磷酸肌酸联合脑循环治疗仪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

时间:2022-09-30 03:31:55

磷酸肌酸联合脑循环治疗仪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

[摘要] 目的 观察磷酸肌酸联合脑循环治疗仪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性。 方法 21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 = 109)和对照组(n = 109),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磷酸肌酸钠1 g,每日两次,脑循环治疗仪治疗每日1次,疗程均为14 d,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结果 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有改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治疗组有效率为90.8%,对照组有效率为75.2%,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 结论 应用磷酸肌酸联合脑循环治疗仪治疗急性脑梗死有明显疗效。

[关键词] 磷酸肌酸;脑循环治疗仪;脑梗死

[中图分类号] R743.3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02-0157-02

脑梗死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及并发症多的特点,患者有大部分不同水平损失劳动能力,甚至重残,而脑梗死特效治疗溶栓治疗有严格适应证及时间窗限制,仅有极少数患者可以接受这种特效治疗,因此积极探索急性脑梗死治疗的有效方法有重要意义。磷酸肌酸能对缺血脑组织起到保护作用[1],而神经调控又是缺血性脑血管病血流调节的重要部分[2]。我科采用磷酸肌酸联合脑循环治疗仪治疗急性脑梗死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选择2011年9月~2012年8月本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218例,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标准,均在发病48 h内入院,首次发病,经头颅CT或MR排除颅内出血,经临床、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证实,无肝肾功能不全、血液病、出血性疾病或出血倾向,无严重心脏病或带有心脏起搏器的患者、颅内支架植入者,无精神类疾病及痴呆者。将上述患者按入院时间先后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09例。治疗组患者,男51例,女58例,年龄41~81岁,平均(63.2±10.5)岁;对照组患者,男48例,女61例,年龄43~80岁,平均(62.1±8.8)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方面相似,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按照《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的原则给予常规抗血小板聚集、调控血压、调脂、处理并发症和基础疾病及神经康复等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同时加用磷酸肌酸钠1 g加入生理盐水100 mL静脉滴注,30 min内滴完,每日2次,同时给予脑循环治疗仪治疗每日1次,脑循环治疗仪采用上海仁和CVFT-011M脑电仿生电刺激仪,选用自动模式,治疗强度80,肢体/脑部的强度比率2,治疗频率120,治疗时间30 min,两组均以治疗14 d为1个疗程。

1.3 疗效观察

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于入院时及治疗14 d各评分1次,根椐评分来评定临床疗效。基本痊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0%;显著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治疗前后及两组间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表示,两组间有效率比较采用χ2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情况比较

治疗前两组之间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两组均有改善,两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见表1。

2.2 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有效率为90.8%,对照组有效率为75.2%,两组治疗后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见表2。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在临床上是常见的脑血管疾病,是由于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脑软化,具有较高的病死率及致残率。急性脑梗死病灶由中心坏死区及周围的缺血半暗带组成,利用药物扩张血管来改善脑缺血时,由于正常脑血管发生扩张,而梗死部位脑血管对扩张血管药物敏感性降低,出现正常脑组织盗血,反而加重病灶区缺血。脑电仿生电刺激仪是一种通过直接数字频率合成技术合成脑电仿真低频生物电流的仪器,主要通过刺激小脑顶核区(FN)来启动颅脑固有神经保护机制,改善脑部血液循环,加速修复脑损伤。脑梗死时应激反应引起全身血管内皮细胞生成血管内皮素(ET)增加,而ET是一种具有强烈缩血管作用的多肽类物质,电刺激FN可以降低ET[3],使脑血管扩张、阻塞的毛细血管开放、改善微循环,缺血半暗带从非阻塞动脉得到部分血液供应,缓解梗塞部位脑组织缺血、缺氧,超过功能性损伤阈值,就有可能恢复其功能,同时药物也能随血流流入缺血半暗带,起治疗作用[4]。

大脑是一个“低贮备、高供应、高消耗”的器官,脑所需能量主要来自葡萄糖氧化,而脑内葡萄糖和氧的贮备甚微,对缺血缺氧的耐受性极差,缺血缺氧致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与脑水肿和脑细胞受损有关,脑缺血后,ATP、磷酸肌酸、葡萄糖、糖原等均在短时间内减少,乳酸在短时间内明显增加,如何有效足量补足能量是脑梗死患者转归的关键因素。磷酸肌酸是一种小分子高能磷酸化合物,磷酸肌酸分子中存在氮-磷键,该键水解时可释放高能量,在细胞中水解可产生超过12 000 Cal/mol能量,是细胞的重要能源[5]。在脑组织中,磷酸肌酸的含量很高,它可以自由通过线粒体膜并将线粒体内生成的能量转运到线粒体外,在有氧或无氧状态下均能直接提供能量[6],降低了组织氧耗和无氧代谢,防止了乳酸等有害代谢产物在脑组织内的积聚,增强脑组织细胞对缺血缺氧的耐受力,因此早期给予磷酸肌酸能起到细胞保护作用而发挥对脑梗死的治疗作用。

本研究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磷酸肌酸联合脑循环治疗仪治疗急性脑梗死,在改善缺血区血液供应同时让更多的磷酸肌酸进入半缺血带,为受损脑细胞提供能量,尽可能挽救濒死脑细胞并恢复其功能,两者合用发挥了协同作用,增加疗效。结果显示,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治疗前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两组均有改善,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有效率也明显优于对照组(P < 0.01)。说明磷酸肌酸联合脑循环治疗仪治疗急性脑梗死能促进受损神经功能恢复,降低该病的致残率,改善预后,减轻患者及其家庭的精神、经济负担。治疗期间暂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因此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路屹,马博,张丽娜,等. 磷酸肌酸钠治疗急性轻中度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J]. 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32(4):283-285.

[2] 王磊. 电刺激小脑顶核治疗缺血性脑损害的研究进展[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8,14(9):817-819.

[3] 孙乐蓉,杨红,冯爱玉. 电刺激小脑对脑梗塞患者血浆内皮素的影响[J]. 中华理疗杂志,2000,23(4):201-203.

[4] 齐力. 电刺激小脑顶核改善缺血性脑损害的研究进展[J]. 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1996,4(1):33-35.

[5] 武果. 磷酸肌酸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研究[J]. 中国当代医药,2012,19(9):27-28,30.

[6] 张煜崇,张喜春. 早期应用磷酸肌酸依达拉奉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脑保护作用[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0,8(7):882-883.

(收稿日期:2012-11-27)

上一篇: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疾病相关知识了解程度及影响... 下一篇:漯河市源汇区手足口病流行病学调查和疫情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