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定电压、额定功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时间:2022-09-30 04:14:31

“额定电压、额定功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摘 要:通过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达到提高素质的目的。

关键词:基础;思维;创新;提高

发散性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教师若能在授课时提出激发学生发散思维的问题,引导学生从正面和反面多途径去思考,纵横联想所学知识,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索能力大有好处。在额定电压和额定功率的教学中的做法如下:

一、夯实基础

基础知识是思维的基础,教学中首先通过学生熟悉的电器铭牌入手让学生对额定电压和额定功率有一个初步认识。

再通过对比小灯泡上标的“2.5 V 0.3 A”和滑动变阻器上标的“20 Ω 1 A”中的电流的区别,加深学生对额定电流的理解,然后对欧姆定律及电功率的公式、适用条件、各字母表示的物理量、各物理量的单位及符号进行全方位复习,为学习做好充分的知识准备。

二、提出问题

通过问题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入积极思考、讨论、探究等生机盎然的学习境界之中,对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探索能力无疑是有益的。

例题:PZ 220 V 100 W的电灯泡中的220 V和100 W有什么含意?根据题中的条件你还能知道什么?增加一个条件你还能知道什么?

带着这样的问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地动脑、动笔或动口解答物理问题。

或者通过讨论完成任务,大部分时间是学生活动,而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及时指点。

学生通过积极的思考和讨论提出并解答了如下问题:

1.灯泡的额定电流是多少?

由P=UI得:I=P/U=100 W/220 V=0.45 A。

2.灯泡的电阻是多少?

由P=U2/R得:R=U2/P=(220 V)2/100 W=484 Ω。

3.当电压为230 V时的电功率是多少?与额定功率有怎样的关系?

P=U2/R=(230 V)2/484 Ω=109 W>额定功率。

4.当电压为210 V时的电功率是多少?与额定功率有怎样的关系?

P=U2/R=(210 V)2/484 Ω=91 W

5.这盏灯正常工作10小时消耗的电能是多少?

W=Pt=0.1 kw·10 h=1 KWh

这样没有固定的问题,没有固定的解答,任学生发挥自己的思维,不断创新问题,创新问题的解答,学生通过积极思考,共同讨论,不断提出问题并自己解答,手脑口并用使学生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都得到充分的提高。同时,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了成功感,自信心得到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被调动起来了,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三、归纳总结

学生通过对例题的解答对知识有了感性的认识,教师再及时地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

1.用电器的额定电压相同,额定功率越大,电阻越小。

2.一个用电器:

当实际电压>额定电压时,实际功率>额定功率;

当实际电压

当实际电压=额定电压时,实际功率=额定功率。

3.同一个用电器实际功率与额定功率的关系:

P额∶P实=U额2∶U实2

通过对知识的归纳总结,使学生形成一条系统的、完整的知识链,完成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达到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学会学习的方法,又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在教学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单位 陕西省金洞初级中学)

上一篇:浅析如何培养教师的团队精神 下一篇:小学英语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