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09-30 04:32:20

刍议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获取知识信息的方式已不再局限于书本之中,而变得越来越多样化。网络的普及更是扩大了知识信息的来源,加速了知识信息的更新,人类开始从工业社会转向信息社会,知识将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主席指出:“要迎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勇于创新。”而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人才的成长要靠教育。在当前积极推行的学校素质教育中,尤其要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一名计算机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更要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造就时代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一、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通过计算机教学创设问题的情境,不仅可以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而且还可通过变化无穷的画面刺激学生大脑的兴奋区,为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创造有利条件。例如,在学习WINDOWS自带的“画图”软件中,教师可以结合“环保”的话题,通过展示课前准备的图片资料,如地球的照片,环境污染的图片等,让同学们了解到爱护地球的重要性,同学们在自我感知后自主创作一幅环保的电脑画,目的是使学生“感受”不同的绘图工具及效果,进一步熟练掌握各个画图软件工具的应用,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创作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我还体会到把计算机引入各科教学中不仅可加大教学的密度,节省时间,而且能根据教学需求将其内容动态地加以分解、组合,生动地再现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使抽象的讲授形象化,既有利于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亦可拓宽思维空间,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二、鼓励质疑问难,开启学生的创新思维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知。”可见,营造“疑”与“思”的良好情境,用疑问开启学生创造思维的心靡,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在教学中,应克服扼杀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学行为,注意挖掘教材内容中潜在的教育因素,采取问题式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宽松民主、和谐平等、富于创新精神的教学情境。要遵循教育教学的规律设计出针对性、启发性较强的问题,点燃学生求异思维的火花。对于在回答疑难问题时出现的不同主张和见解要“沙里淘金”,肯定其中的合理成份。要改变教师“一言堂”或唱“独角戏”的老方法,还学生以自我学习和钻研的时间与空间,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独辟蹊径,敢于质疑发问、想象猜测,敢于打破常规、不拘一格。如在“基本语言程序设计”教学中,设计一些易出错的程序,让学生自己对这些程序进行分析,找出其中的错误,进一步完善程序的功能,从而开启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进行思维训练,提升学生的创新动力

发散思维是指根据已有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问题,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一种思维形式,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砸碎应试教育的模式和框架,克服单纯传授知识的倾向,注重顺向思维、逆向思维、多向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和创新性。具体来讲,就是要通过挖掘教材中能一题多解、一法多用、一题多变的教学内容,来引导学生的思考信息朝多种方向扩散,提出各种设想、多种解答。如在讲授windows98的目录操作和文件目录属性的设置后,可故意将学生以往建立的文件拷贝到一个隐含的目录中,学生上机时便发现自己的文件“不见了”,纷纷提出为什么?此时再适时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他们便可能找出被删除、被更名、被设置为隐含属性、被复制到其它目录中后再删除源文件等多种答案。教师再对他们的想法给予进一步分析,肯定其正确的方面,通过这样的学习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四、提倡学用结合,满足学生的创新实践

实践是检验学习效果的最佳途径。计算机课程不同其他文化课程,它更注重实践的应用效果。因此,在计算机教学中,学生需要亲自参加技能训练。在这个环节中,教师不做过多的硬性要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技能实践内容,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活跃思维,施展才华,提高创新能力。以《Photoshop6.0的初探――基本操作》的学习为例,通过课堂教学掌握了软件的启动、新建、保存和退出,了解了界面的组成,学会了前景色、背景色的取色方法,油漆桶的使用,色彩的填充等。在对Photoshop有初步了解后,让学生新建文件,利用所学工具自我发挥制作一幅作品。在更加熟悉工具的操作后,还可以发挥自我创造能力,制作一套自己的照片集。

当今世界,现代教育技术对教育的影响越来越深入。现代教育技术所强调的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使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供了新思路、新途径。在计算机教学中,我们应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运用有效的策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全面深化素质教育,为学生将来发展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上一篇:语文教学因你而精彩 下一篇:天津地区大学生手机依赖心理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