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校社会工作的主题班会研究

时间:2022-09-30 03:12:01

基于学校社会工作的主题班会研究

摘 要:社会工作专业的元素如何有效地融入学校主题班会是学校社会工作一个很重要的议题。本文在分析主题班会与学校社会工作亲缘性的基础上,坚持以学生的需求为导向,通过考察学校社会工作主题班会的具体实施过程并评估其服务成效,探讨学校社会工作主题班会的有效形式,以为学校社会工作内容和形式方面的创新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学校;社会工作;主题班会

近年来,社会工作专业的职业化专业化的步伐大大加快,青少年社工、老年社工、企业社工、医务社工等实务领域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相比较而言,由于各种原因,学校社会工作还处于初始的发展阶段,如何在学校中开展社会工作实务,实务经验不太多。而主题班会是学校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能不能实现其与社会工作专业的有机融合?如何使两者结合?,等等,这是目前学校社会工作实务界和理论界者在探讨的问题。本文就是对这一问题的回应,通过南宁市X小学主题班会的社会工作介入实践,探讨学校社会工作主题班会的有效方法与途径,以期对学校社会工作领域的发展有所裨益。

一、主题班会与学校社会工作的契合

在切入主题之前,我们简单地了解一下南宁市X小学的情况。该校是专为进城农民工开办的民办小学,有教师20多人,学生800多人,学生全部为城市流动儿童。与当地的公办学校相比,无论是学校办学的硬件还是软件,该小学的均处于资源匮乏状态,这极大地制约了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的健康成长。即便如此,该校努力克服困难,尽可能为学生的发展创设条件,而引进学校社会工作以专业化的手法开展主题班会,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则是一个重要的举措。

实践证明,学校传统的教育主题班会不但可以与社会工作专业相融合,而且这种融合会带来主题班会内容和形式上的创新,给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创设更好的条件。

(一)以主题班会形式开展学校社会工作的考量

由于学校教育的特殊性,想要利用传统的社会工作三大方法:小组工作、个案工作、社区工作在学校实施具有一定困难。因此,通过不断地摸索与调研,发现在学校社会工作中,为保障服务覆盖面积和服务质量,最有效的是采用主题班会的形式来开展服务,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服务时间受学校教学时间安排影响

在X小学的学校社会工作项目中,社会工作者的服务时间基本与学校教学时间一致。学校将基础课程教育视为办学首要任务,因此社会工作者开展服务必须在不影响学生学习的情况下开展。社会工作的小组工作一般每节小组时间在四十至六十分钟,学校的课程时间都是根据语文、数学、英语、体育、音乐、班会来安排,学校社会工作者只能在每个班级利用体育课或者音乐课来开展服务。但是面对课程重的班级,校方表示尽量将时间留给学生学习。根据课程安排,学校社会工作者决定运用主题班会在班级进行兴趣培养、课外知识普及等服务。每个班级每周均有一节主题班会,社工将利用这一节班会时间开展服务,这样既不会影响校方教育工作,服务对象也从中受益。

2.服务方式受班级人数影响

在社会工作方法中,小组工作也称为团体工作,是指以团体或者小组为对象,利用团体或者小组的活动为组员提供社会工作服务的方法。小组工作最主要的目的是促进团体或小组成员的发展,使组员能够借助集体的力量加快自身社会化的发展,并协调和发展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团体、团体与团体之间的社会关系,以此来发挥社会功能,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健康快速稳步发展。在社会工作中,为保证小组工作的有效,一般将小组工作的人数都限定在6―15人之间,小组节数为6节,但是X小学一个班级有五十人以上,整个班级开展小组工作是不切实际的。全校十多个班级,按照一般的小组工作方法开展6节小组会占用学生上课时间,在校方看来这也是不可行的。经过探索,采用主题班会的形式开展服务,活动开展不受班级人数限制太大,将小组工作转换为主题班会来开展,更加灵活的回应服务对象需求。

3.小组工作组员的同一性限制

在小组工作中要求组员保持同质性,即小组内组员存在相同或类似的需求和目标。同质性是将相同需求的组员集合在一起,有根据的针对组员需求做出回应,通过开展活动来促进组员实现目标。X小学全校800多名学生,如果开展小组,那么就需要对这800位学生进行调查,评估需求,再根据需求来设计小组,招募组员。但是在项目中,每个项目都是有周期的,需要考虑到项目的成效,按照总体评估800位学生需求再来开展服务成效不明显。在班级中统一开展主题班会,根据班级同学的需求统一制定班会的内容目标,提高服务对象的整体能力,促进其健康发展。

学校社会工作主题班会是学校社会工作者根据班级的学生的需求,在班级中开展有明确的服务目的、服务反馈的服务工作。二者的主要差别在于:

(二)主题班会在学校社会工作实务中的重要意义

主题班会作为一种服务方式运用到社会工作中,是因为其弹性大,可以根据服务对象需求来调整班会主题,可操作性、持续性较强。运用主题班会对推进学校社会工作有很大的益处,主要体现为:

1.拓宽受益对象面积,能更全面的回应服务对象需求

主题班会是以班级为单位,在整个班级开展服务,受益对象覆盖到全班,由于项目社会工作者人力资源有限,采用主题班会不仅节约人力成本,也能使全校学生获得服务。如果是采用传统小组的方式,一次小组受益人数最多是15人,全校800位学生,还要考虑不影响学生的上课时间,这样的效率是非常慢且学生受益范围过小。

2.使服务内容更加丰富,更富有弹性

采用主题班会形式,能在每次开展班会结束后做好服务对象反馈表,根据服务对象的反馈来评估此次班会的成效。如果成效好那么可以在其他班级深入推广,如果不见成效就可以反思找出原因,并及时的改变班会内容。这样的服务方式就会随着服务对象需求改变而进行改变,使服务方式更加适合服务对象。

3.利于社会工作宣传,为开展校园活动奠定基础

社会工作者在班级开展主题班会,使更多班级学生了解社会工作。一次主题班会受益对象为50人及以上,能在短时间实现开展完所有班级的主题班会。在了解社会工作的基础上,社会工作者开展其他服务就省去再进行宣传“什么是社会工作”这一环节。

二、需求分析:社会工作主题班会的前期准备

需求为本的社会工作实践认为,针对服务对象的需求评估不仅是社会工作服务方案设计和实施的基础性的前期工作,也更能体现社会工作的人文关怀的价值取向。基于此,在开展主题班会之前,我们对X小学的学生进行了广泛调查,掌握了学生多元性的需求。

(一)心理需求

X小学的学生100%属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成长发育的重要阶段里跟随父母打工而来到城市,在适应环境和融入城市生活方面存在了很大的困难。但是父母忙于生计,致使家庭亲子教育缺失,孩子们感觉缺乏陪伴与引导。由于缺乏必要的家庭引导和管教,长期的家庭缺陷使他们无法享受到正常的亲情关爱。孩子们之间也不会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遇到困难和问题找不到人倾诉,这种现象一持久,严重的影响了孩子们心理的健康成长。孩子们主要心理问题表现为:遇到陌生人腼腆、害怕交流、缺乏安全感、孤僻,或者是成为老师们眼中的“问题少年” ――不爱学习,同时不听老师的教育,不遵守学校纪律,扰乱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

(二)兴趣爱好培养的需求

X小学属于民办学校,民办学校一般都不会得到政府教育资金的投入,属于自负盈亏状态。并且学校场地是租用村委会用地,面临租金年年高涨的困难局面,因此学校创办人已经无力开展校园活动或者是形式丰富的主题班会,学校的教育方向只能偏重基础课程教育。导致孩子们缺乏兴趣爱好的培育和引导,校园生活显得十分单调。与公办小学相比,X小学的孩子明显缺乏兴趣特长。

(三)提高学习能力与学习兴趣的需求

X小学师资力量非常缺乏,教师队伍由于收入低且不稳定,时常处于流动状态。语文、数学两门课程能保证正常设立,但是英语、美术、自然、音乐和体育等科目则非常缺乏专职教师,基本都是由班主任老师兼任。并且学校也得不到城区教育局组织的交流学习名额,缺乏外出培训交流的经费,学校教师素质得不到提高,导致授课方式陈旧呆板,教学质量不高。孩子们因此学习能力低、对学习的兴趣也不浓。

(四)德育教育需求

在与学校访谈调研中教师表示,希望在主题班会中多开设“如何做人”、或者是采用一种孩子们喜欢的方式引导孩子们遵守学校纪律,协助维持学校正常教学秩序。X小学的主题班会在没有项目进驻前都是由班主任负责开展,由于教学目标的压力与自身教学能力的缺乏,主题班会都是采用传统的照本宣科方式或者是直接将主题班会舍弃,用来考试或者是讲课。因此一些基本的德育知识与纪律规范,孩子们基本都没有在一个正式的或者是适合的场合接受德育教育。

三、主题班会在学校社会工作中的实际运用

通过基线调研,评估和回应学生的需求,学校社会工作者开展了诸如“爱国主题班会”、“体育月主题班会”等富有社会工作特色的主题班会。

(一)“我们是朋友”主题班会

针对X小学学生心理需求问题,社会工作者选择在六年级两个成长班开展了“我们是朋友”主题班会,通过让孩子们共同感受群体的温暖,缓解身为外来务工子女的自卑心理。班会开始前,社会工作者通过一段励志温馨视频将班会拉开序幕,学生观看励志视频之后社会工作者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分享完各自感受之后,社会工作者进行总结。在感知完理念上的情感之后,社会工作者通过一个名为“我们是朋友”的活动让学生切身感受什么是朋友,以及朋友的力量。在服务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十分注重引导,观察每位服务对象的表现。在活动结束之后,社会工作者及时收集服务对象反馈,并引导服务对象回顾本次班会内容,意识到自己不是孤独的个体,生活中还有很多跟我们一样的朋友,我们要从现有的情况中不断寻找满足与幸福。

(二)“我们一起看电影”主题班会

心理需求是全校性的问题,只在六年级成长班开展班会显然是不够的,因此社会工作选择将受益人群扩大,从两方面入手。首先成长班是最先开“我们是朋友”主题班会的学生,班会结束后也有了一定的成效与影响力,社会工作者引导成长班孩子关注学校其他学生,试图用成长班孩子的改变来影响与带动其他班的孩子。其次社会工作者将目光投向了校园社工站,计划组织学生观看心理电影,引导学生正视心理问题,用正确眼光看待自身存在的缺陷,并认识到心理问题并不是什么羞耻的事,只有我们直视他接纳他,问题才会得到有效解决。经过一个星期的招募,心理电影观看名单与电影播放时间。社会工作者挑选了三部不同的电影,分别针对低、中、高年级不同的学生,考虑到每个年级的认知与接受能力差异。每场电影播放完成之后社会工作者都会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遵从自愿原则引导学生撰写观后感。

(三) “藏在树叶里的秘密”主题班会

针对兴趣爱好培养这一需求,社工还将工作坊元素融入到主题班会中,开展了很多手工工作坊,比如树叶画与手工皂。社工收集了很多形状不同、大小不一的树叶来教孩子们做手工,一开始孩子们表示非常好奇,树叶能做成什么画呢,它能保存久吗……面对孩子们的疑问,社工开始引导孩子们积极想象,将自己脑海中树叶画的样子展示在A4纸上,孩子们表现出非常浓烈的兴趣,树叶画手工工作坊开展过后,很多孩子主动找到社工,向社工提出意见希望还能开展更多类似的手工主题班会,自己现在在家开始收集塑料瓶还有纸盒,正在研究怎么变废为宝,做出更多新奇的东西。社工在接受到孩子们的反馈之后,决定继续开展手工皂工作坊,很多孩子在学习完手工皂之后,回家自己上网购买材料,说要教会自己的弟弟妹妹与亲戚。手工工作坊的反馈效果都非常好,很多孩子找到自己的学习手工的兴趣爱好。

(四) “自然知识竞赛”主题班会

为了提高孩子们的学习能力与兴趣,学校社会工作者在四至六年级开展了自然知识竞赛主题班会。在知识竞赛开展的前半个月,学校社会工作者利用班主任向班级学生宣传本次主题班会。在题目的准备中学校社会工作者积极与学校老师讨论,制定出适合学生参与的题目,将本次设计到一些课外的知识利用展板张贴在校园的角落,以方便学生课后学习。在班会开展的当天,学校社会工作者与教师志愿者一齐担任班会主持人,利用抢答积分的形式,让班级代表回答问题,最后积分最多者获胜,并颁发奖励。本次班会从前期的准备到开展当天的效果来说都是非常成功的,学生在准备本次自然知识竞赛班会时自发主动地学习,没有教师的鞭策,没有学习成绩的压力,学生学习非常轻松愉快。在活动结束后学校社会工作者引导学生回想本次自然知识竞赛自己的准备过程,让其思考自己所利用的学习方式,并向其他学生分享。

(五) “沟通与规则”主题班会

根据X小学学生德育教育需求以及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分析X小学学生德育教育的需求与各年级学生特点,决定在六年级两个班级开展班会。在“沟通与规则主题班会”开展前,我们项目团队就做好了详细的活动申请书。制作活动申请书时还积极与学校教师沟通,保证活动的有效开展。以增进服务对象对规则的认识,便于其更好的反思自身行为,促进其能力的提升与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班会采用多媒体设备为媒介,运用时下流行的信用卡消费与微信使用作为引导,让服务对象思考,社会无时无刻不存在规则,使用信用卡需要遵守规则,微信使用也是一样。在直观的让服务对象理解规则之后,再将问题引导至服务对象自身,思考自身是不是也应该遵守规则,遵守怎样的规则。最后回顾整个活动的内容,鼓励服务对象踊跃发言,适当运用小礼品来激励服务对象。

(六) 爱国主题班会

根据X小学学生师资力量弱,学生得不到全面发展的需求,为了激励孩子们的自信心与发掘自身潜力。学校社会工作者决定开展爱国主题班会,活动开展前,采用优势视角分析班级学生的情况,优势视角作为社会工作学领域的一个基本范畴、原理,要求社会工作者要立足于发现、探索、寻求与利用服务对象的优势和资源开展活动,协助服务对象达到自己的目标,实现自己制定的目标。通过调研发现,六年级班级同学有朗诵的特长,因此在班会开始前,征求得服务对象本人意见,决定让其朗诵爱国诗歌,以此发挥自身的优势,让服务对象本人带动全班,影响全班。朗诵完毕之后学校社会工作者运用爱国知识竞赛来引导服务对象关注爱国信息。本次班会收益的不仅仅是几位能在全班同学面前朗诵的同学,其他的学生也受到了鼓舞,开始尝试新的东西,不断发掘自己的兴趣特长。

四、X小学社会工作主题班会的效果分析

通过一系列的社会工作专业化的主题班会,X小学参与活动的小学生们在各方面均有了一定的甚至是明显的积极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在学进城农民工子女的健康成长。

(一)学生在人际关系上发生了正向的变化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同学情明显发生了改变,一些到社工站的同学向学校社会工作者表示,自己最近回家都是跟班上的某某或者是其他班级的,还向社会工作者分享自己跟同学周末去看电影、逛公园的趣事。孩子们渐渐淡化身为外来务工子弟的自卑感,开始在不断适应城市生活的过程中收获自己的友谊,缓解孤独感;老师也表示,最近班上同学关系也很和谐,在班上分学习互助小组时,没有出现几个要好的分在一起,或者是排挤其他同学,而是一些成绩好的同学主动与学习稍微落后的同学分在一组,在学习上互相帮助,在互助中逐渐增进彼此感情。

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师生关系:班主任向学校社会工作者反馈,班上几位被认为是“问题学生”的孩子见到老师开始主动问好,在学校社会工作未进入X小学之前,这些孩子见到老师不是躲闪就是做鬼脸,表现得非常不尊重。通过学校老师的积极协助,学校社会工作者不断开展德育教育与关于兴趣爱好培养的主题班会,这些被老师认为是“问题学生”的孩子开始接受社会工作者的引导,逐渐转变越轨行为。一些孩子开始跟班主任袒露心事,将困扰自己的心事通过字条或者是与老师私下聊天的形式向老师传达,师生之间关系也开始变得很亲密。

(二)学生的校园活动参与度逐渐提高

经过学校社会工作者不断在班级开展主题班会,渐渐赢得了学生的信任。在开展大型的校园活动时踊跃出很多之前不积极的份子,开始大胆的报名参加。在向低年级学生开展班会时,五年的学生主动充当社工小助手,自己担任班会的主角,给低年级的学生讲故事;在体育月开展拔河比赛时,六年的社工小助手在比赛中担任记分员、礼仪队、秩序维持员,协助社会工作者将活动开展顺利。在比赛中参赛队员不再像以往一样需要老师动员或者是直接推选参赛队员,这几次的活动都是学生主动要求参加,在一得知学校社会工作者要开展活动时,马上就向老师报名参加。

老师也向学校社会工作者表示,特别是在趣味手工月,学生的积极性特别高。一看到学校社会工作者将物资搬到社工站就格外的兴奋,还时不时向老师打听,什么时候开始趣味手工班会。

(三)学生性格开始出现转变

之前在校园或者是校外看到社工很多孩子都只是羞涩的看着不敢主动打招呼,但是现在,孩子们开始主动热情的向社工打招呼,很多孩子面对陌生人表现得大方起来。由于外来务工子弟孩子缺乏陪伴,内心会产生一定的孤独感,这种孤独感有些来自家庭有些来自身边环境,现在通过主题班会的影响,孩子们关系之间形成了一种类似于小组工作中的小组动力,组员开始互相影响。孩子们之间形成一种良性沟通,开始大胆交流,接纳自己外来务工子弟这一身份的事实。虽然平时还是会缺乏父母陪伴,在亲情方面感到孤独。但是孩子们学会转移注意力,用社会工作专业术语就是“移情”,开始用友情的陪伴来减少亲情陪伴缺失带来的伤害。孩子们开始互相关心,敢于敞开心扉跟同龄孩子做朋友。

(四)学生开始注重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

在社工开展趣味月一系列兴趣类的主题班会之后,孩子们开始有意识地发现原来身边有那么多新鲜的东西等着自己去探索、创造。一些孩子在学习完手工皂工作坊之后,开始将自己业余时间用在手工方面,在网上搜索教程自己制作很多新奇的东西。一些孩子现在甚至成为了“环保+发明”家,自己收集家里的废旧来改造成新的可以继续使用的东西,比如利用矿泉水瓶制作成笔筒、花盆等等。一些孩子开始学习唱歌,没有条件去报兴趣班的,都是自己在家里练习。写完作业之后拿自己的笔记本抄歌词唱歌,还有的在家里练起了舞蹈。

(五)对学习开始产生兴趣主动寻找学习方法

X小学的孩子由于父母对自身管教时间少,自身对于学习上的要求很低,没有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通过开展提升学习兴趣与学习能力的系列班会之后,孩子们意识到原来学习不光是为了以后读大学,而是跟自身每天的生活息息相关,孩子们开始将学习与生活联系起来,渐渐地开始主动学习,对学习产生了一定的兴趣。一些孩子开始询问成绩好的学生自己是怎么学习,开始主动学习方法,自己主动跟老师交流学习方法。

(六)德育素质有很大提升。

通过社工观察以及与老师的交流中发现,X小学的孩子们现在开始正视校纪校规,在上课时不会刻意制造问题来扰乱课堂秩序。在平时见到老师自己会主动问好,跟老师说话时态度方面也有了一定的改善,教师们向社工阐述,孩子们在德育方面的改变是一点点积累的,看到他们开始变得有礼貌,老师也有了很大的成就感。

上一篇:关于PPT课件在通用技术课堂教学中地位的认识 下一篇:浅议行星齿轮传动机构的设计