧师的法衣下跳动。”⑦后来他又相信他的天职和伟大使命就是传教士。于是他割断了感情纠葛,牺牲了一切来实行他那酝酿已久的决定。他看上去虽然平静,可却像死神一般无情。当他冷酷地向简提议缔结那没有爱情的婚姻,共同去印度从事传教活动的时候,他用了关于基督教崇高的义务这类高谈阔论来掩饰自己,但这只不过是为了他取得一位俯首帖耳、任劳任怨的女伴的手段。尽管他曾经发疯似的爱着罗莎蒙德,但他却为此蔑视自己,认为那只是感官的爱。他意识到罗莎蒙德不会成为自己的好妻子,她不是那种适合于他自己的伴侣。他说:“我心里的一样东西,敏锐地感觉到她的魅力,而另一样东西却对她的缺点有深刻的印象。这些缺点是:我所追求的东西,她不会赞成;我所从事的工作,她不会合作。”⑧于是他离开了罗莎蒙德,而走向了简。

罗彻斯特与圣约翰的生活经历不同决定了他们的社会理想、立场不同,也决定了他们求偶的原则和追求简的目的不同,他们的社会理想、立场、求偶的原则和目的等就是他们的心理活动、思想感情。

个人特定的心境、注意力等心理因素不同。个人特定的心境、注意等心理因素的不同,也对美的欣赏有一定影响,这是罗彻斯特与圣约翰对简产生审美差异的原因之三。鲁迅先生曾说:“并非人为美而存在,乃是美为人而存在。”⑨在审美活动中,人的注意力往往影响到对具体审美对象的感受。对继承了大量财产,在上流社会上有着丰富经历而厌倦了的罗彻斯特来说,理解、同情和关心在择偶上就居于首位了。对他来说,精神饥饿比什么都可怕。知音难得,没有人理解他,没有人同情他,更没有人来分担他的痛苦。正如他自己所说:“我的青年时期和成年时期,一半在难以形容的痛苦中,一半在无聊的寂寞中度过。”⑩而简给他展现了一个崭新的世界,同上流社会的花言巧语和虚伪冷酷相比,简的诚实善良像金子般可贵。所以他对简说:“第一次找到了我真正的爱人,我找到了你,你是我的同情者,我的天使――一种强烈的依恋把我和你系在一起。”而把一切现实的感情和人间关系都献给了想象的“宗教义务”的圣约翰,出于他那种宗教的需要,清楚地认识到罗莎蒙德的许多弱点,知道她不会成为自己的伴侣,于是他看中了简的勤劳、有条理以及精神上的天赋,所以他要求简为了主、为了工作,而不是为了爱情,做他――一个传教士的妻子。

个人特定的心境、注意力等因素不同也是由于生活经历不同造成的。不同的生活经历使得他们接触到社会中不同的人和事物,对社会有不同的看法,有不同的人生理想,有不同的生活目的,所以他们也有不同的心境,注意力也不一样。

个人本质力量不同。马克思是运用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来解释美的。因此罗彻斯特和圣约翰在对待简的问题上存在审美差异也可以说是由于他们二人的本质力量不同而造成的,这是其原因之四。

罗彻斯特对上流社会对他的制约,在心理反应上是不满的。这是他爱上简的原动力。他也因此看见她的聪明、诚实、藐视权贵的美好品质。但他的选择行为却是消极的:屈从妥协。后来,简出走后,他并没有采取积极措施。这表明他还不敢公开对抗上流社会(如放弃财产,去寻找简等)。罗彻斯特这种不满的心理与行为上的屈从,构成了他本质力量上的矛盾。“屈从”造成了他孤独生活的悲剧,而“不满”最终又导致了简与他的结合。

圣约翰虽然生活在平民之中,却向往上流社会,由于无法“爬上去”,他只好献身于宗教。这是他本质力量上的矛盾所在。所以当他为了宗教义务,牺牲自己,把婚姻施舍给简时,便遭到了简的拒绝。虽然简很尊重他,而且佩服他那种坚持苦行的、自我克制的、艰难的、持续不断的工作精神。因为简知道他是一个迂腐而狂热的人,他把一切现实的感情和关系都献给了他想象中的“宗教义务”;从他那儿得不到快活的和解,得不到令人欢乐的微笑,也得不到宽宏大量的言语;那么和他结合,还有什么乐趣可言呢因此简宁愿嫁给盲人罗彻斯特,而不愿嫁给仪表堂堂、风度翩翩的圣约翰。

圣约翰追求简的原动力注定了他得不到简,罗彻斯特虽然得到了简,但由于他本质力量的矛盾,即他对上流社会的“屈从”心理,使得简只好离开了他。作家在塑造这些人物的时候,也表达了作家自己对社会和生活、人生的看法,表达了作家对上流社会的否定。不同的生活经历使罗彻期特与圣约翰有不同的本质力量,不同的本质力量也使得他们追求简的结局不同。

在文中的四个原因中,生活经历的不同最为重要,它决定了罗彻斯特与圣约翰求偶的原则和追求简的目的不同,决定了他们思想感情的不同,决定了他们特定的心境和注意力等因素不同,也决定了他们本质力量的不同,从而促成了他们对简审美观点的不同。

总之,《简・爱》小说中对罗彻斯特与圣约翰二人在看待女主角简的问题上存在审美差异活动的描写是非常成功的,也是深刻的,由此塑造出的人物形象也很丰满、生动。所以,我们说《简・爱》小说为英国文学史输入了新鲜的血液,而小说中简・爱、罗彻斯特和圣约翰的形象也成为欧洲文学史上塑造得很成功的、很有力度的人物形象。

注释:

①车尔尼雪夫斯基:《生活与美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②③⑥⑦⑧⑩祝庆英译:《简・爱》,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版。

④生、李真:《简明欧洲哲学史》,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⑤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⑨鲁迅:《“艺术论”译文序》,《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马克思:《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文学院)

编校:赵亮

上一篇:《秋日传奇》:美国白人文化与印第安文化的冲突... 下一篇:《哈姆雷特》中奥菲利亚形象的悲剧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