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味课堂呼唤学生“数学思考”

时间:2022-09-30 06:08:46

数学味课堂呼唤学生“数学思考”

以往的数学教学,我们只关注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却往往忽略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从而造成了教学上的误区: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过分追求教学情景在课堂上的作用,使得学生数学学习的思维含量减少,限制了学生思维的持续发展;在教学策略的运用上忽视有效的课堂提问在整个课堂教学中的定位,只是让学生做短暂的思考,没有舍得花时间让学生有较深入的思考,学生缺乏必要的数学思考;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时候,只注重学生多种多样的解题方法,片面追求求异思维,从而忽视了求同思维在学生思维能力发展中的功能。因此,立足于平时的数学课堂,关注学生的有效思考是新课程背景下一个值得讨论的实际问题。

一、尊重学生思维现状,充分借用课堂生成

小学生生活经验不足,知识水平不高,思维能力发展不平衡,对数学问题的思考往往比较片面,或思考问题的方法、途径不对头,这些都是我们数学教师必须正视的现实。但课堂教学过程中,总会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学生反应,即课堂生成。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状态,关注他们思考的过程,能够敏锐地捕捉学生课堂生成,并把它作为教学资源,进行合理、有效地挖掘,抓住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思考,从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师还可以巧妙设置一些疑惑问题,激起学生的思考欲望,以促进他们对新知识的理解,促成课堂生成。

例如,在教学“小数的性质”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题:“5、50、500这三个数,谁能加上适当单位并用等号将这三个数连起来?”这时学生感到新奇,产生了探究的欲望,大家都蠢蠢欲动,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加上长度单位,得到:5米=50分米=500厘米。”又有同学说:“也可以加上人民币单位,就是:5元=50角=500分。”这时,我适时追问:“如何要用同一种单位将上面各式表示出来,你有办法吗?”。学生思维更加活跃,讨论更加激烈,提出:5元=5.0元=5.00元,5米=5.0米=5.00米……这时切入“小数的性质”这一教学内容,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弄清像5、5.0、5.00……这样的数大小是否相等?为什么相等?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探究与思考的热情,使课堂教学更有活力。

二、留给学生思考时空还予学生思维权利

数学学习是通过思考进行的,没有学生的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而思考问题是需要一定时间的。因此学生在思考时,教师一定要耐心等待,一定要给予他们充足的思考时间。然而我们的课堂,教学内容多、繁、杂,课堂总是被塞得满满的,没有时间让学生感悟自己所学的东西。数学学习更是一个充满价值判断的过程在数学问题面前,学生出现理解偏差面临困难,我们的老师总是过多地考虑教材的编排特点和学生解题时遇到的困难,不敢相信自己的学生,不留给学生数学思考的时间,过多地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通过不厌其烦的讲授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剥夺了学生思维的权利。所以说,留给学生思考时间是教师的一个重要教学

技巧。

例如“三角形认识”一课,教师都是在学生认识了三角形有3个角、3条边、3个顶点这些特征后,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三角形的。很多老师会借助多媒体演示,直观展现给学生,或是通过讲解让学生认识三角形。而我只抛给学生一个问题去思考:“怎样的图形是三角形?”故意给学生留一小段时间,让学生默默思考,对有些同学的窃窃私语也不予理睬,有的学生早已举手示意回答,这时我还是巡视全班,不作表态,学生似乎猜出老师的用意,一个个都积极地动起脑来。在学生全身心的探究与思考中,逐步体验了构成三角形的相关要素。学生通过静心的体验,深深地理解了“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首尾相连的封闭图形”这一学习重难点。

三、关注学生求同存异,促进两者协调发展

求异思维是指在思维过程中从多种设想出发,不按常规寻找变异,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开放性。

例如:在教学“10的认识”时,老师请了10个同学上台模拟春游的生活场景,选取的10个学生有不同特征,性别上有男有女,穿戴上有戴帽子的,有戴眼镜的。这样不同的学生可从不同的角度思考,看出多个数学问题。台下的学生通过观察提出了“共有几个小朋友?”“需要买几张票?”“有几个男生?”“有几个女生?”“戴眼镜的同学有几个?”等好几个数学问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又如:教学完简单的求平均数应用题到较复杂的求平均数应用题以后,可以通过若干不同例题的比较,引导学生从异中求同。题目一:买6千克肉要150元,平均每千克多少元?题目二:二年级1班有男生23人,女生21人,平均分成4个小组,每组有几个人?题目三:同学们要种120棵树,已经种了80棵,余下的分给4个组来种,平均每组还要种多少棵?题目四:李师傅原计划25天生产10000个零件,结果提前5天完成了任务,实际平均每天生产零件多少个?题目五:修路队上半月工作13天,修路685米,下半月工作14天,修路692米。这个修路队平均每天修路多少米?以上几题经分析、解答和比较后,可总结出它们的共同特征与解题规律。

四、提升学生思考深度,追求充满数学味的课堂

数学思维活动要贯穿于数学课堂教学的始终,数学课堂才能真正焕发出其生命力。在教学中,教师也确实费了不少心思,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通过互动交流、分组讨论等教学方式,想方设法促进学生去积极思考,学生的想法也多种多样,然而对问题的思考却停留于表面,缺乏广度和深度,未能揭示出问题的本质。因此教师要设法构建充满浓厚数学味的课堂,把学生思维引向数学问题的本质,让学生的思维往纵深发展,让学生数学素养得到培养。

例如:教学例题:“已知46×40=1840,如果其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一个数,得到的积会有什么变化?计算并填表。”我是这样安排的:(1)出示46×40=1840,初步提出猜想:如果46不变,40乘一个数,得到的积有什么变化?如果40不变,46乘一个数得到的积又有什么变化?(2)学生填表表示积的变化情况。(3)把每一题的因数与积分别与46×40=1840作比较,说出另一个因数和积各是怎样变化的?(4)让学生再找一些例子,并尽量能举出不同的例子。这样,学生思维由猜想到验证,由具体到抽象,思维深度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王玉.浅析数学教学中让学生自主思考.素质教育,2012(2).

上一篇:小学数学非书面家庭作业的设计与研究 下一篇:对如何建立良好的班主任与学生关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